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摆正自由主义的位置 雅理译丛 |
| 作者 | (美)卡恩,田力,刘晗 校 |
| 定价 | 52.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2061397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一份内容丰富的跨学科研究。在本书中,卡恩认为:现代政治秩序的基础并不是社会契约,而是牺牲。自由主义向来依赖的社会契约理论,无法解释为何在全面核毁灭的威胁之下现代政治生活却达到了*。如果我们想理解这种现代状态,就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任何政治社群,即使是自由主义的,也都是通过信仰、爱与认同而凝聚起来的。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文化理论、宪法学、宗教与文学研究以及政治心理学的资源,推进了政治理论的研究。在这些领域中,本书都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自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之后,对于现代性自我观念的深层结构,就未曾出现过如此富有雄心的全盘省察。 卡恩指出:只有从自由主义式的理性与利益的范畴,转向犹太—基督教式的爱的概念,我们才能够理解现代性的自我。爱是客观意义世界的基石,政治社群就是这种意义世界的表现形式之一。从这些洞见出发,卡恩重新解读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并对美国自由主义谱系作出了梳理,还通过对浪漫与的探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意志理论,从而将政治理论重新奠基于牺牲的可能性之上。 20世纪的政治既包含着法治的进步,也目睹了国家的大规模屠杀,只有借助牺牲的视角进行考察,我们才能理解20世纪政治的特征。另外,本书涉及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政治冲突。它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选择以战争去回应“9·11”事件,以及为什么绝大多数欧洲人至今不愿像美国人那样追求一种充满暴力的牺牲政治。卡恩向我们揭示出:美国仍然维持着活跃的现代政治,而欧洲则正在步入一种放弃了牺牲理念的后现代政治。 |
| 作者简介 | |
| 保罗·卡恩(Paul W.Kahn),耶鲁大学法学院罗伯特·W.温纳(Robert W.Winner)“法律与人文”讲席教授,耶鲁大学法学院小奥威尔·H.谢尔(Orville H. Schell, Jr.)国际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卡恩教授先后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与耶鲁大学,研究领域为宪法学、国际法学、文化理论与哲学。近期代表作品还有《走出伊甸园:亚当夏娃与恶的问题》(Out of Eden: Adam and Eve and the Problem of Evil, 2006)、《神圣暴力:、恐怖与主权》(Sacred Violence:Torture, Terror and Sovereignty, 2008)、《政治神学:新主权四论》(Political Theology:Four New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2011)、《影片中的自我:新生代的哲学》(Finding Ourselves at the Movies: Philosophy for a New Generation, 2013)。 田力,湖北武穴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清华法律评论》编辑,研究领域包括法理学与宪法学。 |
| 目录 | |
|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论 文化多元主义的挑战 文化研究与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式自我的界限 本书内容概要 上篇文化研究与自由主义 章 自由世界的构造术 自由主义者与社群主义者:一场无休止的争论 不愉快的综合 话语的二律背反 命题:主我(I)与宾我(Me) 叙事与解释 结论:政治理论,还是政治经验? 第二章 美国自由主义的简要谱系 自由主义:实践的,还是道德的? 基督教、殉道与国家 基督教、主权与国家 早期美国的经验 结论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不稳定性 自由主义、理性与身体 公私之间的范畴混乱 结论 下篇爱与政治 第四章 灵魂的禀赋:理性与利益 政治心理学的三种形式 结论:政治意义的多样性 第五章 的身体 自由主义之前的家庭与政治体 爱与权力:现代的误读 与浪漫 重新思考爱与权力 结论:爱与自由主义 第六章 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自主性 杀与被杀 政治话语的形式 古典视野中的现代政治想象 结论:自由主义、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结论 民族国家的未来 后政治性的国内秩序 后政治性国家的政治 索引 译后记 《雅理译丛》编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会选择以战争去回应“9·11”事件,以及为什么绝大多数欧洲人至今不愿像美国人那样追求一种充满暴力的牺牲政治。 当代政治学领域**原创性思想的保罗·卡恩教授,在这部作品中揭示出:美国仍然维持着活跃的现代政治,而欧洲则正在步入一种放弃了牺牲理念的后现代政治。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书简直是一次思想的马拉松,尤其对于那些对“自由主义”这个概念既熟悉又感到一丝困惑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它不断地抛出挑战性的观点,强迫你回溯自己过去对政治哲学的认知。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妙,他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辩论家,层层剥开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当代新自由主义之间那种微妙的、有时甚至是分裂的关系的处理。那种将历史脉络和当代政策分析无缝衔接的笔法,让人感觉自己仿佛坐在一个历史学家的讲堂里,听他剖析权力与个人权利的永恒张力。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自由主义并非仅仅是拥护某套既定的制度,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在理论与实践的夹缝中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学会如何提问,而不是仅仅接受答案。它成功地让“自由”这个被滥用已久的词汇,重新获得了严肃的、需要被审视的份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是结构性的,它改变了我思考政治光谱的方式。在过去,我习惯性地将“自由”与“市场”划等号,将“秩序”与“权威”挂钩。但这本书像一个灯塔,照亮了这两者之间复杂的交汇点。我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自由主义并非是“无政府”式的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精心构建的、旨在维护个体尊严的结构性约束。作者对“权利的边界”的探讨尤为深刻,他似乎在暗示,没有明确界定的集体责任,个体的自由最终会沦为强者对弱者的合法化剥削工具。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观点有些是反直觉的,它要求读者走出舒适区,去接受一些可能与自己长期信奉的信念相悖的论据。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冰山,每进一步都伴随着冷峻的思考和必要的自我修正。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现代西方政治话语核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路线图。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定位”的努力——它拒绝将自由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和道德的困境中进行检验。作者对社会契约论的重申,以及对“自然权利”的现代性批判,都极为有力。它促使我思考,在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些关于个人自主性的基本假设,是否仍然站得住脚。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审视,远比读一本单纯介绍某个流派历史的书籍来得更有价值。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会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立刻感到“豁然开朗”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想工具箱被升级了,能够去应对更复杂现实问题的工具书。它要求你投入,但回报是思想上的成熟与深刻。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落入那种学院派的枯燥窠臼,充满了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术语和绕圈子的论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韧性和生命力。它没有停留在对洛克或者密尔的简单复述上,而是大胆地将自由主义置于全球化、技术异化以及身份政治崛起的当代语境下进行拷问。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限制的必要性”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纯粹的、不受约束的自由是如何反噬其自身,最终导致了新的不平等和压迫。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新鲜,它不像是那些鼓吹自由至上的口号书,反而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自由主义光鲜外表下的内在矛盾。田力和刘晗的翻译工作也值得称赞,他们似乎抓住了原文那种既严谨又带有一丝批判性的语调,使得阅读体验保持了高昂的智力刺激感,完全没有翻译腔的生硬。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一场高质量的棋局对弈。作者卡恩的布局缜密,每一步棋——每一个论点——似乎都在为最终的“将死”做铺垫。但这个“将死”不是要摧毁自由主义,而是要将其重新放置在一个更稳固、更具现实解释力的基座之上。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的论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的姿态,他没有站在任何一方进行狂热的辩护,而是扮演了一个公正的仲裁者,将论证的焦点重新聚焦于“什么是真正有益于人类福祉的自由”。这种冷静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理论介绍,升华为一部关于政治智慧的专著。对于那些厌倦了简单二元对立的政治评论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急需的、复杂而丰富的第三维度的空间进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