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洋矿产地质学
定价:78.00元
售价:48.4元,便宜29.6元,折扣62
作者:许东禹 ,等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27854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矿产和大洋矿产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大洋地质和海洋环境概况,多金属结核,富钴结核,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成矿,海洋磷块岩等。
章 绪言
1.1 海洋矿产和大洋矿产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史
1.2.1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史
1.2.2 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史
1.2.3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史
1.3 大洋矿产资源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
1.3.1 主要研究成果
1.3.2 大洋矿产地质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1.4 大洋矿产资源勘察方法和技术
1.4.1 大洋矿产资源勘察目的和任务
1.4.2 大洋矿产调查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洋地质和海洋环境概况
2.1 大洋地形
2.1.1 太平洋地形
2.1.2 大西洋地形
2.1.3 印度洋地形
2.2 大洋海洋环境特征
2.2.1 海水化学特征
2.2.2 海洋环流和水团
2.3 大洋地质概况
2.3.1 大洋沉积物
2.3.2 大洋地质构造特征
2.3.3 大洋古海洋演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金属结核
3.1 调查和研究历史
3.1.1 调查和研究历史
3.1.2 研究现状
3.2 多金属结核类型与特征
3.2.1 多金属结核产出类型
3.2.2 多金属结核形态类型
3.2.3 多金属结核分布类型
3.2.4 多金属结核成因类型
3.3 多金属结核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3.1 多金属结核区域性分布与变化
3.3.2 多金属结核局部分布与变化
3.4 多金属结核内部构造特征及成因解释
3.4.1 多金属结核核心物质
3.4.2 多金属结核壳层内部构造特征
3.4.3 多金属结核内部构造的形成机制
3.5 多金属结核生长速率
3.5.1 生长速率测定方法
3.5.2 结核生长速率
3.6 多金属结核矿物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3.6.1 矿物学特征
3.6.2 矿物组成区域变化特征与形成环境
3.7 多金属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
3.7.1 元素的丰度
3.7.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7.3 元素组合特征及形成机制
3.7.4 元素组成区域性分布变化特征
3.8 多金属结核成矿介质特征
3.8.1 大洋底层水特征
3.8.2 沉积物间隙水特征
3.9 多金属结核成因机制研究
3.9.1 多金属结核成矿环境及成矿控制因素
3.9.2 多金属结核成矿作用机理
3.10 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前景
3.10.1 多金属结核资源
3.10.2 多金属结核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章 富钴结壳
4.1 调查研究历史
4.2 富钴结壳分布特征
4.2.1 水成结壳的分布
4.2.2 热液成因结壳的分布
4.3 富钴结壳的形态和构造
4.3.1 水成结壳的形态和构造
4.3.2 热液结壳形态和构造
4.4 富钴结壳矿物组成
4.4.1 水成矿物
4.4.2 热液成因矿物
4.4.3 岩成、宇宙和生物成因矿物
4.5 富钴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4.5.1 富钴结壳化学成分
4.5.2 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特征
4.5.3 富钴结壳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
4.6 富钴结壳成矿作用
4.6.1 水成结壳的成矿作用
4.6.2 热液结壳的形成
4.7 富钴结壳生长及其与古海洋演化的关系
4.7.1 结壳生长期和生长速率
4.7.2 富钴结壳生长与古海洋演化的关系
4.8 富钴结壳资源开发前景和资源评价
4.8.1 富钴结壳资源开发前景
4.8.2 太平洋典型海山富钴结壳资源
4.8.3 富钴结壳资源评价及其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
5.1 调查研究概况
5.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基本特征
5.2.1 热液区空间分布
5.2.2 热液活动区分布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5.2.3 热液流体特征
5.2.4 热液柱特征
5.2.5 海底热液流体循环
5.3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5.3.1 成矿环境
5.3.2 代表性现代海底热液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
5.4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新进展
5.4.1 硫化物堆积体的空间结构、元素分带和形成演化
5.4.2 硫化物堆积机制
5.4.3 海陆硫化物矿床对比
5.4.4 岩浆与海底热液活动间的关系及其贡献
5.4.5 海底热液成矿机制
5.4.6 成矿物质来源
5.4.7 自然金属的成矿作用
5.5 大型硫化物矿床存在的可能位置及其成矿控制因素
5.5.1 已知的大型硫化物堆积体
5.5.2 控制海底热液硫化物分布的地质因素
5.5.3 海底热液硫化物形态一规模的控制
5.6 现代海底硫化物矿床的资源潜力
5.6.1 矿物和金属元素组成
5.6.2 海底硫化物矿床的资源潜力
5.6.3 海底硫化物矿床的开采条件分析
5.6.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洋磷块岩
6.1 海洋磷块岩和磷钙土调查研究历史
6.2 大洋海山区磷块岩
6.2.1 太平洋的磷块岩分布
6.2.2 大西洋磷块岩分布
6.2.3 印度洋磷块岩分布
6.3 大洋岛屿磷块岩
6.3.1 太平洋岛屿磷块岩
6.3.2 印度洋岛屿磷块岩
6.3.3 大西洋岛屿磷块岩
6.4 大洋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
6.4.1 磷块岩中磷酸盐物质
6.4.2 磷块岩中有机物质
6.4.3 磷块岩中的硫和铁
6.4.4 磷块岩中的铀和钍
6.5 海洋磷块岩的成因和成矿作用
6.5.1 海洋中磷的来源
6.5.2 现代陆架磷块岩的形成
6.5.3 海山磷块岩的形成
6.5.4 岛屿磷块岩的成因
6.6 海洋磷块岩开发前景
6.6.1 海洋磷块岩资源量
6.6.2 磷块岩特征及其利用
6.6.3 大洋海山磷块岩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
编后记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一定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雕琢”。从地球的板块运动到数百万年来洋流对矿物颗粒的搬运作用,其视角是俯瞰式的、宏观的,似乎在讲述地球的生命史。然而,一旦话题聚焦到某一种特定的沉积结构或矿物晶体的微观形貌时,文字又会变得极其细腻和严谨,仿佛用上了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这种在尺度上的自由切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驾驭复杂信息流的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态度。它没有试图将地球的复杂性简化为几个完美无缺的定律,反而在很多章节中清晰地指出了当前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科学态度。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给人“万事皆知”的错觉,反而激发了我作为读者去主动思考“下一步会是什么?”的欲望,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充满挑战的智力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称得上是典雅与厚重并存的典范,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让人联想到浩瀚无垠的海水,那种质感仿佛触摸到了深海的幽冷与神秘。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实而带有微微的哑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翻开目录,那一排排精确到章节的小标题,像是为探险家绘制的航海图,每一个词汇都充满了专业性和指向性,比如“深海热液系统的地球化学演化”或是“海底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富集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图表和文字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那些复杂的地球物理剖面图和矿物晶体结构图,不仅信息量巨大,而且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编著者试图将晦涩知识具象化的努力。这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入门读物,而是一部值得沉下心来研读的学术巨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摆在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让人在未开启文字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和资源战略有持续关注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连接性”。它并非孤立地讨论矿产资源,而是将地质学、海洋生态学、乃至国际法和资源经济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讨论采矿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估的章节中,作者的论述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他既没有完全倒向资源开发的狂热,也没有陷入过度环保的悲观论调,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与生态制约之间的动态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那些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特定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如何与海底热液喷口中的金属硫化物沉积物形成共生关系,这种跨学科的交叉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资源”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争夺的不仅仅是物质本身,更是对地球深层系统运作规律的认知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深海资源的探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与地球未来关系的哲学思辨。
评分我最近开始尝试将一些看似遥远的科学领域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思考和写作素材中,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引导你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举例来说,在描述某一种深海锰结核的形成过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比如早期的海底勘探是如何被偶然的发现所驱动的,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不再觉得这些地质过程是枯燥的物理化学反应堆。书中对“非常规资源潜力评估”这部分内容的论述尤其精彩,它不仅展示了已知的矿物分布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逻辑框架,用以推断在特定地质构造单元下,未来可能存在的富集区。这种由表及里、由实证到推论的逻辑递进,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科考船上,亲身参与到数据采集和模型建立的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里面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数学公式和密集的专业图表,阅读体验大概率会变成一场与字典的搏斗。然而,这本书的“图文注释体系”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关键概念时,总能在紧随其后的脚注或页边空白处,提供一个精炼的、用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类比解释,这就像是给每一个复杂的概念都配备了一个“随身翻译”。例如,当解释“扩散梯度”时,它可能用了一个厨房里调味料混合的比喻,这种对读者的体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似乎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识更新”,引用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深海勘探成果都非常新颖,这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来说至关重要。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优秀的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份当前领域内最前沿的“情报速递”,让人感觉自己获取到的知识是鲜活的、具有时效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