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 |||||||||||
| 【标准编号】 | GB 50025-2004 | ||||||||||
| 【标准名称】 |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 ||||||||||
| 【英文名称】 | Code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collapsible loess regions | ||||||||||
| 【出版单位】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中标分类】 | > > | ||||||||||
| 【ICS分类】 | 91.040.01 | ||||||||||
| 【代替标准】 |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
| 【归口单位】 | 陕西省计划委员会 | ||||||||||
| 【起草单位】 |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机械工业部勘察研究院;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
| 【发布日期】 | 2004年3月1日 | ||||||||||
| 【实施日期】 | 2004年8月1日 | ||||||||||
| 【出版日期】 | 2004年5月 | ||||||||||
| 【开本页数】 | 32 开 / 158 页 | ||||||||||
| 【标准定价】 | 27.00 元 | ||||||||||
| |||||||||||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生活了多年的居民,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以前,大家建房子总是凭经验,有时候遇到一些问题,也说不上个所以然,只能祈祷别出事。但有了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给老祖宗的智慧加上了科学的翅膀。它详细解释了黄土的形成、特性,特别是那种“遇水就变软”的奇特之处,还有它对建筑结构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比如沉降、开裂等等,讲得非常透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实地案例分析,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照片和详细的勘察数据,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不规范施工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书中也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地基处理到建筑选址,再到具体的施工技术,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以前总觉得建房子是个简单的事情,现在才明白,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要求。这本书不只是给建筑专业人士看的,我觉得每个生活在黄土地区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了解自己居住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安心地生活。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最专业的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听懂,而且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 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我来说,简直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宝藏!我一直对地质学和工程学交叉的领域非常感兴趣,而黄土地区的建筑规范,恰恰是这两门学科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黄土共存”的百科全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形成历史,以及它在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表现差异。书中详细阐述了进行地基勘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各种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的具体操作,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土样指标解读都讲得明明白白。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勘察”,背后蕴含着多么严谨的科学流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湿陷性黄土的详细分类,以及针对每种类型推荐的工程措施。比如,对于那些“重度”湿陷性黄土,书中提出的加固方法,比如换填、夯实、注浆等等,都给出了详尽的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让我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未来从事相关工程领域充满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非常宝贵的信息,它为我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挑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规范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这本书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技术文件,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在不厌其烦地向我传授如何在高风险地区安全居住的经验。书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危险性”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从微观的土颗粒结构到宏观的地面变形,都做了生动形象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在项目前期如何判断地质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补救。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图表和案例,那些展示了因为忽视了黄土的特殊性而导致的事故照片,以及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科学决策”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安全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如何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城市建设。《 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深入了解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独特挑战。书中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理念贯穿始终,这让我看到了规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得稳,更是关于如何“建”得好,如何将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的规律和谐统一。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基处理”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新型地基加固技术,比如深层搅拌桩、桩锚支护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建筑设计,来规避湿陷性黄土带来的风险,例如抬高地坪、设置排水系统等,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城市建设,需要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手段。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规范”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条条框框。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无数在黄土高原上辛勤耕耘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进行的思想交流。《 GB 50025-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不仅仅是一份标准,更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以及如何借鉴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长期监测”和“维护管理”的内容,它强调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关注和管理的重要性。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但恰恰是保障建筑安全的关键。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预测和预警机制,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这让我看到了规范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以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