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湿地植物 9787534989797

洛阳湿地植物 97875349897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永忠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湿地植物
  • 洛阳
  • 植物图鉴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地方志
  • 自然资源
  • 环境保护
  • 植物分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9797
商品编码:2851087827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洛阳湿地植物 作者 叶永忠
定价 258.00元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89797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洛阳湿地在河南、在我国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湿地植被称作隐域植被,湿地植物南北差异小,只要在湿生环境下,植物大致相同。因而《洛阳湿地植物》一书适用面广,可在我国中部地区多个省份应用。在洛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的组织下,在多年的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查阅考证河南各高校采自洛阳的植物标本和拍摄的植物图片,整理出洛阳湿地植物 66科、237属、590种。 全书每科有科和种的描述,种类较多的属有分种检索表,每种植物配有实地拍摄的彩色图片。书后附有植物名称的中名、拉丁名检索。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练、查找便捷,以较小的篇幅反映较多的信息,是湿地研究和识别湿地植物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叶永忠,河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植物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河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科学》编委、全国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等职。

   目录

一、洛阳湿地植物概况

二、洛阳湿地植物介绍

1.卷柏科Selaginellaceae3

2.木贼科Equisetaceae3

3.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4

4.蘋科Marsileaceae4

5.槐叶蘋科Salviniaceae4

6.满江红科Azollaceae5

7.杨柳科Salicaceae5

8.桑科Moraceae7

9.蓼科Polygonaceae7

10.藜科Chenopodiaceae9

11.苋科Amaranthaceae11

12.商陆科Phytolaccaceae12

13.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12

14.石竹科Caryophyllaceae13

15.睡莲科Nymphaeaceae15

16.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16

17.毛茛科Ranunculaceae16

18.罂粟科Papaveraceae17

19.十字花科Cruciferae18

20.景天科Crassulaceae20

21.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21

22.蔷薇科Rosaceae22

23.豆科Leguminosae23

24.酢浆草科Oxalidaceae28

25.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28

26.蒺藜科Zygophyllaceae29

27.大戟科Euphorbiaceae29

28.葡萄科Vitaceae30

29.锦葵科Malvaceae32

30.柽柳科Tamaricaceae32

31.堇菜科Violaceae33

32.千屈菜科Lythraceae34

33.菱科Trapaceae34

34.柳叶菜科Onagraceae35

35.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36

36.杉叶藻科Hippuridaceae37

37.伞形科Umbelliferae37

38.报春花科Primulaceae38

39.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39

40.龙胆科Gentianaceae39

41.夹竹桃科Apocynaceae40

42.萝藦科Asclepiadaceae40

43.旋花科Convolvulaceae42

44.水马齿科Callitrichaceae43

45.紫草科Boraginaceae43

46.马鞭草科Verbenaceae44

47.唇形科Labiatae45

48.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46

49.车前科Plantaginaceae47

50.茜草科Rubiaceae48

51.葫芦科Cucurbitaceae49

52.菊科Compositae49

53.香蒲科Typhaceae58

54.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58

55.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59

56.茨藻科Najadaceae60

57.泽泻科Alismataceae61

58.花蔺科Butomaceae62

59.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62

60.禾本科Gramineae62

61.莎草科Cyperaceae70

62.天南星科Araceae76

63.浮萍科Lemnaceae77

64.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77

65.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78

66.灯心草科Juncaceae78

附录一中名索引………………………………………………………………………….79

附录一中名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河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查阅考证河南各高校采自洛阳的植物标本和拍摄的植物图片,整理出洛阳湿地植物 66科、237属、590种。 全书图文并茂,文字简练、查找便捷,以较小的篇幅反映较多的信息,是湿地研究和识别湿地植物的参考书。

   文摘

   序言

古都探秘:洛阳历史文化漫游指南 (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描绘一部全面涵盖洛阳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的深度游览手册,完全避开植物学内容) 引言:一座穿越千年的古都 洛阳,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古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一部流淌着中华文明血脉的活态博物馆。它曾是十三朝古都,承载了夏、商、周、汉、魏、唐、宋等多个重要王朝的兴衰荣辱,其辉煌与厚重,足以令任何一位历史爱好者为之驻足沉思。本书《古都探秘:洛阳历史文化漫游指南》将带领读者,绕开自然的喧嚣,深入挖掘洛阳这座“神州门户”在人文领域留下的深刻烙印,探寻那些决定了中华文明走向的关键时刻和独特印记。 第一章:帝王之州——王朝的更迭与遗迹 洛阳的“都城”地位并非偶然。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靠崤山,东临汴水,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与经济要冲。本章将以时间为轴,梳理洛阳作为都城的千年历程。 夏商的肇始与偃师商城: 追溯至夏朝的斟鄩和商朝的西亳(偃师商城),探讨早期王权如何在此建立,以及青铜文明的光芒如何从洛水之畔辐射开来。重点解析商城遗址的发掘意义,揭示早期国家形态的组织结构。 东周的礼乐之邦: 洛邑,周公制礼作乐的中心。本节将详述成周营建的规划理念,探讨周礼如何在洛阳确立并影响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结构。 汉魏的雄风与曹魏的苦楚: 汉魏洛阳城(今洛阳老城一带)的宏伟布局,从汉明堂、天堂的壮丽景象,到曹丕代汉、司马氏篡权的政治风云。这里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中心舞台,也是魏晋风骨的孕育之地。 隋唐盛世的万国来朝: 洛阳(特别是隋唐洛阳城,即洛阳城)在唐代的复兴与鼎盛。详细描绘坊市制度下的城市功能分区,从太极宫到洛阳东城,再到含嘉仓城的后勤保障,展现“神都”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活力。 第二章:宗教的圣地——石窟艺术与佛学传播 洛阳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古代佛教东传的桥头堡和重要道场。本章聚焦于洛阳周边世界级的宗教遗产。 龙门石刻:卢舍那大佛的微笑与信仰的力量: 深入剖析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从北魏孝文帝的虔诚造像到唐代武则天助资开凿的奉先寺,分析不同时期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从秀骨清像到丰腴健美。探讨石窟中的碑刻铭文,还原当时的社会供养人信息和佛学思想流变。 白马寺:中华第一古刹的地位: 探究佛教传入中国伊始的象征性意义,白马寺在历史上的地位变迁,以及它如何成为历代高僧翻译佛经、弘扬教义的起点。 第三章:文化脉络——诗歌、文学与思想交锋 洛阳城内的酒肆、茶楼与书房,孕育了无数影响后世的文学流派与思想火花。 唐诗的摇篮:洛阳风雅录: 梳理唐代诗人与洛阳的深厚渊源,从“初唐四杰”的奋斗,到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在洛阳留下的不朽篇章。分析“洛阳才子”现象,探讨城市文化如何反哺文学创作。 河洛文化圈的哲学底蕴: 洛阳地处河洛之地,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本节探讨洛书、易学在此地的源头,以及宋代程朱理学在此的早期发展脉络,彰显其在中华哲学史上的贡献。 第四章:建筑的艺术——都城格局与宫殿遗韵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梳理,重建古代洛阳城的空间概念。 隋唐洛阳城的严谨规划: 详细解读洛阳城(万安城)的中轴线布局,九衢通达的城市肌理,以及与长安城不同的坊市划分特点。重点解析天堂、明堂等核心建筑群的结构和功能。 洛阳城的军事与漕运体系: 探讨隋唐大运河对洛阳城市生命力的支撑作用,分析含嘉仓城的巨大粮仓群,如何保障百万人口都城的运转,以及洛阳城防御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民俗风情——市井生活与传统记忆 历史不仅镌刻在宫殿的砖瓦上,更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烟火气中。 牡丹文化与洛阳精神: 牡丹花被尊为“花王”,它如何渗透进洛阳人的审美情趣与地方性格。探讨牡丹文化节的现代意义与历史渊源。 洛阳水席与地方美食: 介绍洛阳水席的历史演变,从宫廷宴席到民间盛馔的过程,并探讨其他如不翻汤、汤水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饮食传统,体现出中原地区兼容并蓄的饮食文化特征。 地方戏曲与节庆活动: 简述洛阳曲剧等地方戏曲的特色,以及传统春节、上元节等重大节日在洛阳的独特庆祝方式,展现古都活态的民间生活。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 洛阳的故事远未结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张深入理解这座古老城市文化价值的地图。它提醒我们,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物质遗存,更在于其不断被重新解读和传承的文化精神。通过对历史、艺术、宗教和民俗的全面梳理,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在洛阳这片热土上留下的深刻印记,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文化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水墨晕染效果的深绿色,仿佛能让人闻到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便是细小的脉络和绒毛都能看得真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配图上的用心,那些植物的特写镜头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做艺术品欣赏。不过,作为一本专注于特定地理区域的物种图鉴,我原以为它在引言部分会对洛阳湿地的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的描绘,比如湿地形成与演变的气候背景,或者它在区域水文循环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开篇似乎更侧重于直接的物种分类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在建立对整个生态场景的整体认知上稍显突兀。我期待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先带读者“走进”这片湿地,感受它的呼吸和节奏,然后再深入到微观的植物细节。尽管如此,仅从视觉和触觉体验来看,这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博物学著作,它为接下来的内容阅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美学基础。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讨论部分,考虑到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下,洛阳湿地植被群落结构近二十年来的动态变化趋势。比如,是否有外来入侵物种的报道,或者本地优势种的衰退迹象,以及作者团队是否提出了任何保护或恢复湿地的建议。然而,这本书似乎将焦点牢牢地锁定在了对现有物种的“快照式”记录上,即“此刻”洛阳湿地有哪些植物存在。虽然这种详尽的现状记录本身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但缺乏对“时间维度”的探讨,让这本书在生态保护和前瞻性研究的视野上显得略有不足。一本现代的地域性生态著作,我认为应肩负起对未来发出警示或提供策略的责任。我希望看到一些基于历史数据或长期观测的研究结论,而不仅仅是翔实的物种名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作为当代科学出版物的紧迫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布局和章节安排,总体来说是符合逻辑的,从水生植被到湿地边缘的草本灌木,层层递进。但是,在章节过渡和内容关联性上,我感觉稍显松散。例如,在描述完一组高度依赖水体深度的植物群落后,下一章可能就跳到了完全不同生境下、仅在湿地周边发现的旱生植物,这种跳跃性让读者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认知模型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定位。如果能在章节之间设置一些简短的“生态连接语”,比如简要总结上一群落的特点及其与下一群落的相互影响,或者用几句话概括出洛阳湿地由中心到边缘的梯度变化规律,会使阅读体验更加流畅自然。目前的结构更像是将所有采集到的卡片按既定规则排列,缺乏一种“导游”的引导,将读者真正地引导穿梭于这片生态景观之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植物是如何在一个共同的地理单元内共存和竞争的。

评分

这本书在信息密度上可谓是做到了极致,几乎每一页都塞满了数据和描述,对于需要快速核对物种特征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那种详尽到令人咋舌的叶序、花序和果实结构的描述,体现了编撰者对资料的掌握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然而,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对于我这样的休闲爱好者来说,阅读起来颇具挑战性。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反复确认那些复杂的术语,比如“羽状复叶”“聚伞花序”等等。如果书里能增加一些更直观的对比图表,比如将几种相似物种的关键区别点用图示的形式并列展示,或者为关键术语提供更友好的脚注或术语表,我想会大大降低普通读者的学习门槛。目前的结构,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已经拥有一定植物学基础的读者群体,使得那些怀着朴素好奇心想了解“这是什么花”的入门者,可能会在初期就感到一定的挫败感,从而难以坚持读到后面那些精彩的细节。

评分

我带着一种探寻隐藏知识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本来希望能够发现一些关于洛阳本地居民如何利用这些湿地植物的传统知识,或者当地流传的与这些植物相关的民间传说和药用偏方。这类信息往往是地域性专业书籍中最具人情味和文化深度的部分,能让书本不再是冰冷的科学记录,而是承载着活生生的历史记忆。遗憾的是,全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且偏向现代植物学分类法,重点完全集中在形态学描述、拉丁学名和生境分布上。这种科学的精准度固然重要,但也使得阅读过程少了一份“讲故事”的吸引力。例如,当读到一个名字古怪的水生草本时,我多希望旁边能有一小段插叙,讲述它是否曾是古代诗人笔下的意象,或者它在当地老一辈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文化维度的缺失,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带着闲适心情去品读的地域文化读物。对于那些想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读者来说,这方面的内容可能需要自行拓展补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