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气象业务丛书: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套装全2册)
定价:192.00元
作者:杨军,郑国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2955311
字数:
页码:8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气象业务丛书: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套装全2册)》介绍了气象卫星的发展过程、气象卫星的作用和基本观测原理,以及卫星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特点和功能、有效载荷及其性能指标;详细描述了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处理流程,以及生成的主要业务产品;深入介绍了卫星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卫星遥感产品的生成及其典型应用;同时,也对卫星资料和产品在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现代气象业务丛书: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套装全2册)》可以作为气象业务人员熟悉和掌握气象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的参考用书和培训教材,对相关高等学校的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上册)》
总序
前言
章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
1.1 绪论
1.1.1 极轨气象卫星的诞生及其发展
1.1.2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出现与发展
1.1.3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1.1.4 卫星气象学的兴起与卫星资料的应用
1.2 气象卫星
1.2.1 轨道特征
1.2.2 探测能力及其特点
1.2.3 我国气象卫星和全球气象卫星观测
1.3 卫星气象学及其研究内容
1.3.1 现状
1.3.2 研究内容
1.3.3 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象卫星遥感原理
2.1 遥感基本概念
2.1.1 遥感
2.1.2 电磁辐射基本概念
2.1.3 遥感电磁辐射原理
2.2 辐射传输和遥感探测原理
2.2.1 太阳辐射
2.2.2 地球辐射
2.2.3 大气吸收和散射
2.2.4 辐射传输
2.2.5 遥感探测应用
2.3 遥感探测数据特性
2.3.1 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特性
2.3.2 辐射测量精度和定标
2.3.3 光谱分辨率
2.3.4 时间分辨率
参考文献
第3章 气象业务对卫星遥感的需求
3.1 天气分析的卫星观测需求
3.1.1 天气分析特点及发展趋势
3.1.2 关键大气参量
3.2 数值天气预报的卫星观测需求
3.2.1 数值天气预报现状及发展
3.2.2 国外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
3.2.3 我国数值预报的现状
3.2.4 我国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未来发展
3.2.5 关键参量
3.3 气候与气候变化观测需求
3.3.1 现状和发展
3.3.2 中国气候系统观测中卫星遥感探测的现状和评价
3.3.3 关键参量
3.4 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卫星观测需求
3.4.1 卫星监测灾害的现状、发展和需求
3.4.2 关键参量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象卫星遥感仪器
4.1 光学成像类遥感仪器
4.1.1 扫描辐射计
4.1.2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
4.1.3 闪电成像仪
4.2 光学探测类遥感仪器
4.2.1 代红外探测仪器
4.2.2 红外高光谱探测仪
4.2.3 近红外高光谱探测器
4.2.4 紫外臭氧探测器
4.2.5 辐射收支探测器
4.2.6 偏振和方向性成像仪
4.3 被动微波遥感仪器
4.3.1 微波成像遥感器
4.3.2 微波探测遥感器
4.4 主动遥感探测器
4.4.1 降水测量雷达
4.4.2 微波散射计
4.4.3 微波云雷达
4.4.4 激光雷达
4.4.5 导航卫星掩星大气探测仪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1 中国代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2 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
第6章 地面应用系统
第7章 数据接收与运行控制
第8章 数据预处理与产品生成
第9章 资料存档与分发服务
0章 用户利用站
1章 云和辐射
2章 大气参数反演
3章 大气成分反演
4章 地表参数反演
5章 海洋参数反演
6章 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7章 卫星资料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8章 数值天气预报应用
9章 生态与农业气象应用
第20章 环境与灾害监测应用
第21章 总结
附录 缩略语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下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上册)》
总序
前言
章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
1.1 绪论
1.1.1 极轨气象卫星的诞生及其发展
1.1.2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出现与发展
1.1.3 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
1.1.4 卫星气象学的兴起与卫星资料的应用
1.2 气象卫星
1.2.1 轨道特征
1.2.2 探测能力及其特点
1.2.3 我国气象卫星和全球气象卫星观测
1.3 卫星气象学及其研究内容
1.3.1 现状
1.3.2 研究内容
1.3.3 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象卫星遥感原理
2.1 遥感基本概念
2.1.1 遥感
2.1.2 电磁辐射基本概念
2.1.3 遥感电磁辐射原理
2.2 辐射传输和遥感探测原理
2.2.1 太阳辐射
2.2.2 地球辐射
2.2.3 大气吸收和散射
2.2.4 辐射传输
2.2.5 遥感探测应用
2.3 遥感探测数据特性
2.3.1 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特性
2.3.2 辐射测量精度和定标
2.3.3 光谱分辨率
2.3.4 时间分辨率
参考文献
第3章 气象业务对卫星遥感的需求
3.1 天气分析的卫星观测需求
3.1.1 天气分析特点及发展趋势
3.1.2 关键大气参量
3.2 数值天气预报的卫星观测需求
3.2.1 数值天气预报现状及发展
3.2.2 国外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
3.2.3 我国数值预报的现状
3.2.4 我国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的未来发展
3.2.5 关键参量
3.3 气候与气候变化观测需求
3.3.1 现状和发展
3.3.2 中国气候系统观测中卫星遥感探测的现状和评价
3.3.3 关键参量
3.4 农业、生态、资源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卫星观测需求
3.4.1 卫星监测灾害的现状、发展和需求
3.4.2 关键参量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象卫星遥感仪器
4.1 光学成像类遥感仪器
4.1.1 扫描辐射计
4.1.2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
4.1.3 闪电成像仪
4.2 光学探测类遥感仪器
4.2.1 代红外探测仪器
4.2.2 红外高光谱探测仪
4.2.3 近红外高光谱探测器
4.2.4 紫外臭氧探测器
4.2.5 辐射收支探测器
4.2.6 偏振和方向性成像仪
4.3 被动微波遥感仪器
4.3.1 微波成像遥感器
4.3.2 微波探测遥感器
4.4 主动遥感探测器
4.4.1 降水测量雷达
4.4.2 微波散射计
4.4.3 微波云雷达
4.4.4 激光雷达
4.4.5 导航卫星掩星大气探测仪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1 中国代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5.1.2 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观测系统
……
第6章 地面应用系统
第7章 数据接收与运行控制
第8章 数据预处理与产品生成
第9章 资料存档与分发服务
0章 用户利用站
1章 云和辐射
2章 大气参数反演
3章 大气成分反演
4章 地表参数反演
5章 海洋参数反演
6章 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7章 卫星资料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8章 数值天气预报应用
9章 生态与农业气象应用
第20章 环境与灾害监测应用
第21章 总结
附录 缩略语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下册)》
我一直对古典园林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关于江南私家园林的专著,简直是我的福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处著名的园林,而是将园林视为一种“可居、可游、可赏”的文化载体,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作者对于叠山理水、花木配置、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意境”的阐释,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诗意和禅思,这种东方美学的精髓,被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精美的黑白照片和手绘图,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了造园者当年的匠心独运。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漫步,从漏窗的视角到曲径通幽的布局,每一步都充满了设计的巧思。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既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又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寻欲。它让我明白,园林不只是风景,它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天地万物的和谐追求。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图景。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时代的脉搏。比如对于当时衣食住行的描写,就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他们的挣扎、喜悦、痛苦与追求,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一些配角的命运,虽然不如主角那样跌宕起伏,却也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力和坚韧。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超越了简单的史实罗列,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探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重,读完之后,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未来科技与伦理的书,简直是脑洞大开,让我对我们正在迈向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警惕。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炫酷的技术展示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对人类社会结构、道德观念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抽象的未来场景变得具体可感。书中提出的那些“灰色地带”的伦理困境,比如机器的权利、人类定义的模糊化,都让人感到脊背发凉,迫使我们必须提前思考和设定规则。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平衡视角,既看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福祉,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潜在的风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的一些技术决策有了更批判性的眼光,不再盲目乐观,而是多了一份审慎的敬畏。这本书无疑是给所有关注未来的人士敲响的一记警钟,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关于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集,对我来说是本“硬骨头”,但啃下来收获颇丰。与其他理论书籍不同,它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精选了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核心文本,并配以简明扼要的导读。一开始我对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感到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些理论工具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剖”文本,看到作者潜意识中的结构和意义的生成过程。书中的语言相对晦涩,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了某个核心概念,再去阅读那些经典篇目,感觉就像是突然获得了“透视眼”。比如理解了“互文性”的概念后,再看小说时,就会留意到其中与其他文本的微妙关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让文学欣赏从单纯的情感体验,提升到了理性的思辨层面。它教会我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深入到语言的肌理之中。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烹饪书籍应该像一本关于风土人情的记录片,而这本关于中州菜系的地域美食志,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堆砌那些华而不实的精美摆盘照片,而是聚焦于那些世代相传的家常做法和背后的家族故事。作者似乎是一位深入田野多年的美食人类学家,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食材的搭配和火候的掌握,更是那些与食物紧密相连的节气、习俗乃至情感寄托。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某道传统面点在冬至时节的特殊意义,以及它如何维系着远在他乡的游子的乡愁。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垂涎欲滴,更让人心生温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食,是深深扎根于土地和人情之中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个行为的意义,它远不止是果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我打算照着书里的方子,亲自去尝试复刻几道失传已久的地方风味,找回那种最纯粹的“家”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