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讓歐洲首席經濟學家欲罷不能、愛不釋手的策略書
策略的好壞決定了企業的成敗,不幸的是,好策略並不常見。發展與執行策略雖是領導人的首要任務,領導人卻時常誤把願景、業績目標、獲利率、市占率、甚至華麗空洞的口號當成「策略」。
皇冠製罐以「購併策略」迅速擴張,8年內成為全球大的容器製商,公司股價、股東收益率和資本報酬率卻大幅滑落,「購併策略」為何無法帶來價值?
面對成屋銷售和房價漲勢皆停滯的情勢,雷曼兄弟以「市占率策略」因應,接受競爭對手拒絕的高風險貸款申請,不僅造成這家歷史悠久的投資銀行徹底垮台,還發場波及全球的金融災難。這個策略出了什麼問題?
美國的沙漠風暴行動成功擊退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美軍採用的「包圍策略」出自軍方出版的《作戰綱要》手冊,般人花25美元便能買到,這算是好策略嗎?
3D繪圖晶片設計廠商輝達,如何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竄升,英特爾等大公司,獲《富比士》雜誌評選為年度佳企業,它又採取了哪些策略?
「策略大師中的大師」魯梅特教授指出,真正的好策略是針對企業所處情勢的「問題」或「挑戰」,清楚而明智的思考。他分析「好策略」的三大核心要素、「壞策略」的四大特徵,及好策略的九大力量來源。結合他多年來對經濟、金融、科技、歷史、人類性格的觀察、教學與顧問實務,誠實地面對並探究表象底下的種種艱難問題。
本書從商業、非營利機構和軍事等領域列舉許多精采案例,包括:蘋果、沃爾瑪、輝達、矽圖、蓋堤基金會、思科系統、通用汽車、帕卡重型卡車、登月計畫、教育改革、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及金融危機等,剖析好策略與壞策略從原始構想、進展、結果的過程。
除了極具深度與廣度的案例,魯梅特教授更揭示「策略家的思考術」,運用各種工具導你深入了解情勢的本質和隱藏的力量,培養出擘畫好策略所需的洞察力。
如果你心中對於能否擊敗對手有那麼絲懷疑,請立刻拿起這本書。
──《競爭大未來》共同作者、策略大師哈默爾(Gary Hamel)
推薦記錄
★入圍2011年金融時報與高盛集團「年度佳商業書籍獎」決選名單
★.com讀者5顆星推薦、榮登財經書分類排行
★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編輯總監Walter Kiechel於.com專文推薦
★2011年12月博客來外文館商業趨勢選書
★《世界經理文摘》2011年9月301期焦點企劃
★大師輕鬆讀周刊電子雜誌413期(2011/11/2)
★《金融時報》中文網2012年1月9日推薦「好策略,壞策略」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42578
作者簡介
魯梅特 Richard P. Rumelt
哈佛大學商學院博士。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Harry & Elsa Kunin社會與商業課程首席教授,曾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多年。他為山繆高德溫電影公司(Samuel Goldwyn Company)和殼牌(Shell International)等知名的跨國企業、教育界、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協助企業理清思路、擬定策略,迎接挑戰。
他的研究開啟了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分析,是目前全球管理學和策略領域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他為當今管理概念和企業實務二十五大具影響力人物之,《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稱他為「策略大師中的大師」、「策略領域的巨人」。
譯者簡介
陳盈如
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工商管理碩士及應用統計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曾任職於AC Nielsen台灣分公司、今週刊與數位時代雜誌、富邦商業銀行,以及科技業與非營利機構。現為遠智證券資深經理。合譯有《萬全策略》、《科技行銷》等書。
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司徒達賢
前言
︱部︱何謂好策略、何謂壞策略
章 好策略是出乎意料
案例:蘋果公司.沙漠風暴行動
二章 找出隱而未現的力量
案例:大衛與歌利亞.沃爾瑪.美蘇戰略情勢
三章 什麼是壞策略?
案例:美國國家安全策略.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簡報.國際收割機公司.羅根與圖像藝術公司
四章 為何會有這麼多壞策略
案例:迪吉多公司.葛洛夫的轉捩點.範本式策略.兒童十字軍.新思維運動
五章 好策略的核心
案例:星巴克.肯楠的圍堵政策.葛斯納的顧客解決方案.史蒂芬妮的街角雜貨店.歐洲商業集團
︱二部︱策略力量的來源
六章 使用策略槓桿
案例:殼牌石油的商業預測.柒和伊控股公司.蓋堤信託基金
七章 訂定近似目標
案例:甘迺迪總統的登月計畫.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商學院的策略.駕駛直升機
八章 環節系統
案例:義大利倫巴家機械公司.宜家家居
九章 運用設計
案例:坎尼戰役.BMW 3 系列.旅行者號太空船.全錄.帕卡重型卡車
十章 聚焦
案例:皇冠製罐
十章 成長
案例:皇冠製罐.義大利電信
十二章 運用優勢
案例:美國對阿富汗的策略.洛爾國際.eBay.迪士尼.石油業
十三章 運用動態
案例:馬特拉通訊.思科系統
十四章 運用慣性與亂度
案例:大陸航空.AT&T;.丹頓公司.通用汽車
十五章整合應用
案例:矽圖.輝達
︱三部︱策略家如何思考
十六章 策略科學
案例:休斯電子.星巴克
十七章 善用你的思考力
案例:范斯提爾鋼鐵.鋼鐵大王卡內基.TiVo.賈伯斯
十八章 保持理智
案例:環球電訊.金融風暴
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在企業管理相關議題中,大家公認「策略」是核心的環。策略不僅領企業經營方向,而且有了策略共識,各部門的行動才能協調致,不會互相矛盾或互相掣肘。
然而策略決策所需要的思維極為精緻,創新與風險的成分又高,使策略決策不僅挑戰領導人的雄心格局與經營智慧,也考驗了他的政治手腕。也正因為難度高以及時間迫切性不明顯,使許多高階領導人對策略決策長期陷入猶豫不決,甚至以拖待變。加上策略決策具有若干機密性,更使他們漸漸習於用空泛的理念、願景、文化等來回應組織內外對其策略方向的詢問,同時也可藉此掩蓋他們策略決策能力的不足,以及對策略抉擇的逃避與失職。久而久之,社會上有些人會誤以為策略只是些對組織行動與資源分配毫無指導作用的空話。
另方面,以產業經濟學為基礎的策略學者,固然為策略管理注入大量新的思考方式與分析角度,但產業結構、市場供需、獨佔力、規模經濟,甚至交易成本等學理,遠不足以詮釋企業內部產銷、研發、人力資源,以及所有其他的各種經營流程互相配合的細節。然而這些「主流理論」又使近期的策略管理研究逐漸與這些實務上的內部商業活動或產銷流程脫勾,甚至造成「策略指導功能政策取向」、「策略指導組織整體行動」等傳統上極為重要的原則在學術研究上不再受到重視。這些對正統策略管理而言,未免有些遺憾。
本書作者魯梅特(Richard Rumelt)是策略管理界的資深學者,我在西北大學讀企業政策博士班時,他成名作《策略、結構與經濟績效》(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就是我們必讀的專書。四十年來,他從個案教學與顧問工作中所累積的經驗,使其對策略決策的看法比其他學者的論述似乎更貼近實務上對策略的期望。
本書的主張有幾項重點:
,策略思維不宜從「願景」甚至「目標」出發,而應從「問題」出發。簡言之,策略決策應從當前(或未來)經營中所遭遇的問題開始診斷,找出核心問題以後,再提出套完整的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所謂策略思考的角色是找出眾多表面現象背後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的指導方針,以及確保組織上下各部門的行動因為有了此指導方針而達到協調致的效果。
其次,問題診斷時也應觀察未來環境變動中,可能產生哪些新的生存空間與整合機會,並利用這些空間或機會進行有效的創新以改變內外形勢。改變形勢非蹴可幾,但策略的運作就像下棋,每步都在為未來建立潛在的優勢,或增加我方的選項、縮減對手的選項。當時機成熟,自然可以因勢利導,水到渠成。
三,從問題中找出瓶頸及突破的方法後,必須集中力量採取行動,因為資源有限,必須選擇重點。而市場區隔、產品定位、垂直整合、地理擴張等,都是策略層面的重點。
四,在可能的設計藍圖中,找出必須突破的限制因素,確認哪些優勢應深入強化或擴大發揮、哪些必須及早補強,然後付諸行動。由於策略構想建立在許多假設前提下,這些前提既不明朗亦未必全然正確,因此大部分策略做法不可能出手就展現理想的成果,因此需要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回饋與修正。易言之,要利用具體的策略行動來持續檢討其假設前提(包括各種因果關係、消費行為、競爭者反應、本身能力等)的正確程度,再依據這些行動的實驗結果,產生關鍵決策資訊,看到競爭者看不到的角度,然後使策略逐漸走向成功。
此策略思維程序,先決條件是決策者或決策團隊必須對自己的策略思維具有高度的自省能力,因此可以清楚明白本身做決策時的推理過程,以及自己當初是根據什麼資料與假設來進行判斷並達到目前的結論。開始執行新策略以後,還必須以開放與正面的心態來持續檢討修正自己過去的策略決策。事實上,這種思考模式正是個案教學能夠啟發高階學員有價值的部分。
本書作者再強調,策略不是空談理想與方向,而必須與組織內的具體行動相結合。換句話說,「成長」、「獲利」、「市占率」、「業界地位」等,其實都是採取某些具體創新行動後的結果。如果不明確決定這些行動的方向與內容,只是味強調對這些「結果」的熱切期盼,其實並無任何策略上的意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希望我們方面必須看得遠,方面也要從具體的行動開始。
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识。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我这个老书虫简直爱不释手,仿佛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块等待被雕琢的璞玉。我特地选了港台原版,就是想品味一下那种未经转译的纯粹思考,那种文字在作者手中流淌出的原始力量。翻开扉页,那字体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音符,共同演奏出一曲关于决策艺术的交响乐。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即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保持着令人欣慰的平整,足见出版方对品质的执着。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让人在接触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对其中内容的精彩程度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敬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所有自以为是的“套路玩家”脸上。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犀利,毫不拖泥带水,直接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悖论与选择的战场。我记得他描述了一个场景,关于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做出“看起来是错的,但却是唯一的对的选择”,那种逻辑上的反转和思维的颠覆,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盯着天花板默默思考了好几分钟。这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战的血腥味和智慧的火花。他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让你自己去构建答案的工具箱。更妙的是,作者总能在看似严肃的论述中,巧妙地植入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些宏大的战略概念拉到了我们日常可以感知的层面,使得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操作,充满了烟火气。这种高屋建瓴又不失亲和力的叙述风格,实在是高明之至。
评分读完中间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颠覆了我过去对“成功学”的刻板印象。它没有兜售廉价的乐观主义,反而极其坦诚地剖析了“失败的必然性”与“策略的局限性”。有一种论述尤其深刻,它探讨了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人性的弱点如何被策略家精准地利用,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构建起自己的认知防火墙。我曾以为,策略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策略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的生存法则,它需要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案例的引用,信手拈来,却又精准到位,每一次引用都像是一个强有力的脚注,支撑起他那宏大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每读完一个段落,我都感觉自己的思维带宽被强行拉伸了一点点,这是一种略带痛苦但极其有益的成长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完全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拖沓冗长,它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推动着读者前进。特别是当涉及到“长期主义”和“短期诱惑”的对决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如同手术刀般精确,直指核心矛盾。我欣赏他没有回避策略制定过程中那些光怪陆离的伦理困境,反而将这些灰色地带也纳入了分析范畴,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极为立体和真实。他提醒我们,最好的策略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大众忽视的“平庸”选择中,而那些光芒万丈的“天才”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赌博风险。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工作和生活中做过的每一个重大抉择,原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聪明,而是更清醒。这种对心性的雕琢,比单纯的技巧传授更有价值。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能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哲学指南。我甚至会把一些关键的论断抄录下来,贴在书桌前,作为日常决策的“警钟”。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复杂系统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识噪音与信号。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考的习惯,让我不再轻易接受任何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最优解”。这份港台原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智慧冲击,它不是用来炫耀的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嵌入我思维结构的一部分。如果你渴望的不是一时的捷径,而是建立一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考底层逻辑,那么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人生棋局中寻求高明之道的同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