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场角色
:38.00元
作者:刘焱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3425882
字数:350000
页码:3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场角色》:精通厚黑的“圣明”之君
独断专横的昏暴
大小官吏在人格扭曲中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刮
内容提要
《中国封建帝制下的官场角色》内容简介:千年帝制,风云变幻。大浪淘沙,几多沉浮?看历史风云,数人物,还剩多少“圣贤”之君或“昏暴”?作为臣子,他们是“俯首帖耳”,还是“中言逆耳”?
龙床上的后妃、裙带下的外戚、去势后的宦官,可怜中的文士,在中国封建帝制的温床上是否又重复着昨日的残梦……
目录
序言
章 君主与臣子/
节 何以为君/
“君”的本质特征是“一”/开国帝王岂止“厚黑、薄白”而已/望着形同车盖的树冠,刘备冒出一句:“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对于孙权别有用心的劝表,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对于险些坏了他王业、害了他性命的管仲,齐桓公反而毕恭毕敬地请他为相/勾践竟“韧”到亲口品尝夫差屙下的粪便
第二节 圣君、明君与昏君、暴君/
“三代以后无圣君”/皇帝要想往“圣”字“明”字辈儿上靠,儒家的文化人是万万惹不起的/昏君之为昏君,各有各的“昏”法/夏桀帝和殷纣王仿佛一个模子里翻砂出的暴君双胞胎
第三节 为臣之道/
关龙逢和比干谏劝桀、纣的那些话,就是没有海瑞谏劝朱厚熄的话听起来顺耳/心勤乃万勤之基础/为汉文帝吮痈的邓通亦有臣子之“能”乎
第四节 忠臣与奸臣/
什么是忠臣,何者为奸臣/忠君与爱国的伦理泥沼和国人评判忠奸的三条原则/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让国人牵肠挂肚、感念难忘的忠臣、爱国者/亲手杀死自己三岁儿子的易牙、年都没请过探亲假的开方与毫不犹豫地挥刀自宫,把自己变成太监的竖刁/奸臣之尤——李林甫
第五节 君臣关系的调协/
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调协,主要是从伦理、法治和功利三个方面入手/刘邦“敲山震虎”治萧何、赵匡胤“釜底抽薪”。收兵权、朱元璋“斩草除根”杀功臣/周公对成王“越俎代庖”、范蠡事勾践“急流勇退”、赵普对赵匡胤“软磨硬泡”/长孙皇后是中国古代帝王家属中极为罕见的智慧明理的女人
第二章 宦官、外戚与后宫/
节 阉割掉的政治——宦官/
阉割过的男人进入宫廷的深层原因,当与封建王权的宗法继承制度有关/胡亥和赵高师徒是中国历史上享乐主义哲学简约而精准的表达者/东汉末期的大规模宦官——十常侍之乱/唐朝宦官擅权乱政的大特征,是长期涉入并操纵国家军政,终掌握皇帝的废立,乃至性命/宦官的时刻——“九千岁”魏忠贤/被阉割过的男人,一旦掌握了朝廷大权,国家政治也不能避免地像是被阉割了吗
第二节 裙带下的政治——外戚/
外戚的始作俑者——吕雉/武帝朝真正有些作为且闻名遐迩的外戚——卫青和霍去病/一个刘彻决计没有想到,刘弗陵连想都不会想的人——霍光成了外戚/刘询不会想到,老王这一家子将来会有人夺去刘姓的江山,坏他刘家的宗庙/东汉的外戚——“跋扈将军”梁冀/因为堂妹杨玉环,杨国忠成为唐代名头响的外戚/政治婚姻——外戚攀附权力魔杖的抓手
第三节 龙床上的政治——后宫/
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对女人和政治的态度/中国历史上的首位政治女强人——刘邦之妻吕雉/她改写了皇帝专由男人来做的历史,告诉天下人:她不光能生皇帝,还能坐龙椅/难怪国人一听到“垂帘听政”,马上想到的就是她/封建帝制下小脚女人与帝王政治的大戏台
第三章 文士与朋党/
节 士与仕/
明确地把读书和做官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孔子怕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科举制度的发明及士人的求“功名”/书痴郎玉柱的“千钟粟”、“黄金屋”、“车马簇”、“颜如玉”/范进中了“相公”,“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国人的“制度自恋”及其为保障科举“公正”的弹精竭虑/科举制度越来越成为仅次于皇帝制度的大毒瘤
第二节 士人何以相轻/
开创“文人相轻”历史先河的,当属儒家文人的祖宗——孔丘/“功名”二字,也就是利益和面子的竞争是文人相轻深刻、根本的原因/“文化官人”之“文”与“文化野人”之“文”
第三节 朋党——士大夫的政治温床/
何为士大夫朋党/中国历史上次大兵团式的朋党之争——汉末的“党锢之祸”/唐文宗李昂曾经叹息道:“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从欧阳修的《朋党论》看宋朝士大夫的“新党”“旧党”之争/“东林”一“阉党”之祸与士大夫的极至惨烈、肉麻
第四节 “文人”——士大夫的致命伤痛/
“文人”一词所代表的形象,何以有些时候在国人的脑海里竟干瘪、猥琐得令人鄙夷/从养老院式的“库序”到双轨制教育的创新,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造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无奈与尴尬/古代社会对文人的历史期待及评价标准——沉重的“圣人情结”/旧式文人的品格及其可能拥有的人格“缺陷”
作者介绍
刘焱,陕西平利人,生于新疆,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后获哲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新疆昌吉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早年曾发表过诗作,执教期间偶尔也发表点滴文章。后基本辍笔沦入平静而慵懒的沉思之中。本书三部是作者“思学”十余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内敛的张力”。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用夸张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通过极其精准、克制却又饱含力量的词汇,来营造一种沉重的历史氛围。你几乎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制度带来的压抑感和规范性。作者在选取案例时也非常考究,每一个被剖析的人物或事件,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标本,用以阐明某个宏大的历史主题。我尤其欣赏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它让读者能够专注于历史本身的逻辑推演,而不是被作者的个人情感所裹挟。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更像是一剂需要慢慢消化的药,初尝可能有些苦涩,但后劲十足,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到知识的重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细节编织成一幅生动、充满张力的画面。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的工具书,但读下去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特别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刻画,那种身不由己的挣扎和在权力漩涡中的浮沉,让人感同身受。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那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以及个体在庞大体系下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仿佛时间的长河在我眼前缓缓流淌,那些尘封的往事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历史严谨性的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制度研究变得有血有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逻辑推演得严密而又出人意料。它没有采用传统史学作品那种按时间顺序推进的平铺直叙,反而更像是搭建了一个精巧的万花筒,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切入主题,每一次旋转都呈现出新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的复杂性。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层级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与互动,那种微妙的权力游戏,那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强迫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梳理那些看似分散的线索,而一旦理清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许多书籍无法比拟的。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深度之作。
评分初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多少有些畏惧,担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会成为阅读的障碍。然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且充满洞察力,他成功地将原本深埋在浩瀚史料中的洞见,提炼成清晰易懂的论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犀利目光,他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特别是关于制度设计如何反作用于人心和行为模式的分析,视角非常独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思考历史的教训如何在无形中延续。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批判、更深层次的眼光去看待权威与体制的关系,读完后,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朝堂之上的高层权力斗争,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之中。他对基层运行机制的描绘,那些繁复的文书流程、无数的审批环节、以及各地差异化的执行方式,展现了一个远比想象中更庞大、更错综复杂的运转体系。这种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剖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立体的认知视角。它揭示了制度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纸面上的完美,而在于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变通”与“演化”。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解剖一具巨大的、活着的历史有机体,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对复杂系统的敬畏。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沉浸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价值的巨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