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IC MACHINERY 电机学(英汉双语)/刘慧娟 刘慧娟//范瑜 著作 大学教材大中

ELECTRIC MACHINERY 电机学(英汉双语)/刘慧娟 刘慧娟//范瑜 著作 大学教材大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慧娟 编
图书标签:
  • 电机学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大学教材
  • 双语教材
  • 刘慧娟
  • 范瑜
  • 高等教育
  • 工程技术
  • 电磁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452218
商品编码:28615726255
丛书名: 电机学-(英汉双语)

具体描述

ELECTRIC MACHINERY 电机学(英汉双语)/刘

作  者: 刘慧娟//范瑜 著作 定  价: 4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04月01日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11452218 绪论
0.1 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0.2 电机的主要类别
0.3 电机中所用的材料
O.4 磁路
0.4.1 磁场
0.4.2 磁路的概念
0.4.3 铁磁材料的性质
0.4.4 铁心损耗
0.5 相关的电磁定律
第1章  直流电机
1.1 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励磁方式和额定值
1.1.1 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1.1.2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1.1.3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1.4 直流电机的励磁方式
1.1.5 直流电机的铭牌数据
1.2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1.2.1 单叠绕组
1.2.2 单波绕组......

内容简介

《电机学(英汉双语)》由刘慧娟和范瑜主编,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电机学的英文部分,第二部分为相应的中文部分,两部分内容基本一致。每部分包括6章:第0章为绪论;后面5章包括直流电机、变压器、交流电机的共同理论、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在直流电机与感应电机两章中添加了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等“电力拖动”的内容。为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各章中配有相应的例题;为便于学生学习,每一章后附有本章内容小结和相应数量的习题。
《电机学(英汉双语)》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其他电气类、自动化类等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亦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自动控制原理》(Control System Theory)的大学教材的详细简介。 --- 《自动控制原理》(Control System Theory) 作者: 张宇 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本: 2023年版 适用对象: 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相关工程技术人员。 内容概述与学科定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科学中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介绍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分析设计工具。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建立数学模型到实现系统性能分析与校正的全过程,强调理论的严谨性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控制系统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状态空间法。特别关注了系统稳定性、暂态响应和稳态误差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反馈和补偿技术来改善系统性能。 详细章节内容分布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控制理论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控制系统的基础与数学模型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本章首先引入了控制系统的基本定义、历史发展、分类(如开环、闭环系统)以及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反馈控制的核心思想,以及控制系统在提高精度、抑制扰动方面的作用。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被控对象。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本章是建立后续分析基础。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核心内容是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的推导,包括对机械、电气、热力学等典型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重点讲解了拉普拉斯变换在系统建模中的应用,以及框图代数,包括如何对手动连接的控制系统进行框图简化。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法 本章引入现代控制理论的分析工具。讲解了如何使用状态变量(State Variables)来描述系统的内部动态。详细阐述了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的建立,包括将高阶微分方程转换为一阶状态方程组的方法。本章还介绍了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示之间的相互转换。 第二部分:经典控制理论的时域分析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本章专注于系统在时间域内的动态响应特性。首先分析了标准输入信号(如单位阶跃、单位脉冲、斜坡输入)对系统的响应。重点讲解了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如超调量、调节时间、峰值时间等。对于高阶系统,通过主导极点近似法进行分析。 第五章: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本章关注系统在长期运行后,输出与给定值之间的偏差情况。系统地分析了开环增益对稳态误差的影响,介绍了静态误差系数($K_p, K_v, K_a$)的概念,并根据输入信号的类型(0型、I型、II型系统)判断系统的稳态误差等级。 第六章: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首要指标。本章全面介绍判断系统稳定性的理论方法。首先是基于特征方程的劳斯-赫尔维茨(Routh-Hurwitz)判据,这是一种仅通过代数运算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强大工具,避免了求解复杂的特征根。 第三部分:经典控制理论的频域分析与性能校正 第七章: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形化的设计工具,它展示了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开环增益变化而移动的轨迹。本章详细讲解了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包括起、止点、渐近线、虚轴穿越点等,并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根轨迹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增益,以满足暂态性能要求。 第八章:频率响应分析法 本章将系统从时域转换到频域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开环频率响应的概念。核心内容包括奈奎斯特(Nyquist)图和伯德(Bode)图的绘制与解读。频率响应法是进行稳定裕度和相对稳定度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设计补偿器的有力手段。 第九章:控制系统的校正(补偿) 本章是工程应用的关键。基于时域和频域分析的结果,本章介绍如何设计校正装置(Compensation)来改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串联校正: 重点讲解了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参数整定方法(如Ziegler-Nichols法)以及调速器的设计。 经典补偿器设计: 详细介绍了超前(Lead)补偿器和滞后(Lag)补偿器的设计,以及它们对系统频率特性和时域性能的影响。 第四部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第十章:状态空间法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可观测性 在现代控制理论框架下,本章重新探讨了系统的稳定性。引入了可控性(Controllability)和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的概念,这是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和状态观测器的先决条件。讲解了利用格拉姆矩阵判据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十一章:状态反馈控制设计 本章介绍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实现系统性能提升的方法。核心是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技术,即通过设计合适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K$,将闭环系统的特征根(极点)放置在期望的位置,从而精确地控制系统的动态行为。同时介绍了状态观测器(Observer)的设计(如Luenberger观测器)用于估计不可测的状态变量。 第十二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简介 本章作为引言,初步介绍了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讲解了相平面法(Phase Plane Method)用于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定性分析,以及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判据在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特色与资源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每章末都附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其中包含多种实际工程背景的案例分析。 2. 软件辅助教学: 鼓励读者结合MATLAB/Simulink环境进行仿真和验证。书中提供了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系统建模、分析和校正的具体步骤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 3. 图示清晰: 系统的Bode图、Nyquist图、根轨迹图以及状态空间图示均绘制精美、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图形背后的物理意义。 总结 本书全面覆盖了本科层次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要求,既深入讲解了经典的传递函数分析方法,也系统介绍了现代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理论。它不仅是学生掌握控制工程基础知识的必备教材,也是工程师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重要参考手册。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实现的全方位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性强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显然对电机学的知识体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从最基础的电磁场理论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类电机的详细工作原理、特性分析以及实际应用,每一步的过渡都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初学者可以非常顺畅地沿着作者的思路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书中对一些复杂现象的剖析角度和深度,又能带来新的启发和认识。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解释,往往能够兼顾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未来需要面向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细节的把控。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让人在众多教材中一眼就能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种采用双语对照的版式,处理得非常巧妙,中英文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使得学习和查阅都变得极其方便。这种用心程度,真的让读者觉得物超所值。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在书桌上,都非常合适,便于携带和翻阅。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不禁想收藏一本。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教学的亲和力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阅读过程中,你很少会感受到那种传统教材特有的晦涩和说教感,反而是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耐心细致地为你讲解难题。作者在描述复杂物理现象时,常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理解障碍被大大减小。即便是面对涉及矢量分析或傅里叶级数等复杂数学工具的章节,其阐述方式也保持了高度的清晰度,让人感觉作者真的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讲明白”。这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很多理工科教材所欠缺的宝贵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是其价值的又一体现,它绝非那些为了凑数而设置的简单计算题。每一章末尾的练习题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们不仅全面覆盖了本章的关键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很多题目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需要读者真正理解了背后的原理才能解答出来。更棒的是,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挑战题,书后应该(或者希望作者能提供)给出详细的解题思路或步骤,这对于自我学习和检验掌握程度至关重要。如果能配套提供一些涉及到现代仿真软件(比如Matlab/Simulink)的应用练习,那就更完美了,这将直接桥接课堂学习与工业实践的鸿沟,真正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评分

作为一个跨学科学习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融合理论深度与实用价值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绝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公式推导的“象牙塔”里的著作。在讲解每一个电机类型时,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篇幅去阐述其在现代工业、新能源技术或日常电子设备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设计考量。这种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热情,让我不再觉得电机学是枯燥乏味的计算集合,而是充满创造性和解决问题潜力的领域。例如,它对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中的最新进展的讨论,就非常贴近行业前沿。书中对不同电机性能优劣的对比分析,也充满了工程师式的务实精神,指导性极强,让人学完后立刻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