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
定价:38元
作者:榓士焯 编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30111277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英汉翻译教程》是专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编写的。本书用大量篇幅,从理解出发,从词法和语法的角度论述翻译问题,罗列了大量导致错误理解、错误翻译的难词难句。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述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文采、翻译的语篇、翻译的文化意识等,并专章讨论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英译汉。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被许多院校选为英语专业或研究生教材。第二版除补缺补漏外,还对部分章节加以改写,推陈出新。本书有六大特色: 提出“翻译写作学”概念,强调对译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翻译研究成果,提升教材的理论深度,增强学生的翻译知识素养。 注重词法、句法层面的翻译单位操作,同时不忽略语篇层面的翻译处理。例证丰富。第二版收集、筛选精美译文1600句、短文85篇。译文评析将译者的用心、所釆用的译法加以精心剖析,务必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 “翻译的文采篇”别具一格,翻译巧思和中文匠心相结合,遂使译文不同凡响。 全书构思和具体章节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观念,融人了作者历年教学、科研、翻译和创作成果。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书 名: 英汉翻译教程(第二版)
作 者: 杨士焯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I S B N: 9787301112779
页 数: 285
开 本: 16
版次印次: 第2版第6次
图书简介:
杨士焯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是专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用大量篇幅,从理解出发,从词法和语法的角度论述翻译问题,罗列了大量导致错误理解、错误翻译的难词难句。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述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文采、翻译的语篇、翻译的文化意识等,并专章讨论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英译汉。第一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被许多院校选为英语专业或研究生教材。第二版除补缺补漏外,还对部分章节加以改写,推陈出新。《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有六大特色:
提出“翻译写作学”概念,强调对译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新翻译研究成果,提升教材的理论深度,增强学生的翻译知识素养。
注重词法、句法层面的翻译单位操作,同时不忽略语篇层面的翻译处理。
例证丰富。第二版收集、筛选精美译文1600句、短文85篇。译文评析将译者的用心、所釆用的译法加以精心剖析,务必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
“翻译的文采篇”别具一格,翻译巧思和中文匠心相结合,遂使译文不同凡响。
全书构思和具体章节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观念,融入了作者历年教学、科研、翻译和创作成果。
杨士焯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从对翻译的认识入手,介绍了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由于编著者长期从事翻译研究,深得翻译理论精髓,并择善介绍给本科学生。同时,在后面的各章中,编著者把当代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如纽马克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温努蒂的异化理论等,都能自然地融合进对例句和篇章的分析讲解之中,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知识篇
第一节 翻译的类型
第二节 东西方学者论翻译
第三节 翻译的方法论
第四节 翻译的过程
第二章 翻译的理解篇
第一节 理解与词汇研究
第二节 理解与句法分析
第三章 翻译的技巧篇
第一节 拆译
第二节 转换
第三节 精简与增补
第四节 实译与虚译
第五节 褒译与贬译
第六节 倒译与顺译
第七节 反译
第八节 被动式的翻译
第九节 数字和倍数的翻译
第四章 翻译的文采篇
第一节 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
第二节 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
第三节 巧用汉语习惯语
第四节 巧译英语意美、音美、形美
第五节 巧译电影片名
第五章 翻译的文化篇
第一节 文化差异与表达差异
第二节 直译、归译与译语文化因素的介入
第三节 英汉亲属词称谓的文化差异性及汉译处理
第四节 翻译的意识形态影响
第六章 翻译的语篇
第一节 报刊语篇的翻译
第二节 文学语篇的翻译
第三节 科技语篇翻译
第七章 八级英译汉试卷评析篇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试卷评析
第三节 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 翻译写作篇
第一节 汉语的表达优势和行文特点
第二节 翻译写作论
第三节 译文写作的格式规范
第四节 译文修改
练习答案
参考书目
第二版后记
这本书的例句选择角度非常刁钻,但又充满了烟火气,完全不是那种从其他老旧译本里东拼西凑的范例。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偏爱那些来源于真实生活场景,或者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本片段。比如,它会选取一些早期报道文学中的陈述句,来讲解如何处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翻译;又或者,某些习语的讲解会引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新闻摘要,这虽然让文本显得有些年代感,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翻译视角。这种例句的“原生态”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你不会觉得那些句子是为了解释翻译理论而特意构造出来的“假句子”,而是真实世界中需要被处理的信息流。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文化特有表达时,作者提供的注释详尽得令人发指,不仅告诉你该怎么译,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译,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这一点对我这样的深度学习者来说,价值巨大。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密。它不是那种零散地罗列翻译技巧和例句的集合,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开篇并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长难句翻译,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打磨最基础的词汇选择和语境分析能力。我记得第一部分的练习,重点都在于对英文中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词汇进行细致的辨析,比如“indeed”、“quite”、“rather”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作者似乎非常坚持“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的理念,每一个语法点和翻译原则的引入都非常慎重,总会先用一到两个经典的对比案例来佐证其重要性。这种由浅入深的推进,让我这个基础不太扎实的人,也能够跟上节奏,而不是一头雾水。读完一个单元,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以前囫囵吞枣的翻译习惯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修正,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梳理和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炼狱”考验,但也是最令人感到充实的环节。与其他只在章节末尾设置少量练习的教材不同,这本书的每一小节后面都紧跟着一组需要动笔完成的练习题,而且这些练习题往往设计得非常精巧,让你无法偷懒。它们很少要求你直接翻译一整段复杂的段落,而是更侧重于对特定难点进行“微操”。例如,可能连续五道题都在考察同一个介词短语在不同动词搭配下的准确含义转换,或者要求你对一个长句中的五个同义副词进行精确排序,以达到最佳的语感。完成一整套练习下来,你会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疲惫,但同时,你会对自己的翻译能力产生一种踏实的自信。这些习题不是让你单纯地“知道”了知识点,而是逼迫你用你的“肌肉记忆”去“应用”知识点,确保它真正内化成了你的翻译本能。这是我用过的所有教材中,实战训练强度最大、效果也最显著的一本。
评分在讲解翻译策略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相当务实,体现出一种不矫饰的实用主义精神。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翻译理论界那些玄而又玄的“信、达、雅”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给出了大量的“If...Then...”的应对方案。比如,当遇到从句嵌套过多导致中文表达拗口时,作者会明确指出,可以采用“切分法”、“增译法”或“转述法”,并分别给出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这种接近于“手术指南”式的清晰指引,在实际操作中极其管用。很多其他教材只是泛泛而谈“灵活处理”,而这本书则细化到了每一个操作步骤,甚至连标点符号在不同译文风格中的处理差异,都有提及。对于我这种更看重“把活干好”的翻译实践者而言,这种细致入微、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远比空洞的理论口号要宝贵得多。它教会的不是“思考”,而是“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朴实了,说实话,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我差点就错过了。它不像现在很多教材那样花里胡哨,全彩印刷,配着各种花哨的排版。这本书的装帧可以说是“返璞归真”的典范,全本都是简洁的黑白印刷,字体选择也是非常传统的宋体和黑体混用,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老派学问的味道。我个人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因为它让人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花哨的视觉效果分散注意力。不过,对于习惯了现在网络学习材料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枯燥乏味,甚至会怀疑这本书的“新旧”程度。但正是这种质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短期热销的“网红”教材,而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它的纸张质量适中,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感,翻动的声音也比较清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可靠和严谨的。这种外在的朴素,恰恰烘托出了内在知识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