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 方正出版社

2018年版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 方正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监督执纪
  • 党风廉政
  • 纪律检查
  • 问答
  • 方正出版社
  • 2018年版
  • 第3版
  • 政治
  • 法律
  • 时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优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ISBN:9787517403357
商品编码:28048325747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第3版) 方正出版社

ISBN 978-7-5174-0517-7    定价:25.00元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写


【内容简介】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有力武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次第三版的修订,结合党的讲话精神和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在原有的40个问答基础上,删除和增加部分问答内容,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对附录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幅度替换。本版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利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在工作中借鉴。


2018年版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 方正出版社 前言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四种形态”的科学概括和深入实践,为我们党加强纪律建设、深化作风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力抓手。 “四种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执纪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对党章和党规党纪的最新发展和创造性阐释,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创新实践。它深刻揭示了违纪违法的演变规律,强调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体现了治病救人的政治智慧和政策策略。从“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到“四种形态”,我们党对运用纪律和规矩管党治党的认识不断深化,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本书《2018年版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聚焦于“四种形态”的核心要义、内涵实质、实践路径和政策界限,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困惑和难题,旨在为广大党员干部、纪检监察干部以及关注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份全面、权威、实用的指导性读物。 本书的编写,是在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纪检监察工作实践,特别是“四种形态”在各级纪委监委的推广应用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打磨而成。全书力求做到: 一、系统性与权威性并重。 遵循党中央关于“四种形态”的最新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党纪国法,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针对性与实用性兼顾。 针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置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解答,力求让本书成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 三、理论性与操作性结合。 在阐释理论精髓的同时,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地和操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四、全面性与条理性统一。 涵盖了“四种形态”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应用,从政策把握到程序要求,做到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第五部分: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了党内监督体系,深化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和广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四种形态”的科学运用,成为了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一环。 深化认识,把握“四种形态”的时代内涵。 “四种形态”的提出,是党中央深刻把握违纪违法规律,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它并非简单地将违纪违法的行为进行分级处理,而是体现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治理理念。 第一种形态:咬耳扯袖、红脸出汗。 这是最基础、最经常的监督形式,也是管党治党最“常态化”的表现。它强调的是纪律的“前端”作用,通过及时提醒、批评教育、谈话诫勉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小错酿成大祸。这种形态的价值在于“治未病”,将党员干部从“病中”拉回来,避免其滑向更严重的违纪违法。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日常监督,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能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第二种形态:警示告诫、通报批评。 当第一种形态的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运用第二种形态。这表明问题已经具有一定的严重性,需要给予更正式、更严厉的警示。警示告诫和通报批评,既是对当事人的惩戒,也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的警示,能够起到“惩戒一人、教育一片”的作用。这种形态的运用,更加凸显了纪律的严肃性,是纠正和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三种形态:纪律处分。 这是对党纪条规的明显违反,情节已经达到需要给予党纪处分的地步。通常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运用第三种形态,既是维护党的纪律的底线,也是对违纪行为的纠正和制裁。这要求我们在运用时,必须精准把握政策界限,严格依规依纪依法进行。 第四种形态: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等职务违法犯罪行为。 这是违纪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化为职务违法犯罪,需要移送国家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的。这是“四种形态”中的“最严峻”形态,意味着党员干部已经越过了党纪和国法的红线,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这种形态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前期监督的不足,也警示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四种形态”的逻辑关系与实践要义。 “四种形态”之间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整体。 以第一种形态为基础。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第一种形态的“治未病”作用,是减少第二、三、四种形态发生率的关键。只有将功夫下在平时,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第三种形态为重点。 纪律是党的生命线,党的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线。“四种形态”的运用,最终要落脚到运用纪律、规矩来管党治党。第三种形态,即纪律处分,是对违纪行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纪律的刚性约束。 以第四种形态为警示。 第四种形态的出现,是对前三种形态失效的严峻警示。它的存在,反过来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前三种形态的运用,防止问题演变成违法犯罪。 相互促进,一体推进。 “四种形态”的有效运行,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执纪问责链条,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战略目标实现。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监督体系。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是落实“四种形态”的重要保障。 整合监督力量。 改革整合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反腐败力量统一于监察委员会,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监督执纪作用。 实现监察全覆盖。 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避免了监督的盲区和漏洞。 强化法治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为监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确保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 贯通党纪国法。 “四种形态”的运用,是党纪和国法有机衔接的体现。在实践中,要坚持依规依纪依法,既用党规党纪约束党员,也用法律法规惩处违法行为。 着力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在“四种形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着力加以解决: 提高政治站位。 深刻认识“四种形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加强能力建设。 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四种形态”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执纪执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把握政策界限。 准确理解和把握“四种形态”的政策界限,既防止“好人主义”,对腐败和违纪行为姑息迁就,又要防止“过度执纪”,将一般问题简单化、简单粗暴化处理。 注重综合施策。 “四种形态”的运用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制度机制、深化体制改革等相结合,形成整体效应。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四种形态”,形成以上率下、层层传导的良好局面。 强化责任追究。 对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强大的震慑。 展望未来,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四种形态”的实践,是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不断深化对“四种形态”的认识和运用,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向深入。 一、深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特别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掌握“四种形态”背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聚焦监督主业,提升监督质效。 把监督执纪问责作为首要职责,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关键环节,持续加大监督力度,不断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善于运用第一种形态,把“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作为常态,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坚持严字当头,强化纪律约束。 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成为共识和自觉。要加大对违反党规党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用好用足第二、第三种形态,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于严重违纪行为,要坚决给予严厉处分,绝不姑息。 四、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制度机制。 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要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特别是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落实好民主集中制。 五、一体推进“三不腐”,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持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增量、减少存量。要将不敢腐的震慑、不能腐的制度、不想腐的自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推进的战略格局。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六、加强队伍建设,锻造过硬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尽责的根本保障。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确保忠诚干净担当。 “四种形态”的提出和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管党治党的一次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它为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有力的实践指导。本书的出版,正是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四种形态”,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材料撰写和归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质量简直令人印象深刻。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业务书籍来说是个加分项。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和页眉设计非常人性化,方便在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法规条款或者问答时,能够迅速找到目标位置,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日常工作的效率。我们都知道,纪检工作有时候需要和时间赛跑,查找依据必须快、准、稳。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某些官方出版物那样格式刻板、查找不便,它在保证严肃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便利性。我甚至注意到,有些关键术语的解释后面,还会附带相关的条文编号,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无疑是为我们一线工作人员省去了大量交叉比对的时间。它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读物,而是一本真正可以带到会议室、带到谈话现场的实用手册。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其“40问”这个固定数量感到好奇。为什么是四十个问题?这个数字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还是纯粹为了便于管理?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这四十个问题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既涵盖了对“四种形态”整体概念的宏观把握,也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微观细节,比如如何恰当地措辞、如何固定证据链条等等。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既适合初入纪检系统的年轻同志建立基本认知,也适合我们这些老同志用来查漏补缺、巩固深化。它没有追求包罗万象,而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把最核心、最常用、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讲透彻,这种“少即是多”的编辑理念,体现了编者高超的专业水准和对基层工作实际的深刻理解。它提供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一个死板的答案模板。

评分

这本《2018年版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40问 (第3版)》的出版,对于我们基层纪检干部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我记得当时刚接触到“四种形态”这个概念的时候,心里真是有点七上八下,总觉得理论深奥,实践起来更是摸不着头脑,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反而弄巧成拙。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把一团乱麻硬生生地梳理开了,特别是它那种问答体的形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跑的老同志量身定做的。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用翻阅厚厚的条例和文件,直接在目录里就能找到对应的问答,解答得清晰明了,往往几句话就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引用,虽然都是书面描述,但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每一种形态的边界和适用条件,避免了简单化或者扩大化的倾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么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在于它将中央精神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转化成了我们可以立即上手的工具书。每当我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定心丸。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第三版的时候,心里是带着点审视态度的。毕竟是“四种形态”的第四次修订(如果算上历年来的政策调整),理论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原本担心内容会有些滞后,或者仅仅是对旧版的简单修补。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编者在内容的更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不仅仅是把2018年以来的新精神、新要求融入进去,更重要的是,它对前两版中一些实践中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地方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修正和细化。比如,在“谈话函询”和“初步核实”的衔接上,新版给出了更明确的指引,这对于我们把握好监督执纪的力度和尺度至关重要。那些新增的问题和解答,往往直击当前工作中暴露出的痛点和难点,让人有种“这本书懂我”的感觉。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比我读过的其他同类书籍要严谨得多,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条文解释,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框架,引导读者从宏观政策理解到微观操作落地,层次分明,非常有利于提升我们对这项工作的系统认知能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安全感”和“规范感”的提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总觉得在处理问题上拿不准力度,怕过了火,也怕达不到应有的警示效果。这本教材通过对不同情境下形态选择的详细剖析,为我们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和绿灯区域。它让我们明白,监督执纪不是一个随意裁量的过程,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科学体系。每一次成功的运用,每一次恰当的问责,都建立在对政策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的执纪行为安装了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确保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精准对焦于中央的要求,既体现了惩处的严肃性,更彰显了教育挽救的良苦用心。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对纪律和规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工作起来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