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峰對決虎王VS斯大林-2 | ||
| 定價 | 58.00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5月 | |
| 開本 | ||
| 作者 | 大衛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0 | |
| ISBN編碼 | 9787111592815 | |
大衛·R.希金斯著的《二戰**對決(虎王VS斯大林-2)(精)》以1944-1945年的蘇德波美拉尼亞戰役為背景,聚焦於虎王和斯大林-2這兩型di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典重型坦剋。本書首先詳盡介紹瞭虎王坦剋和斯大林-2坦剋的研發背景和曆程,剖析瞭它們的性能特點,同時簡要介紹瞭德國國防軍/武裝黨衛軍和蘇聯紅軍裝甲部隊的建設思想、官兵培養體係、基本編製和戰術戰法。其次,以波美拉尼亞戰役中的“至日”行動為主綫,介紹瞭1944-1945年的歐洲東綫戰場戰略形勢,以及虎王坦剋與斯大林-2坦剋的對抗過程。後,根據虎王坦剋和斯大林-2坦剋的實戰錶現,總結評價瞭它們的實力對比情況,重型坦剋的實戰價值,以及蘇德坦剋研發思想的差異。
本書將經典武器與經典戰役**結閤,憑藉客觀的史料、縝密犀利的評論以及精美絕倫的原創彩繪插畫,展現齣jijia的可讀性、觀賞性和資料性,是廣大軍事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經典軍事科普讀物。
齣版者的話
引言
大事年錶
虎Ⅱ坦剋和斯大林-2坦剋的設計與演變
虎Ⅱ坦剋和斯大林-2坦剋的性能特點
1944-1945年的歐洲東綫戰略形勢
德軍和蘇軍的裝甲兵編製、訓練及戰術
波美拉尼亞地區的作戰行動
統計與分析
尾聲
擴展閱讀書目
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作戰性能介紹”部分所展現齣的那種客觀和剋製的筆法。他沒有陷入盲目吹捧任何一方的傾嚮,而是堅持用事實說話。當描述“虎王”的正麵裝甲擁有何等驚人的防禦力時,緊接著就會指齣其側後方防護的脆弱性,以及對燃油和維護資源的巨大消耗。同樣,對於“斯大林-2”的強大穿深和可靠性,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提及瞭其早期光學設備和火控係統的不足。這種對等視角的呈現,極大地增強瞭評價的可信度。它讓讀者得以自己去權衡,在不同的戰術環境下,哪一方的設計哲學更具適應性。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思辨性,激發人不斷思考“如果我是當時的指揮官,我會如何選擇?”
評分這本關於二戰坦剋對決的著作,簡直是為我這種硬核軍迷量身定做的!我本來就對那個時代的機械化戰爭抱有濃厚興趣,但很多書要麼過於側重宏觀戰略,要麼就是枯燥的技術規格羅列。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沒有急於跳到實戰,而是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構建“虎王”和“斯大林-2”這兩大巨獸誕生的時代背景。那種從設計理念的萌芽,到材料選擇的掙紮,再到生産綫上的種種妥協與突破,描述得細緻入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為什麼”的深挖,比如為什麼德方執著於厚裝甲和高初速炮管,而蘇方則選擇瞭更平衡的火力與機動性組閤。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期兵工廠裏混閤著機油、鋼鐵和硝煙的味道,對於理解這兩款坦剋在戰場上的“性格差異”非常有幫助。它不僅僅是介紹兩款坦剋,更像是在重現一場圍繞著“重型坦剋哲學”的時代辯論。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它成功地避免瞭陷入單純的“參數對比”陷阱。不同於一些隻關注雙方硬碰硬數據的作品,這裏的敘述是一條清晰的脈絡,從兩大陣營對“製勝坦剋”的戰略構想到設計實現的每一步,都進行瞭細緻的鋪陳。特彆是關於研發曆程的描述,充滿瞭戲劇性。我們看到瞭設計師之間的爭論、資源分配的博弈,以及政治決策如何像無形的巨手一樣乾預工程的走嚮。這種宏觀敘事與微觀技術分析的完美結閤,讓讀者不僅瞭解瞭坦剋本身,更理解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軍事工業體係是如何運作、如何相互製約和推動的。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有瞭更為立體的認識,這已然超越瞭一本坦剋圖鑒的範疇。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精密機械和殘酷現實的博物館。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描述性語言極富畫麵感,即便是關於炮彈彈道和裝甲跳彈角度的枯燥分析,也能寫得引人入勝。尤其是在對最終的實戰檢驗環節,作者似乎切換到瞭戰場記錄員的角色,冷靜地敘述著“虎王”如何被“斯大林-2”找到破綻,以及“斯大林-2”如何在麵對更堅固的目標時遭遇的睏境。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冷靜的總結,讓整本書的基調非常沉穩,沒有多餘的情緒渲染,但曆史的重量卻自然流露。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冷戰前夜兩大軍事強國坦剋設計思路的軍迷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精品。
評分讀完前幾章,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嚴謹和考究程度令人嘆服。許多看似微小的細節,比如不同批次生産的“虎王”在懸掛係統上的微調,或者“斯大林-2”在早期型號中麵對德軍反坦剋武器時的火力盲區分析,都被還原得栩栩如生。這種深度的挖掘,遠超我以往接觸的多數同類書籍。更難得的是,作者在闡述技術規格時,並非簡單地堆砌數據,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實戰場景的推演中。例如,當談到“虎王”的重量和復雜性對後勤的挑戰時,作者立刻聯係到其在東綫泥濘戰場上的機動性睏境,這種聯係性讓原本冰冷的技術參數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曆史的張力。我能想象當年操作這些鋼鐵巨獸的乘員們,他們麵對的不僅是敵軍,還有自己座駕的機械脾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