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觉囊派教法史 |
| 定价 | 36.00 |
| ISBN | 9787225052816 |
| 出版社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阿旺洛追扎巴 |
| 编号 | 1201632051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印刷日期 | 2017-1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50000 |
| 页数 | 265 |
| 前言 D1一章他空思想在印度的兴起 D1一节显教传承 一、劣乘法 二、大乘教法 三、显教他空传承 D1二节觉囊派密法传承 一、佛陀如何宣讲 二、密法以后如何发展 D1二章觉囊派在西藏的形成过程 D1一节觉囊派在上部卫藏地区的形成 一、觉囊派修行胜地 二、如何执持宗规 三、笃补巴及其弟子 D1二节觉囊派的历代法王和觉囊寺住持 一、至Zun贡噶娘布的本生及事迹 二、至Zun贡噶娘布-多罗那他的事迹 D1三章觉囊派在多康多麦地区的传播发展 D1一节早期传播的情形 D1二节觉囊派在康区的发展 一、从后藏向壤塘的传播 二、觉囊派在康区其他地方的发展 后记 附录 一、作者小传 二、觉囊派时轮教法的传承人 三、显教他空法的传承人译后记 |
| '觉囊派教法史'介绍了觉囊派他空思想的传承、觉囊派在西藏的形成与在多康、多麦地区传播发展的过程 以及历代法王弘扬教法的事迹 是研究觉囊派历史的推荐著作之一。 |
| 阿旺洛追扎巴:-1920—1976 译言“语自在慧称” 出生于多麦壤塘的布康达村 今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 被尊为笃被尊为觉囊派D1四十五代法王 藏哇寺D1九任金刚上师。补巴的化身。他一生博学勤修 摄收弟子 教授佛法 笔耕不缀 著作颇丰 在极其艰难的时代 仍然为觉囊派的生存和发展奔波。主要著述有'贡钦笃补巴师徒供养仪轨'、'贡钦笃补巴师徒传承供法集'、'吉祥觉囊派教法源流—佛法明月之灯'等。 索南才让 藏族 1962年生于青海。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史和藏传佛教研究与教学 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出版有'西藏密教史''觉囊派教法史略''神圣与世俗——宗教文化与藏族社会''六世班禅传''黄琉璃''弟吴教法史'等专译著10多部 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
| '觉囊派教法史'成书于民国年间 作者阿旺洛追扎巴被尊为觉囊派D1四十五代法王 藏哇寺D1九任金刚上师。书中集中介绍了觉囊派他空思想的传承、觉囊派在西藏的形成与在多康、多麦地区传播发展的过程 以及历代法王弘扬教法的事迹 该书是研究觉囊派历史的推荐著作之一。 |
| 随顺末次转的吉祥觉囊派的理论在印度如何出现 此中又分显教之传授、密教之传授二者 在此先说显教之传授。导师 清净圆满佛陀为了谐调一切徒众的界根 三转。关于如何三转 '楞伽经'说“如对病患者 医生布施药;佛思诸有情 如是示教法。”'中观宝曼论'说:“如是声明师 教徒习文字;佛为诸徒众 宣讲忍辱法”。根据这种说法 犹如世界上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观察病患者的身体后给予适合于病情的药物。遍知佛为了适合下、中、上徒众之根器 由情器世间心力所现 按照这种道理次D1宣讲佛法 使一切徒众逐渐入于教法。又如声明阿舍黎为了使弟子逐渐学习一切文字 首先让他们习读基本字母。佛陀按照一切徒众的界根 各自所能理解的程度宣讲不同佛法理论 徒众逐渐入于道次 自此求得清净之果位。 在此略说其中情形。佛陀针对小乘徒众之低等根器及大乘徒众的下根、中根、上根之根器 宣讲情器世间一切皆因业力烦恼所生和因心之坚固习气所生 以及诸法缘起、唯名假有 尤其宣讲世俗诸法并非实有。至于诸法之道理 佛陀按此等徒众根器的差别 分别宣讲补特伽罗及诸法中 并无常一自在自立之物 色身等为外境 为声证贪入之基 自相未成 诸法非实有 真性为空 犹如虚空 胜义圆成法性一切相 恒常没有变化 以此讲说 使徒众依各自的心量知道如何能掌握。这样 二谛的安立是佛在三转中逐渐讲述的。首先 佛在印度婆罗莸斯仙人说法野兽栖息的森林(鹿野苑)中 主要考虑小乘种性 初转分别四谛、以'别解脱戒经'、'四毗奈耶'、'百业经'、'缘起经'、'经'、'解深密经'等大小五十部经典为代表。这次所转的小乘无量藏乃佛因势因时 依不了义而说 成为后来产生争论之根由 这是'解深密经疏'所说。 佛在印度如何宣讲大乘法?以后如何发展传播?首先 般若乘是佛于中转和末转中所讲。佛在灵鹫山、吉祥米积山等地 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二转 讲无相、离戏论 所讲经典以广、中、略品十七部'般若经'为代表 转无量藏。'解深密经疏'说:“亦为因势所说 成为争论之根由”。又在印度毗舍离城(广严城) 佛主要考虑大乘种姓之上根徒众 三转 讲说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来藏、不退了义、能示轮语的 以'如来藏经'、'胜曼经'、'央掘魔罗经'等多部不共经典 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等二十部共同经典为代表 转无量藏。这次转不因势因时 唯依胜义讲说 所以不生争论。佛陀以善于解释自己思想的方法以吉祥道授教。这样的大乘法 如'入楞伽经'所说:“能依唯识 不观外境;能依无相 超出唯识法。能依正所缘 超出无相法;瑜伽住无相 仍不及大乘”。根据这种说法 凡是正确趋入大乘者 要充分理解诸法唯心的现相 判定没有外境 由此判定诸法无实谛 即于唯识、明性、依他起性、世俗等也要遮止实执心 超脱说实有及唯识之理 决定无实离戏论之自性道理。由是 依附究竟本性之胜义诸相、清净法性、如来藏所缘 如果不超出无实离戏论独分的无相中观之道理 任何时候也不能觉知究竟种界的了义大乘成为无量功德中央的独体。所以 末转的宗旨 如'大乘密严经'所说:“日月之珠宝 具圆满正相;日月光照射 发出自功能。阿赖耶智慧 如来藏妙;无漏具足善 变成他发出”。日月光射向日月种类宝石 自发巨光。同样 依赖善巧方便道的能作 除了种界如来藏、阿赖耶识外 从一切其他生起无漏智诸法 这种现证法是善证佛陀的究竟密意。所以 了义大中观的法源 犹如雪山水源。一般来说 佛陀二转主要讲自空 末次转讲胜义他空 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世俗、胜义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从主观成立的 这种空是自空;一切世俗谛是从主成立的 故而为空。但是胜义谛法性任何时候非从主观上空 其直达究竟并无改变之自色 倘由于他人以世俗谛所执的戏论而使之空 这种空称为“他空”。世俗谛无实有 而胜义谛于究竟本性为实有。是故 舍弃二边的了义中观大善道是佛陀在末次转之经藏中所讲说。总而言之 佛陀初转与中转的思想为圆满思想 但佛是根据这种理论方法讲述的。这方面的说法很多 暂且略说如上。 |
《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和智慧的传递。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的叙述,如同为我铺设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时光隧道,让我得以亲眼见证觉囊派的诞生、发展、以及在艰难岁月中顽强生存的历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觉囊派与周边文化交流的描写所打动。它不是封闭的,而是积极地吸收、融合,这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融入了更广阔的文化语境。这种开放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书中对历代祖师生平事迹的记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有智慧、有勇气,也曾面临困境和挑战。但正是这份执着和坚韧,让他们能够克服重重障碍,将宝贵的教法一代代传承下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些祖师在闭关修行中的描写,那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那种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让我深感震撼。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阐释,让我对“即身成佛”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让我在惊叹于其精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慈悲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
评分当我拿到《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时,我其实并没有预设太多个人的期望,我只是纯粹地想了解一个佛教宗派的历史。然而,阿旺洛追扎巴大师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远超我预期的阅读体验。他并没有使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风格,而是将历史叙事融入了一种更加生动、更加具象化的描绘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觉囊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描写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呈现了这些事件对宗派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觉囊派僧侣们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和智慧。这并非简单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历史简单论断,而是复杂多方力量博弈下的真实写照。书中对觉囊派历代祖师的介绍,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他们鲜活的形象。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为了佛法精进而付出的努力,为了利益众生而奔走的足迹。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解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将这个看似神秘而遥远的法门,拆解成一系列可理解的概念,并强调了其在转化身心、实现与宇宙和谐方面的深远意义。这种将历史、文化与修行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启发。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觉囊派教法史》给我带来的感受,远不止于一次性的阅读体验。每当我再次翻开它,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理解和感悟。阿旺洛追扎巴大师构建的叙事,宛如一条蜿蜒的长河,将觉囊派从遥远的过去,一路流淌到我们眼前。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事实,更是试图挖掘出事件背后的精神逻辑和文化基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争议和误解时展现出的平衡与客观。他没有回避那些充满火药味的辩论,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将各方观点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对真相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敬畏,贯穿了整本书。书中对于觉囊派创始人,以及后来历代高僧大德的介绍,都非常生动。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佛法精进的执着,对众生疾苦的悲悯,以及对传承的责任感。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智者。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以为时轮金刚只是关于时间运行的理论,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它更是一个关于如何转化身心,与宇宙和谐共处的整体性修行体系。作者的解释,虽然深入浅出,但其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深度,仍然需要读者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佛教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都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初次阅读《觉囊派教法史》,我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阿旺洛追扎巴大师以其精湛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觉囊派历史。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史实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核。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觉囊派在历史上与其他宗派、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描写。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觉囊派自身的教义体系,也展现了藏传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书中对历代祖师生平事迹的记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闪光。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佛法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众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为传承宝贵教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智者群像。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将这个复杂而深奥的法门,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即身成佛”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强调了时轮金刚不仅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更是对如何转化身心、实现与宇宙和谐共处的实践指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宗派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坚守信仰,如何传承智慧,这种精神力量,至今仍能振聋发聩。
评分打开《觉囊派教法史》,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智慧花园,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用他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精心描绘了觉囊派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进行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人物的内心动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觉囊派在某些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描写感到震撼。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呈现了这些磨难,同时也展现了觉囊派僧侣们在逆境中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定信念。这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牺牲和坚守。书中对历代祖师的刻画,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佛法的热爱,对众生的慈悲,以及为传承教法所付出的心血。这些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能激励人心。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将这个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层次,并强调了它在转化身心、实现与宇宙和谐方面的深刻含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佛教的理解,对生命的探索,都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户。在翻阅它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宗派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何经历兴衰荣辱,又如何凭借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在时代变迁中得以延续。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的叙述,不乏宏大的历史视角,将觉囊派置于整个藏传佛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又不乏细致的个人传记色彩,让那些为宗派发展做出贡献的祖师们,一个个跃然纸上。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觉囊派在早期与其他宗派的交流与融合的描写所吸引。它并非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其他思想体系相互碰撞,吸收借鉴,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或许正是它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对于觉囊派特有的“观音大悲藏”等教法的阐释,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对个体解脱的关注,更是对如何利益众生的思考,这种将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引用的经文、论著、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在感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的滋养。这本书让我看到,佛教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同时又始终坚守着核心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毕竟“教法史”这类题材,常常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人名、地名和一些我难以理解的术语。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才发现自己错了。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的笔触,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事件,重新鲜活起来。他笔下的觉囊派,不是一个僵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宗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觉囊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宗教排挤的描写感到震撼。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传承下宝贵的教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困难描述成“打压”,而是细致地呈现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各种力量的博弈。读到那些关于僧侣们在困境中依旧坚持闻思修的片段,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他们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权力,仅仅是为了心中那份对真理的追求,为了守护祖辈传下来的智慧。这是一种多么纯粹的精神力量!书中对于觉囊派的教义,尤其是时轮金刚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对时轮金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认为它只是一种神秘的修行方法。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它其实蕴含着一套完整而深邃的世界观,从宏观的宇宙运行规律,到微观的个体生命转化,都给予了深刻的解答。阿旺洛追扎巴大师在解释这些复杂概念时,旁征博引,化繁为简,让我这个没有系统佛学基础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他对教法传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读和偏差也保持着高度警惕,强调了保持教义纯正的重要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本书的可靠性倍增。
评分《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古老城门,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传承的世界。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的笔触,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却又充满生命的活力。他描绘的不仅仅是事件的发生,更是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觉囊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互动过程所吸引。它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与周围的文化环境相互激荡,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我看来,是任何一个成熟的文明都不可或缺的特质。书中对觉囊派历代祖师的记述,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智慧的光芒。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佛法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众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为传承宝贵教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智者群像。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解读,让我对“时间”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通过修行,实现身心转化的可能性。他将复杂玄奥的教义,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呈现在读者面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宗派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坚守信仰,如何传承智慧,如何与时代同步,这种精神力量,至今仍能振聋发聩。
评分翻开《觉囊派教法史》,最先吸引我的并非书中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虔诚与严谨。作为一个对佛教宗派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记载往往掺杂着太多人为的色彩,或是赞颂,或是批判,真正纯粹、客观的记录是何其珍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种可能性。阿旺洛追扎巴大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宗派传承的敬畏之心,梳理了觉囊派自建立以来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萌芽,到宗喀巴大师时期与其他显密宗派的辩论,再到其后漫长岁月中遭受的磨难与坚守,每一个事件、每一位祖师都被赋予了应有的篇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冷静的叙述方式,没有过度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回避,只是将事实一件件摆在读者面前,任由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曲折与不易。这种风格,让我想起了那些古老的史书,它们不语,却自有千钧之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一代代觉囊派僧侣在信仰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风雨和他们内心深处的坚定。书中对于教义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觉囊派以其独特的“时轮金刚”法门闻名,而作者在介绍这些复杂而深奥的教法时,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涩的语言,而是力求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其精髓。他将时轮金刚的宇宙观、时间观,以及其修持方法,如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窥见其堂奥。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教法相结合的写法,让整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读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评分《觉囊派教法史》这本书,如同一本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阿旺洛追扎巴大师的笔触,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却又充满了智慧的灵动。他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宗派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段关于信仰、关于传承、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觉囊派在不同时代与外界互动、交流的描写所吸引。它并非自我封闭,而是积极地吸收、融合,这使得它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又融入了更广阔的文化语境。这种开放和包容,是我在很多其他历史著作中难以见到的。书中对觉囊派历代祖师的记述,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佛法精进的执着,对众生疾苦的悲悯,以及对传承的责任感。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智者,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在教法方面,作者对时轮金刚的阐释,让我对“时间”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通过修行,实现身心转化的可能性。他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让我在惊叹于其精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慈悲和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宗派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坚守信仰,如何传承智慧,这种精神力量,至今仍能振聋发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