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纪悲歌—苏联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
:35.00元
作者:肖德甫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801999887
字数:274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苏联党的执政活动为主线,发掘众多史料,引用主要当事人的回忆和国际社会的评论,梳理了苏联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剧变的历史演变过程,对苏共跨台、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及其精神遗产进行了深度分析。
内容提要
一个曾经有着1500万名党员、88年建党史、74年执政史的老党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土崩瓦解;人类历史上个社会主义国家,转瞬之间红旗落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长久地关注。为什么庞然大国自毁的进程这么迅速,为什么执政党会自动放弃执政地位、停止自己的生命,随着时光流失,这些谜团逐步破解。本书以苏联党的执政活动为主线,发掘众多史料,引用主要当事人的回忆和国际社会的评论,梳理了苏联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剧变的历史演变过程,对苏共跨台、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及其精神遗产进行了深度分析。
目录
章 执政之基——俄国及其十月革命
节 俄国历史文化
一、加法从280做起
二、始于彼得的改革
三、双头鹰的故事
第二节 俄罗斯民族
一、民族构成
二、民族传统
三、民族特性
第三节 俄国社会经济
一、工业化进程十分活跃但发展不平衡
二、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总体水平不高
三、为新型社会制度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但基础脆弱
第四节 俄国社会政治
一、一顶王冠——漫长的统治
二、两大灾难——下面是黑暗的权力上面则是权力的黑暗
三、三大阵营——派系纷争政党林立
第五节 暴风雨终于来临
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由地下走上公开
二、无产阶级革命地位和确立
三、无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策略确定
四、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和主力军建立
第六节 十月革命胜利
一、武装起义成功
二、苏维埃政权诞生
三、人类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第二章 执政之路——兴亡三部曲
节 兴盛期
一、列宁时期
二、斯大林时期
第二节 中转期
一、赫鲁晓夫时期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
第三节 衰亡期
一、安德罗波夫时期
二、契尔年科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
第三章 执政之诫——悲剧的主角
节 地位矮化——合法性动摇了
一、转移权力重心,削弱了领导地位
二、修改联盟宪法,放弃了领导地位
三、歪曲丑化历史,否定了领导地位
四、忽视人民认同,丧失了领导地位
第二节 思想异化——把孩子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
一、由禁锢到放任
二、由垄断到多元
三、由圣化到背叛
第三节 政治蜕化——已经对付不了传染病
一、固守教条,屡失良机
二、体制僵化,人员老化
三、沙皇遗风,根深蒂固
四、的权力腐败
第四节 组织分化——金字塔原来在沙滩上
一、党中有党
二、党不管党
三、党员退党
四、异己分子进入权力核心
第五节 能力弱化——栽车不是驶向掌握方向盘的人想去的地方
一、改革破产
二、社会失控
三、民族分裂
四、对外格局失控
第六节 戈尔巴乔夫——大厦坍塌的推手
一、缺乏魅力的
二、克里姆林官的异教徒
三、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责任人
第四章 执政之论——历史的回声
一、对否定的否定
二、回归马克思,让历史再度沸腾起来
三、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
结束语
附录一 苏联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简况
附录二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前全苏和各共和国概况
附录三 告苏联公民书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肖德甫,湖北松滋人,1952年出生,1969年从军。历任参谋,政治处主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办公室主任,司令部副参谋长,总后勤部研究室主任,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部长,训练部部长,副院长。少将军衔。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内在逻辑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罗列,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得原本复杂纷繁的历史事件变得清晰而有层次感。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尤为精妙,总能在那一刻将焦点迅速聚焦,用精准的措辞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这种构建历史图景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事件之间相互关联性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读者能够像拼图一样,将零散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认知体系。读完后,我的历史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重塑,感觉自己对那段时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或许是它对“人性”的深刻刻画。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没有将那些关键人物塑造成符号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活动、道德困境和个人选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并非是某个神灵或某种绝对理念推动的,而是由一群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人推动的。这种对个体能动性和局限性的探讨,使得整本书的内涵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它迫使读者反思,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正确”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评价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做出关键决策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人如何面对这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身临其境的历史观察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缓缓铺陈开来。我尤其欣赏其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却在作者的笔下折射出整个时代背景的巨大张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嗅到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力。它没有进行过多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聚焦于“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影响”,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并对其中人物的抉择产生深刻的共情。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是那种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从文风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融合了严肃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感染力。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历史著作容易陷入的沉闷说教,反而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流畅性,将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潮娓娓道来。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即使面对的是沉重的主题,作者也总能找到恰当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来引导情绪,不至于让读者感到过度压抑。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保证了客观性,又保留了情感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中保持清醒的思考,同时又被其文字魅力所吸引。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资料的运用上体现了极其审慎的态度。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从海量的原始材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并且非常自然地将这些“佐证”融入到叙事之中,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数据或引用文献。这种扎根于事实的叙述,赋予了全书一种不可动摇的权威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进行过度演绎,而是以一种近乎匠人的精神,打磨每一个论断的基石。对于一个追求历史真相的读者来说,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审慎态度,是衡量一本历史著作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