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世界军事史(新版)(套装全3册) 9787563345816

西洋世界军事史(新版)(套装全3册) 97875633458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F.C.富勒,钮先钟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西方军事
  • 世界军事
  • 历史
  • 战争
  • 新版
  • 套装
  • 军事
  • 欧洲
  • 北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45816
商品编码:285217403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洋世界军事史(新版)(套装全3册)

定价:198.00元

作者:J.F.C.富勒,钮先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63345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243kg

编辑推荐


1.大师经典——战史大师J.F.C. 富勒将军的不朽巨著,西方军事史的经典!
  2.军迷必读——本书是研读西方战争和历史的必读之作。未读此书,或许还不是真正的军事爱好者。
  3.皇皇巨著——囊括西方3500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经典战事。了解战争是认识人类历史和人类本身的钥匙。
  4.名译——军事史家钮先钟倾力迻译,钮先钟有'蒋百里之后头一人'之誉,此书为其代表译作。
  

内容提要


  《西洋世界军事史(新版)(套装全3册)》为当代战史大师J. F. C. 富勒将军的不朽巨著。作者穷30年之工,成就了这部卷帙浩繁的西方战争通史。全书以对西方历史有极重要影响的决定性会战为主结构,详细描述其经过和影响;同时以带有丰富评论的大事记填充过渡,串联起各会战之间的政治发展与战争的由来。会战各章好像海浪的高峰,而大事记则像其间所夹着的低谷。这样高低起伏就形成了3500年的西方战争史。
  本书共分三卷。卷:从萨拉米斯会战到勒班陀会战;第二卷:从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到滑铁卢会战 ;第三卷 :从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洋洋 160 万言,囊括西方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经典战事,内容翔实、引据精准、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被公认为西方军事通史上无出其右的典范巨著。
  【卷一】 从萨拉米斯会战到勒班陀会战
  从古希腊的兴起到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城市居民在与车骑民族的斗争中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从日耳曼蛮族入侵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中衰,欧洲文明在战火中走过了黑暗中世纪,步入近代。
  在本卷中,富勒将军将带领您回顾西方上古史和中古史上的27次重要会战。
  【卷二】从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到滑铁卢会战
  火枪取代长矛,机动战胜数量,工业和财富开始在战争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同时,战争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个别的国家争斗转变为世界性的同盟争霸,一个新的战争世纪即将来临。
  在本卷中,富勒将军将为您介绍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200多年间西方历史上所发生的18次决定性会战。
  【卷三】从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争由政策工具转变为政策本身,'战国'时代的阴影开始笼罩世界。经济对抗取代武装冲突,思想战场取代物质战场,战争以'冷战'的新面貌继续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富勒将军才气纵横,笔扫千军。在本卷中,他将为您深入分析从工业革命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16次决定性会战。
  

目录


译序
n原序
n【卷一】
n导言 帝国主义的兴起
n章 萨拉米斯会战和普拉蒂亚会战
n大事记(一)希腊内部的争雄
n第二章 叙拉古的围攻和伊哥斯波塔米会战
n大事记(二)马其顿的崛起
n第三章 高加梅拉会战
n大事记(三)罗马的兴起和它与迦太基的冲突
n第四章 米陶拉斯会战和扎玛会战
n大事记(四)罗马帝国的兴起
n第五章 彼得那会战
n大事记(五)罗马帝部的争霸
n第六章 迪拉基乌姆的围攻和法萨卢斯会战
n大事记(六)罗马共和国的灭亡
n第七章 菲利皮会战和亚克兴会战
n大事记(七)罗马帝国疆界的建立
n第八章 托土堡森林会战
n大事记(八)罗马的和平
n第九章 亚得里亚堡会战
n大事记(九)民族的迁移
n第十章 沙隆会战
n大事记(十)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n第十一章 提卡米仑会战和塔吉那会战
n大事记(十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
n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之围和图尔会战
n大事记(十二)西欧帝国主义的再生
n第十三章 哈斯丁会战
n大事记(十三)伊斯兰帝国的衰颓和拜占庭帝国的复兴
n第十四章 曼齐克特会战
n大事记(十四)基督教国家对于伊斯兰教徒的反政
n第十五章 哈丁会战
n大事记(十五)西帝国的瓦解和法英的兴起
n第十六章 史路伊会战与克雷西会战
n大事记(十六)中世纪的瓦解
n第十七章 奥尔良的解围
n大事记(十七)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n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与陷落
n大事记(十八)西班牙的再征服和统一
n第十九章 马拉加的围攻和格拉纳达的征服
n大事记(十九)西班牙和奥斯曼两帝国的争雄
n第二十章 勒班陀会战
n【卷二】
n大事记(一)英格兰与西班牙的争霸
n章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
n大事记(二)基督世界的分裂
n第二章 布莱滕费尔德会战和吕岑会战
n大事记(三)英国的宪法战争
n第三章 内斯比会战
n大事记(四)法兰西的称雄
n第四章 布莱尼姆会战
n大事记(五)莫斯科帝国的兴起
n第五章 波尔塔瓦会战
n大事记(六)普鲁士的勃兴与扩张
n第六章 罗斯巴赫会战和鲁腾会战
n大事记(七)不列颠帝国在印度的扩张
n第七章 普拉西会战
n大事记(八)英法两国在北美洲的斗争
n第八章 亚伯拉罕平原会战
n大事记(九)美洲殖民地的叛变
n第九章 萨拉托加的投降
n大事记(十)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
n第十章 切萨皮克会战和约克敦之围
n大事记(十一)法国革命的来临
n第十一章 瓦尔米的炮击
n大事记(十二)法英两国间的海上争霸
n第十二章 特拉法尔加会战
n大事记(十三)英法两国的陆上斗争(阶段)
n第十三章 耶拿会战和奥尔施泰德会战
n大事记(十四)英法两国的陆上斗争(第二阶段)
n第十四章 莱比锡会战
n大事记(十五)1814年的战役
n第十五章 滑铁卢会战
n【卷三】
n大事记(一)工业革命与美洲帝国主义的兴起
n章 七日会战
n大事记(二)美战的进展
n第二章 维克斯堡的围攻和查塔努加会战
n大事记(三)普鲁士的扩张
n第三章 色当会战
n大事记(四)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起和俄国在远东的扩张
n第四章 旅顺港的围攻
n大事记(五)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n第五章 马恩河会战和坦能堡会战
n大事记(六)战术上的僵局和目标的改变
n第六章 沙里拜尔与苏弗拉湾会战
n大事记(七)战争的进展(1915-1918)
n第七章 亚眠会战
n大事记(八)意奥之间的斗争
n第八章 维多利亚威尼托会战
n大事记(九)俄国革命
n第九章 华沙会战
n大事记(十)第三帝国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n第十章 第二次色当会战和法兰西的沦亡
n大事记(十一)巴巴罗萨作战和租借法案
n第十一章 莫斯科会战
n大事记(十二)苏联问题和战争向太平洋的发展
n第十二章 中途岛之战
n大事记(十三)北非的战争
n第十三章 阿拉曼会战和突尼斯会战
n大事记(十四)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基础
n第十四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
n大事记(十五)政治战场与第二战场
n第十五章 诺曼底会战
n大事记(十六)太平洋战争的进展
n第十六章 莱特湾会战
n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介绍


J. F. C. 富勒(1878-1966),全名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Frederick Charles Fuller),英国将军,享誉世界的战略大师、军事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指导》等是其代表作。
n  1899年开始服役,参加过英布战争;次世界大战中随英国远征军赴法国参战;1916年担任坦克军参谋长;1917年在康布雷之战中使用坦克获得成功;1918年在拟制《1919年计划》时,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机械化军队的新观点;1922年任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26年任英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军事助理 ;1929 年任旅长 ;1930 年晋升为陆军少将 ;1933 年退役。
n  此后,富勒出任伦敦《每日邮报》记者,并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和军事理论著述,富勒一生出版有 45部军事著作,其中不少被英国陆军军事学院列为经典著作或选作教科书;他的很多著作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n  1963 年,富勒获颁英国三军学会的高荣誉奖章。
n
n  钮先钟(1913-2004),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被誉为'蒋百里之后人'。一生著、译近百种,主要著作如《孙子三论》《西方战略思想史》等,译著有《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艺术》等。生于江西九江,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军事译粹杂志社总编辑、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等职。

文摘


【第三卷,引丘吉尔语】
n  “当任何欧洲国家都必须维持一个庞大的陆军时,我们却是幸运地处于岛国的地位,可以使我们不必负起这种双重的负担,于是可以集中去发展海军了。我们为什么要牺牲有必胜把握的游戏,而去玩那个必然会失败的游戏呢?”
n  【第三卷】
n  在信仰的时代中,人类的地位被估计得颇高,似乎是仅次于天上的安琪儿,现在却降低到了“经济动物”(economic animal)的地位。资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都是不信上帝而信财神(Mammon),这样也就引发了阶级斗争的观念。经济性的宿命论结果是造成了社会形态的分裂而不是统一。
n  【第三卷】
n  在这些权力艺术家之中,有两个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具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他们敢向经济人(Economic Man)的神话挑战,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主义的共同基本因素,而想用“英雄人”(Heroic Man)的神话来代替它。……从希特勒眼中看来,国际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他认为它们都缺乏牺牲精神,是违反自然的,足以毁灭人类。所以他提出了他的教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一方面相信雅利安人和条顿族是的,另一方面又对犹太人表示强烈的仇恨,在他的“”《我的奋斗》(Meikampf)一书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是与坎东的理论极为接近……
n  【第三卷】
n  假使希特勒胜利了,他就会在欧洲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英国的传统政策就是要使欧洲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所以英国对于希特勒的成功当然是不能忍受的。但因为英法两国对战争都尚无准备,所以他们的政策应该是放任希特勒向东欧发展,其结果必然会与苏联一战,此时西方国家即可以乘机加速再武装。如果他们采取这样的政策,则无论这两个国家孰胜孰败,而英法两国却都可以坐收渔人之利,而使欧洲权力平衡的局势扭转过来。可是他们却不图此谋,反而宣布对于希特勒主义发动一个思想上的十字军东征。
n  ……

序言



征服、变革与文明的回响:一部宏大的世界军事思想与实践画卷 这部巨著,以其恢弘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洋世界军事史长卷。它并非仅仅罗列战役的胜败、将领的功过,而是深入挖掘军事行动背后的思想脉络、技术演进、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基因,勾勒出西方军事力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文明、推动变革,并最终回响至今的深刻轨迹。全套三册,每一册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分量,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军事历史叙事。 第一卷:从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到火药革命的震荡 开篇之章,我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从希腊城邦的方阵严整,罗马军团的纪律严明,到蛮族入侵的狂野奔放,这部著作详尽地描绘了早期军事组织、战术理念以及武器装备的演变。我们将在书中看到,战争的形态如何受到地形、气候、社会制度以及军事技术发展的制约。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如何锻造出高效的步兵,雅典的海上霸权如何改变了地中海的格局,罗马帝国如何以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军事组织征服世界。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革新是军事发展的永恒驱动力。本书的笔触细腻地刻画了火药的出现及其对战争形态的颠覆性影响。当传统的城墙在轰鸣的炮火面前变得脆弱不堪,当骑士的冲锋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土崩瓦解,一股全新的战争力量应运而生。我们将在书中深入探讨火药武器在欧洲的传播、发展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从早期笨重的火炮,到逐渐改进的火枪,再到更为复杂的攻城机械,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战术的调整和军事组织的重塑。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层面。火药革命不仅仅是武器的改变,它更是社会和政治结构深刻变革的催化剂。它如何挑战了封建贵族的军事垄断?如何促成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格局?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当国家能够掌握更强大的武装力量,当军事成本的计算变得更加复杂,战争的策略和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从封建领主的私人恩怨,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战争的性质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这一卷的叙事,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充满了力量的碰撞与智慧的较量。它让我们理解,即使在看似原始的时代,人类的军事智慧就已经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后来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卷:民族国家的崛起与近代战争的形态演变 随着火药革命的深入,欧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民族国家的崛起。本书的第二卷将聚焦于这一关键时期,描绘军事力量如何成为塑造近代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将看到,君主们如何通过建立常备军、规范军事训练、改进后勤供应来巩固统治,并将国家的资源投入到军事扩张和防御之中。 这一卷将详细剖析近代军事理论的萌芽与发展。从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军事思想,到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军事改革,再到腓特烈大帝的“战神”风范,我们将在书中探寻这些思想家和军事家如何将军事学从一种实践技艺提升到一种系统性学科。他们对军事组织、战略部署、战术运用以及士兵训练的思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争,更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也在这一时期显著提升。常备军的建立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为可能。本书将详细考察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冲突,分析其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特点以及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我们将在书中看到,战线变得更加漫长,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及国家动员能力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此外,军事技术的持续进步也为近代战争带来了新的面貌。滑膛枪的普及、火炮的改进、海军的扩张,都极大地改变了作战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被应用于战场,以及它们对传统战术的冲击。同时,我们也将在书中看到,军事工程学的发展,如棱堡工事的出现,如何试图抵御日益强大的炮火。 这一卷的叙事,如同精心排布的棋局,充满了策略的博弈与力量的调动。它让我们理解,近代国家的建立与军事力量的强大是相辅相成的,军事的进步不仅仅是武器的革新,更是国家组织能力、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 第三卷:工业革命的浪潮与现代战争的雏形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也给军事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的第三卷将目光投向这一划时代的变革,深入剖析工业化如何重塑了战争的面貌,并孕育出现代战争的诸多特征。 本书将首先探讨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技术飞跃。蒸汽机的应用使得更强大的舰船和铁路运输成为可能,极大地改变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坚固的舰船和更精密的武器。火药的改进,如无烟火药的发明,使得步枪的射速和威力大幅提升。机枪、后膛枪、巨型火炮等一系列新式武器的出现,使得战争的杀伤力呈指数级增长。 军事思想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深刻哲学思考,约米尼的军事艺术理论,都为理解近代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理论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解释工业化战争的逻辑。同时,我们也将看到,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略和战术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整体战争的概念开始出现。 本书将详细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场标志性战争,如普法战争、日俄战争等,分析工业化技术和新的军事理论在这些战争中的应用。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大规模的集结、铁路运输的重要性、战壕战的出现、以及作为新兴力量的工业国家如何利用其优势改变战场格局。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触及军事力量如何与国家工业、经济、科技以及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议题。国家总动员的概念逐渐成形,战争不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投入。大规模的生产能力、高效的交通网络、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最后,本书将为我们描绘出现代战争的诸多雏形,为理解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奠定基础。从大规模的军队集结到工业化生产的武器装备,从立体化的作战空间到国家总动员的战略思维,本书的最后一卷,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充满了变革的张力和对未来战争的预示。 这部宏大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撑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军事文明演进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以及文明冲突的深刻叙事。通过阅读这部巨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脉络,洞察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并对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进行更审慎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本来就对欧洲近代的军事发展很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翻开第一册,开篇就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主要国家军事力量的转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冷兵器向火器过渡的阵痛,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军队的组建与战术革新,写得相当有深度。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具体的战役细节相结合,比如对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军事创新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后勤保障和国家财政对战争走向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质量非常高,那些手绘的阵型图和要塞攻防示意图,对于理解复杂的战场态势简直是太有帮助了。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早期近代欧洲军事思想的形成有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认识,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尤其是在叙述拿破仑战争时期那几卷,简直让人手不释卷。作者在描绘奥斯特里茨的‘三皇会战’时,那种紧张感和战略博弈的精妙,通过文字几乎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他没有简单地赞颂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而是非常冷静地剖析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全民皆兵’和‘快速动员’体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封建军队的作战模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英格兰之壁——英国皇家海军——的着墨非常到位。从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战术部署,到其背后的工业基础和全球贸易网络支撑,阐述了‘制海权’如何成为影响整个欧洲大陆平衡的关键因素。这种多维度、跨领域的分析视角,让原本枯燥的军事史读起来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让人不断去思考,技术、政治、经济三者是如何交织作用于战争的脉络之中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涉及如此庞大的时间跨度,但实际上,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当他开始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歇期’时,那种对科技爆炸性发展的焦虑感和各国军备竞赛的描写,读起来令人心惊。比如对坦克技术早期发展路线的探讨,从一战的试验品到二战的装甲洪流,那种从摸索到体系化的过程,作者捕捉得极其到位。他不仅关注了德国闪电战的成功经验,还深入分析了苏德战场上后勤线拉伸所带来的战略困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军事史视为一面镜子,映照出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优点和致命弱点。每一次战败或胜利,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解读,这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教科书范畴。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了解现代军事理论如何萌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库。我特别喜欢它对普鲁士军事改革,特别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思想演变的梳理。作者并没有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细致地追踪了后继者们如何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修正和发展。在描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和总体战时,那种对人性和工业化战争残酷性的揭示,非常发人深省。书中对信息战和空战的早期概念也有所涉猎,显示出作者对军事发展前瞻性的把握。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现代的无人机战争和网络战,是否也能在这些历史叙事中找到思想的源头和逻辑的雏形。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对得起它的内容深度。纸张的质地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收尾部分对冷战后‘低烈度冲突’和‘非对称战争’的观点阐述。他敏锐地指出了传统大陆均势思维在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威胁时的局限性。作者没有草草收场,而是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未来战争的形态可能会更加分散和难以预测。这种对未来的审慎展望,使得整套书的史学价值得以升华,它不仅是回顾过去,更像是为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对于历史爱好者或军事战略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套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