基本信息
书名:(普及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定价:71.00元
作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10085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23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期间的著作。
目录
第二卷说明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党宣言
1872年德文版序言
1882年俄文版序言
1883年德文版序言
1888年英文版序言
1890年德文版序言
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
党宣言
一 资产者和无产者
二 无产者和党人
三 社会主义的和主义的文献
1.的社会主义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主义
四 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卡·马克思 危机和反革命
卡·马克思 资产阶级和反革命
卡·马克思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 1848年的六月失败
二 1849年6月13日
三 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
四 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 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 1850年3月
弗·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
1870年第二版序言
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
德国农民战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弗·恩格斯 *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条件与前景
弗·恩格斯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69年第二版序言
恩格斯写的1885年第三版序言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一
二
四
五
六
七
卡·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卡·马克思 法国的动产信用公司
卡·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弗·恩格斯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
一
二
卡·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卡·马克思 *俄国的对华贸易
卡·马克思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弗·恩格斯 波斯和中国
卡·马克思 贸易史
一
二
卡·马克思 *英中条约
卡·马克思 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弗·恩格斯 *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卡·马克思 新的对华战争
一
二
四
卡·马克思 对华贸易
卡·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卡·马克思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注释
人名索引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插图
《党宣言》1848年版(30页本)的封面
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40年代)
1872—1893年间出版的《党宣言》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和意大利文版的扉页
1920年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党宣言》个中文全译本
载有《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部分内容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942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译本
德国农民战争示意图
载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
先刊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革命。不定期刊物》期的扉页
1930年上海江南书店和1940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译本
《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版的扉页
1926—1934年间载有《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译文的部分书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在这方面给予我极深启发的。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对经济规律的分析,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发展图景。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笔下的论述,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对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剖析印象深刻。那些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虽然抽象,但却能帮助我理解现代社会许多现象的根源。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下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尝试从书中的理论框架去解读,去寻找其中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虽然不总是直接的,但却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力。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浑然天成,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历史的演进,又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宏观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边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社会充满好奇的阶段,渴望了解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宏大力量。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用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书中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试图将理论与现实中的劳动价值进行对比。这种深入的探究,让我对劳动和财富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公平交易的市场,而是一个充满复杂力量博弈的体系。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问题。它在我心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也让我开始积极地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并没有提供什么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而是用一种相当严肃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社会运作的另一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资本积累的论述,以及它对工人阶级所带来的影响。那些具体的分析,那些数据,都让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明白,那些光鲜亮丽的经济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这种认知,让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有了更强烈的关注。我不再满足于对社会现象的表面观察,而是开始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书,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不能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本质,去理解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这种思考,是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很少获得的。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来解读社会。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社会秩序。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力量和批判性,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压迫。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试图弄清楚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这种深入的探究,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所接受的许多信息,可能都并非完全客观。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更加审慎、更加质疑的态度去面对信息,去分析问题。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试图操控我们思想的声音。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是理解19世纪乃至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线索。我并非一开始就对其中的理论细节了如指掌,更多的是通过它所引发的思考,去回溯历史,去联系现实。它让我明白,许多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书中的一些论断,虽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其核心思想,对于分析当下的社会矛盾,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曾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阶级”、“剥削”等,运用到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解读中,虽然不总是完全契合,但却能提供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这种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尝试,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也让我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它让我明白,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世界的能力,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启发我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思考。在读它之前,我对于社会运行的逻辑,对于贫富差距的产生,对于历史的推动力,都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认识。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了社会肌体的深层结构。它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权力关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运作。我不再简单地将社会问题归结于个体的原因,而是开始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审视。尤其是关于生产方式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许多看似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基础。这种理解,让我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更加辩证和深刻。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和制度。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可以说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不再盲从,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思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分量;另一方面,我也担心自己能否消化得了如此深奥的内容。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多余。书中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捕捉到其中的关键信息。有时候,一些理论概念的引入,会让我感到一丝迷茫,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思想迷宫。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其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论述,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的学术论文,试图将理论与历史事实相结合,从而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充实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真谛,那就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一种对复杂世界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是在那个充满未知和探索欲的年纪。当初购买它,更多的是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冲动,觉得不读马克思恩格斯,仿佛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厚重的纸张和精炼的文字压迫感十足。老实说,一开始是有点啃不动的。那些论述,那些历史背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隔着一层迷雾,看得清楚,却难以真正理解其精髓。我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地阅读,常常在某个概念面前停滞不前,然后去翻阅各种辅助读物,试图打通理解的脉络。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弄懂“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熬了几个通宵,翻了不知道多少本相关的书籍,最终才好像豁然开朗。这种学习的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迫使我去思考,去质疑,去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起点,引领我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思考世界。我不会说我完全理解了书中的每一个字,但它无疑在我心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让我开始审视我所处的社会,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规则和现象。那种求知欲被点燃的感觉,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殿堂。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存在、历史发展以及社会本质的深刻追问。我被那些精辟的论断、严密的逻辑以及对现实社会无情的批判所震撼。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试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那些关于异化、关于革命、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都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走向产生了更深远的思考。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书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其哲学基础,去对比不同的历史解读方式。这种深入的探索,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本书,无疑是我思想启蒙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让我开始从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历史纵深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宏观把握。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等深层逻辑去解释历史的演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分析,让我明白了社会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我曾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论模型,运用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解读中,虽然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和补充,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框架。这种框架,让我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以及展望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