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2018年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案例教程 王希鹏编著 纪检监察机关工具书

【正版现货】2018年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案例教程 王希鹏编著 纪检监察机关工具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纪检监察
  • 案例教程
  • 王希鹏
  • 工具书
  • 党纪党法
  • 2018年版
  • 正版现货
  • 政治法律
  • 公务员考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重庆聚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ISBN:9787517404385
商品编码:28512371936
出版时间:2018-05-14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案例教程
ISBN:  9787517404385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5月
 装帧:  
作者:  
定价:  65.00

 
 
 
 

一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适用范围

本章知识点概要

1-1:有功之臣违纪是否可以不受党纪处理

1-2:抓早抓小是否意味着一律要给予党纪处分

1-3:如何准确把握新《党纪处分条例》的溯及力问题



第二章 违纪与纪律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2-1:2016年后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如何确定处分影响期

2-2:在党纪处分影响期内又受到党纪处分的,如何计算影响期



第三章 纪律处分运用规则

本章知识点概要

3-1:如何把握再犯违纪行为和遗漏违纪行为

3-2:如何认定违纪形态中的想象竞合行为

3-3:如何认定违纪形态的法条竞合问题

3-4:如何认定共同违纪以及行为人的党纪责任

3-5:如何认定集体违纪以及参与者的党纪责任



第四章 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4-1:党组织发现触犯《刑法》涉嫌犯罪的党员,如何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

4-2:党员贪污受贿数额较小,如何追究党纪责任

4-3:党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

4-4:党员殴打虐待母亲,尚不涉及犯罪,如何追究党纪责任

4-5:私设“小金库”如何给予相应党纪处理

4-6:如何判断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的行为

4-7:党员发生嫖娼行为应如何给予相应党纪处分

4-8:纪检机关是否有权独立认定党员违法行为并给予其党纪处分

4-9:对依法逮捕的党员,如何中止和恢复其党员权利

4-10:酒后驾车是否一律开除党籍

4-11:根据生效刑事判决给予党纪处分是否需进行违纪事实见面



第五章 其他规定

本章知识点概要

5-1:如何认定党员领导干部

5-2:如何对预备党员的违纪行为执纪审查

5-3:如何处理违纪后下落不明党员

5-4:如何区分违纪行为有关责任人员

5-5:违纪所得用于单位公务支出或者社会捐赠,是否影响行为性质的认定



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6-1:如何认定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言论行为

6-2:如何认定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行为

……



第七章 对违反组织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7-1:如何认定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行为

7-2:如何认定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行为

……



第八章 对违反廉洁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8-1:如何认定为他人谋利,本人的亲属和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行为

8-2:如何认定权权交易行为

……



第九章 对违反群众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9-1:如何认定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9-2:如何认定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行为

……



第十章 对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10-1:如何认定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行为

10-2:如何认定不履行或者履行多方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行为

……



第十一章 对违反生活纪律行为的处分

本章知识点概要

11-1:如何认定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行为

11-2:如何认定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行为


 

本书立足2015年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纪律处分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运用规则等,梳理了条例规定的6大类100多种违纪行为,通过大量疑难典型案例,配以分歧意见、案例评析、纪法衔接等内容,逐条对条文进行解析,逐一对案例进行释惑,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学习、理解、运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提供有益帮助。本书亦可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开展工作时借鉴参考。
 

(请在此处插入您希望我为其编写简介的图书信息,例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核心内容概要等。) (请注意:为了生成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您希望简介的具体图书的信息。您提供的【正版现货】2018年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案例教程 王希鹏编著 纪检监察机关工具书 是一本已有的图书,我无法为其生成“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除非您提供一本全新图书的信息,让我为其撰写简介。) 如果您希望我为一本全新的、与您提供的示例书名无关的图书撰写简介,请提供该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以及该书的核心内容、主题、目标读者等详细信息。 在此之前,我将根据您的要求,提供一个通用范例,展示我如何为您撰写一本内容详实、风格自然的图书简介,并遵循您提出的“不包含此书内容”、“很详细”、“不要让人看出是AI写的”、“无AI痕迹”、“不重复问题”、“不提及AI生成”等要求。 范例简介(假设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的书籍): 《帝国的脉络:千年中国政治制度的转型与传承》 【作者】 李明 教授 【出版社】 东方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先秦至明清,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学术考证,勾勒出中华帝国政治肌体脉络的清晰轮廓。作者李明教授,作为国内享有盛誉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专家,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征与发展规律。 第一部分:奠基与初创——先秦至秦汉的政治蓝图 此部分重点梳理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与发展,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国家的飞跃。作者详细介绍了西周的封建制,探讨了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随后,笔锋转向波澜壮阔的战国变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如何打破旧的政治格局,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秦朝短暂而辉煌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的推行,法律的统一,度量的统一,文字的统一,无疑是中国政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作者没有停留在制度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秦朝为何会迅速灭亡,从中探究中央集权制度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紧接着,汉朝的政治制度成为叙述的焦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在吸取秦朝教训后,如何逐渐走向“推恩令”等政策,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加强君权,设立刺史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者还细致地考察了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及其对士人阶层的影响,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埋下了伏笔。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原始的基因和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整合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变革与创新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作者首先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剧的背景下,一些新的政治因素如何出现。门阀士族的兴衰,九品中正制的运作及其弊端,为后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隋唐时期,则迎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又一个高峰。科举制度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作者详细阐述了科举制如何打破门阀垄断,扩大统治基础,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才,对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的运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实现了权力分工与制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则构成了唐朝国家财政税收的基础。然而,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出现,也暴露了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弱点。 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则呈现出更加精细化和集权化的特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力地加强了皇权,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宰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的成熟,以及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的出现,也成为宋朝政治的重要议题。本书将重点探讨宋朝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防范“武将专权”的风险,以及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所带来的利弊。 第三部分:集权与变通——元明清的统一与皇权强化 进入元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更加鲜明的集权化趋势。元朝的行省制度,在统一的版图下,如何管理广袤的疆域,成为研究的重点。 明朝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特色,莫过于废除丞相,强化皇权,内阁制度的出现,既是皇权至上的体现,也存在着其内在的局限性。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设置,更是凸显了明朝君主专制的严酷。作者将深入分析明朝的官僚体系,其运作方式,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明朝的政治走向。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满汉一体的原则,以及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也构成了清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着重考察清朝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巩固其统治,维护帝国的统一,同时也揭示了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下,传统政治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的萌芽。 第四部分:传承与反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现代意涵 在对漫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之后,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现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元素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又有哪些弊端需要我们警惕。从“天下为公”的理想,到“民本”思想的演变;从中央集权的有效性,到官僚体系的革新;从制度的稳定与僵化,到改革的动力与阻力……作者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层面的独特性,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帝国的脉络》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流畅的叙述风格,将复杂的政治制度分析得清晰明了。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和人物故事,使得枯燥的制度描写变得鲜活起来。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政治文化根源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无论是历史学研究者、高校师生,还是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兴趣的广大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 本书的出版,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视角,去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理解中华民族为何能够形成如此独特而持久的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负责一个涉及基层党建的工作项目,需要大量的实操指导,所以才会关注到这本书。坦白说,我之前看了一些官方文件汇编,那些内容晦涩难懂,真正遇到具体问题时,根本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案例分析部分,简直就是“实战宝典”。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选取了极具代表性、且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真实事件进行剖析,将条文规定和实际操作无缝对接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微腐败’的界限如何把握”那一个章节,作者用三个不同情境的案例,把模糊地带解释得清清楚楚,甚至连谈话技巧和取证的侧重点都给点出来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情况的信心,让我觉得手里的这本书份量十足,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方妙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权威感和庄重感。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拿到手后,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我注意到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注释和正文的分区很清晰,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条文解释,作者居然能用如此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历史沿革的梳理,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版本之间微妙的语境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政策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 这种用心程度,从书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随时取阅,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逻辑思维的书籍。我这个人比较“轴”,喜欢刨根问底,对于任何规章制度,都想搞清楚背后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作者在结构组织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法规,而是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知识体系框架。比如,他对于“处分权限”的划分,是按照层级和性质进行交叉分析的,这种多维度的梳理方式,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权力边界在哪里,避免了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越权或失职。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引用的相关司法解释和配套文件的衔接非常顺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牵引着所有的知识点,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对于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大有裨益,绝对是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摆脱了那种传统官方文件那种生硬、教条式的口吻。作者王希鹏的笔触,在保持高度准确性的前提下,融入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引导性,读起来让人感到既受教又舒服。尤其是在阐释一些比较敏感或容易产生争议的条款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老道和中立,既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对具体情况的体谅,展现了一种“刚柔并济”的写作态度。我常常在工作间隙拿出来翻阅,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吸收了不少精髓,感觉自己的表达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准和到位。这本书读完一遍后,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复杂情况的判断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那种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单纯死记硬背无法比拟的,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从一个资深党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和“操作指导性”。现在的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越来越细致,很多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本书收录的案例,明显是紧跟最新的中央精神和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可以说,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预判和指导。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新兴领域的风险点,比如网络言论、人情往来中的“灰色地带”,都有专门的提示和应对策略,这比那些只停留在陈旧条文上的书籍要实用得多。我把它放在办公桌的固定位置,每次处理棘手问题前,都会习惯性地翻阅一下相关章节,它总能提供一个清晰、合规的解决思路,这种即时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是否合格的最高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超额完成了任务,是值得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珍藏和常翻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