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9787517600848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97875176008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杭晶波,周谦 著
图书标签:
  • 歇后语
  • 谚语
  • 俗语
  • 惯用语
  • 语言文字
  • 汉语词典
  • 文化
  • 民俗
  • 工具书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0848
商品编码:2861272318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第2版) 作者 杭晶波,周谦
定价 39.8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 9787517600848 出版日期 2014-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2 装帧 精装
开本 12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词典》选收词条30000余条,多为脍炙人口、运用广泛的经典歇后语、谚语、俗语或惯用语。各词条均有解释。这些语言元素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尤其是丰富自身的语汇是十分必要的。这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我们约请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增删了一些词条,对释义进行了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作者简介
杭晶波,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曾参与编纂《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小学生谚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署名窦康)等。

   目录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小型熟语词典。内容根据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体例科学严谨,收词精当实用,释义准确简明。学习和掌握这些熟语,可以丰富语汇,并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文摘











   序言

《中华文化瑰宝:历史、艺术与民俗精选集》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中华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三个重要领域——历史演变、传统艺术和民间风俗,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化视野。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涵盖了从古代王朝兴衰的宏大叙事到精致的民间手工艺,再到深入人心的生活智慧与仪式活动。 第一部分:大国兴衰:中华历史脉络的深度解析(约450字)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和长期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导致社会结构重塑的深层原因。 早期文明的曙光与奠基: 详述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与宗法继承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基础。重点研究了甲骨文的解读,揭示了商代占卜文化对早期宗教观念的影响。 秦汉的统一与帝国范式: 探讨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成功之处与内在矛盾。详细分析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深远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被视为中国文化“基因重组”的关键阶段。本书细致梳理了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以及士族门阀制度对政治生态的长期制约。同时,对“竹林七贤”等名士风流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剖析。 唐宋的辉煌与转型: 盛唐气象的文化包容性与经济繁荣被置于考察中心。宋代部分,则着重分析了理学的兴起如何将哲学思辨引入日常生活,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如何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第二部分:指尖上的艺术:传统工艺与美学(约4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那些依赖世代传承技艺,体现了中国人独特审美情趣的传统艺术形式。这些艺术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哲学思想的物化。 陶瓷的千年对话: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成熟的青花瓷、粉彩瓷,本书追踪了中国制瓷业的技术革新与审美风格的流变。特别关注了不同窑口的地域特色及其在宫廷与民间的流传情况。 书法的气韵生动: 探讨了中国书法从篆、隶、楷、行、草的演变轨迹,分析了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大家如何通过笔墨表达个人心性与时代精神。书中配有详细的笔法结构图解,阐释“骨法用笔”的奥秘。 园林:凝固的诗意空间: 苏州园林、皇家园林等经典案例被用作分析对象。本书强调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的建筑堆砌,而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空间布局上的体现,是哲理、文学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织绣与服饰文化: 考察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礼制功能与等级象征,以及丝绸织绣工艺的复杂精妙,特别是苏绣、蜀绣等地方流派的针法特点。 第三部分:烟火人间的智慧:民间风俗与信仰(约450字) 本部分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践、代代相传的仪式和支撑其精神世界的信仰体系。这些风俗是理解社会肌理的钥匙。 岁时节庆的循环: 全面梳理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主要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诗人屈原的关联,以及中秋节月亮的文化象征意义。 婚丧嫁娶的礼仪密码: 详细记录了传统婚俗(如“三书六礼”)和丧葬仪式(如守孝、祭祖)的复杂流程,分析了这些仪式如何维系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了“孝道”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地方信仰与神祇谱系: 探讨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多神性特征,包括对自然神(山神、河神)、祖先神以及佛教、道教神祇的共同崇拜现象。分析了土地公、城隍爷等地方守护神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日常生活的实用哲学: 深入探究了民间在农业生产、健康养生(如传统食疗、节气养生)中积累的经验智慧,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规律来指导生活实践。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约20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当代,探讨这些厚重的历史、精湛的艺术和鲜活的民俗,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本书旨在说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未来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重塑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这些典范的梳理,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内在逻辑与美学标准,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代生活的挑战。本书的编排力求逻辑清晰,文笔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阅读的易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辞典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不像一些工具书那样干巴巴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累。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用心,查阅起来非常直观和便捷,每一个词条的编排都井井有条,让人能迅速找到自己想了解的部分。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还对每一个条目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甚至还补充了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或使用场景,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语言习惯简直是太重要了。我感觉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民间智慧的文化宝典。从设计到内容呈现,都体现出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文字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的人,我深知精准用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需要增加文章趣味性和地道性的时候。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及时雨”。我以前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俗语,总是担心用错语境,但有了它,我的顾虑就少了一大半。它对于区分那些听起来相似但含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得特别到位,而且对一些老一辈人才知道的“陈旧”表达也进行了系统性的收录和注释,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语言视野。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俗语能让我的文字瞬间‘活’起来,这种沟通力量是单纯的书面语难以比拟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用”以及“为什么这么说”。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词典顶多就是个基础的解释集合,但这本书在对“惯用语”的解析上简直是下足了功夫。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释义,还梳理了这些惯用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痕迹,有些甚至追溯到了古代文献的出处,这对于研究语言变迁和民俗历史的朋友来说,绝对是无价之宝。我常常一头扎进去,就忘记了时间,从一个词条跳到另一个相关的文化现象,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这些我们日常随口说出的词句,背后承载着多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绝非等闲之物。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需要和老年人打交道的群体工作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服务对象使用的都是非常地道的方言化俗语,这些在现代普通话教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本书的收录非常全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障碍,让我能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情感。更棒的是,它对于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谚语,还附带了简单的地域说明,这对于我们进行跨区域的文化理解和沟通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说实话,这本书在提升我人际沟通的“情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我买过好几本类似的工具书,但大多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要么过于口语化而流于表面,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而这本词典,简直是做到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典范。它的注释精准且不失生动,即便是初次接触传统俗语的年轻人也能轻松理解。而且,它对于一些具有褒贬色彩的词语,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晰,避免了使用者在不经意间触犯语言禁忌。这使得它既可以作为严肃的语言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日常写作的辅助工具,应用场景极其广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汉语文化有深入探究欲望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