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从研究对象而言。高铭暄是当代中国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从选题内容而言。书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高铭暄先生与刑法结缘七十周年的访谈录,全景展示了高铭暄先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多彩学术生涯。学术泰斗的人格魅力和一代宗师的学术风范,从中可见一斑。
其中揭示的许多刑事立法背景,重大法律的出台经过、学术争议的焦点、研究成果的产生、学术同仁的友谊、师生的情感、国际学术交流的由来、学术组织的沿革发展等情况大多鲜为人知,是研习和了解我国刑法不可多得的资料。附录的“我的学生生涯”记录了高铭暄先生从一个东海旁的小渔村,走进全高学府,走高法律殿堂的奋斗经历,情感真切,生动有趣。
作者简介
高铭暄,1928年5月24日生,浙江省玉环市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当代中国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国际刑法研究开创者。为新中国刑法学事业和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傅跃建,1958年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省金华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教授,编审,警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特邀研究员、浙籍法学家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法学青年。
目录
一、 全过程参与和见证新中国刑法立法
二、 著书立说?5?3弘扬刑法理念,传播刑法知识
三、 传道授业培育英才,传授刑法学理论
四、 潜心刑法理论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
五、 开拓区际刑法和国际刑法研究领域
六、 关注刑事司法制度改革
七、 热心公益,建立基金造福后人
八、享誉中外众望所归,树立中国刑法新形象
附: 我的学生生涯
这本《包邮 我与刑法七十年》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我尤其好奇“七十年”这个跨度,它意味着什么?是作者本人亲历了刑法七十年的发展变迁?还是说,书里面会详细梳理这七十年来中国刑法的重大改革、关键案例,甚至是在国际法背景下的演变?高铭暄教授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中国刑法学界泰斗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他的口述,总会带着一股历经风雨的沉淀感。傅跃建教授整理,这本身也让人放心,想必是专业且严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顶尖的学术出版社,其出版的书籍质量自然毋庸置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条历史的长河,带领读者一同回溯,去看那些塑造了中国现代法治面貌的重要时刻,去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法律条文是如何诞生、如何被实践,又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部法典的演变,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法治精神、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中国社会巨变中贡献智慧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为法律的守护者和建设者,高教授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那些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在口述中是否会变得鲜活,充满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光芒?
评分读到《包邮 我与刑法七十年》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高铭暄教授,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刑法学的历史,他的口述,想想就觉得信息量巨大。七十年的时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在这七十年的变迁中,其自身的演进过程必然也充满了故事。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展现这段历史?是侧重于立法上的重大调整,还是会深入分析那些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亦或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去解读刑法理念的变迁,比如,从早期强调国家利益到如今更加关注人权保障,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傅跃建教授的整理,我想一定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性。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效应,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亲历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高教授一同感受中国刑法发展的脉搏,理解那些重要的法律决策背后的逻辑和考量,甚至,能够从中窥见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宏观图景。
评分《包邮 我与刑法七十年》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光辉。高铭暄教授,作为中国刑法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口述,必定蕴含着极其珍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我非常想了解,在这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刑法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从最初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到后来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法体系,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是什么?有哪些重大的立法改革,比如刑法修正案的每一次出台,背后都有怎样的考量和博弈?我也很想知道,高教授在亲身参与和推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他对某些历史性的案件,是否会有独特的解读?这本书的“口述”形式,让我期待它能摆脱学术著作的刻板,多一些个人化的叙述,一些鲜活的细节,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傅跃建教授的整理,则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北京大学出版社出品,更是品质的保证。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刑法的历史脉络,理解它如何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法治精神和学术良知的启示。
评分“包邮”这个词,放在一本谈论刑法七十年的书名里,显得格外有意思,也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刑法的发展史很好奇,尤其是高铭暄教授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法学家的亲身经历。七十年,在中国现代史的宏大背景下,刑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从建国初期的适应新社会的需求,到改革开放后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再到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深化,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成就。我想,高教授的口述,会是解读这些变化的最佳视角。他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立法过程,或者是在一些重要法律问题上,他和其他学者的讨论和争论?傅跃建教授的整理,则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都大大提升。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头,更是让人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信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刑法这七十年走过的道路,理解那些关键性的改革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包邮 我与刑法七十年》这个书名,简洁却极具分量。高铭暄教授,中国刑法界的巨擘,他的口述,本身就极具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七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刑法条文的演变,更是关于中国法治精神的孕育和成长。高教授作为亲历者,他会如何看待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作用?他如何理解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平衡?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他又是如何秉持学术良知,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的?傅跃建教授的整理,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充满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质量背书,更是让我坚信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中国刑法发展的历史长河,去感受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去理解那些深刻的法律变革,并从中获得对法治事业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