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膨胀土
  • 地基处理
  • 建筑规范
  • 土力工程
  • 岩土工程
  • 建筑技术
  • 规范标准
  • 工程建设
  • 地质灾害
  • 土石方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
商品编码:27931572914

具体描述

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GB 50112-2013
【标准名称】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s in expansive soil regions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代替标准】GBJ 112-1987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起 草 人】陈希泉 黄熙龄 朱玉明 陆忠伟 刘文连 汤小军 康景文 卢玉南 孙国卫 林闽 王笃礼 徐厚军 张晓玉 欧孝夺 陆家宝 龚宪伟 陈修礼 何友其 陈冠尧
【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计划编号】建标[2009]88号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实施日期】2013年5月1日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开本页数】32 开 / 122 页
【标准定价】22.00 元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勘察、施工、研究与教学单位,对原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修订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7章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勘察、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等。
本次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有:
1.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附录A)等。
2.“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计算表达式。
3.坡地上基础埋深的计算公式。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膨胀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勘察
4.1 一般规定
4.2 工程特性指标
4.3 场地与地基评价 
5 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地基计算
5.3 场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5.4 坡地和挡土结构
5.5 建筑措施 
5.6 结构措施 
5.7 地基基础措施
5.8 管道
6 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地基和基础施工
6.3 建筑物施工
7 维护管理
7.1 一般规定 
7.2 维护和检修
7.3 损坏建筑物的治理
附录A 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与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附录B 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法
附录C 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附录D 自由膨胀率试验
附录E 50kPa压力下的膨胀率试验
附录F 不同压力下的膨胀率及膨胀力试验
附录G 收缩试验
附录H 中国部分地区的蒸发力及降水量表
附录J 使用要求严格的地面构造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土木工程领域中各类先进材料的性能、制备技术及其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而深入的参考手册。 本书内容涵盖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维护等多个方面,重点聚焦于新材料的引入和传统材料的性能优化。全书结构清晰,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力求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导。 ---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胶凝材料 本部分集中阐述了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基石的最新发展方向。 第一章: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制备与性能 本章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的组分设计理念,重点分析了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特殊级配骨料以及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工作性、早期强度和长期耐久性的影响机制。 1.1 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 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活性矿物掺合料(如高炉矿渣、硅灰、特种火山灰质材料)对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分析了通过试验设计(DoE)方法优化配合比,以实现特定强度等级和低渗透性指标的策略。 1.2 流变性能的精确控制: 深入讨论了流变学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粘度、屈服应力与流动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流变测试仪(如V-Cone或ICP)实现对自密实混凝土(SCC)的现场质量控制。重点解析了剪切稀化行为在泵送和浇筑过程中的重要性。 1.3 力学性能的长期评估: 不仅关注28天抗压强度,更侧重于长期性能指标,如抗冻融循环能力、抗氯离子渗透性(基于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RCMT)以及碱骨料反应(ASR)的抑制措施。详细描述了基于不同规范(如ACI 363R和Eurocode 2的延伸)的HPC结构设计参数取值。 第二章:特种混凝土与结构应用 本章拓展了混凝土的应用范畴,涵盖了极端环境和特殊结构需求下的混凝土技术。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微观结构: 剖析了UHPC中纤维增强机制(如钢纤维的随机取向和桥接效应)如何显著提高其抗拉强度和延展性。研究了UHPC在薄壳结构、抗爆结构和预应力构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2.2 耐火与抗热冲击混凝土: 讨论了在高温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水分迁移、相变对材料完整性的破坏机理。介绍使用轻质骨料(如陶粒)和耐火添加剂(如碳化硅)制备的耐火混凝土的性能表现。 2.3 自修复混凝土技术: 探讨了利用封装的愈合剂(如环氧树脂或生物活性剂)对混凝土微裂缝进行自主修复的原理。对比了化学修复与生物修复(BMPs)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评估。 ---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钢材与连接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钢结构工程对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新的连接技术在提升结构效率和抗震性能方面的进展。 第三章:高强度与耐候钢材的冶金特性 本章深入分析了现代结构钢材的化学成分对力学性能和焊接性的影响。 3.1 高强度钢(HSS)的屈服与断裂: 重点研究了S690及以上级别钢材的制造工艺,如热机械控制轧制(TMCP)技术如何实现细晶粒强化。分析了在低温环境(寒冷地区)下使用HSS时,必须严格控制的冲击韧性要求和脆性转变温度。 3.2 耐候钢(Corten Steel)的腐蚀机理: 阐述了耐候钢表面钝化层(富含铜、磷的致密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大气腐蚀的抵抗能力。提供了在不同污染大气环境下(如沿海盐雾区、工业酸雨区)的实际使用寿命评估模型。 3.3 焊接工艺对热影响区(HAZ)的影响: 探讨了厚板高强钢的焊接残余应力和氢致裂纹的预防措施,特别是低氢焊条的使用规范和预热/后热处理对消除焊接缺陷的重要性。 第四章:新型连接件与装配式结构 本章关注钢结构和混合结构中的连接效率和可靠性。 4.1 摩擦型与承压型连接的性能差异: 详细比较了高强度螺栓(如扭剪型螺栓)在不同预紧力下的摩擦系数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无损检测(如扭矩系数法)确保连接的初始张力。 4.2 焊接节点设计的抗震优化: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了梁柱节点域的塑性铰转移机制。引入了“强柱弱梁”原则在参数化设计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引入了先进的有限元分析(FEA)模型来验证节点在极端荷载下的耗能能力。 4.3 胶接与混合连接: 介绍了结构胶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的应用,包括胶层厚度、固化时间对界面剪力传递效率的影响,以及在既有结构加固中的应用潜力。 --- 第三部分:岩土工程的先进处理技术与地基基础 本部分侧重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边坡稳定以及新型地基材料的应用。 第五章:复杂地层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本章针对软弱土层、液化土层和高边坡等复杂岩土工程挑战,提出了系统的处理方案。 5.1 深层搅拌法(DSM)与高压喷射灌浆(Grouting): 详述了湿法和干法搅拌技术在提高粘性土强度和降低渗透系数方面的应用范围。对比了不同粘结材料(水泥、石灰、粉煤灰)对加固体强度的影响。喷射灌浆部分侧重于小直径孔隙填充和帷幕墙的构建技术。 5.2 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动力学分析: 探讨了真空辅助预压技术在加速中部软土地基固结中的效率提升。引入了固结系数与时间、排水层材料渗透性的非线性关系模型。 5.3 土壤液化风险评估与加固: 基于最新的规范要求,系统阐述了地震作用下场地液化判别标准(如SPT N值、CPT qc值)。详细介绍了通过振冲置换、深层振动压实(RVD)等技术提高土体密实度,从而消除液化风险的工程实例。 第六章:新型基础形式与监测预警 本章关注基础设计中对沉降控制和长期稳定性的要求。 6.1 桩基础的优化设计与承载力评估: 比较了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和摩擦桩的适用条件。深入分析了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如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6.2 柔性地基处理与路基设计: 针对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对路基沉降的严格要求,介绍了土工格栅、土工格网在增强地基承载力和控制差异沉降中的作用机理。 6.3 结构健康监测(SHM)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讨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FBG)和分布式光纤测温(DTS)在监测边坡位移、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以及地基沉降的实时、连续监测系统集成方案。 --- 第四部分:基础设施的耐久性、维护与修复 本书最后部分关注工程结构的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如何应对环境侵蚀和老化问题。 第七章: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腐蚀防护 本章强调从设计源头控制结构的退化。 7.1 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详细解释了氯离子侵入和碳化作用导致的钢筋锈胀破坏机制。分析了临界锈胀压力与保护层厚度、钢筋保护电位的关系。 7.2 高分子涂层与阴极保护: 介绍了用于海洋工程和地下结构的环氧树脂涂层、聚脲喷涂材料的耐介质性能。对于钢结构,深入研究了牺牲阳极法和外加电流法的应用设计参数与维护策略。 第八章:既有结构与交通铺装的修复技术 本章提供了针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有效修复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手段。 8.1 结构修补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针对混凝土的剥落、空鼓等病害,对比了聚合物改性砂浆、灌浆树脂在不同环境下的粘接强度和兼容性。重点讲解了“喷射混凝土修复”中对新旧界面的处理工艺。 8.2 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再生技术: 探讨了温拌沥青技术(WMA)在降低生产能耗和改善施工环境方面的优势。针对旧水泥路面,介绍了冷/热再生成套工艺,包括铣刨、破碎、添加再生剂和稳定剂的应用流程。 --- 总结: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并紧密结合现行主要的国际和国内工程规范要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集理论研究、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长期性能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指南。全书配有大量图表和工程案例,以增强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指导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层面接触这类规范,以往总觉得很多技术规范条文晦涩难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但这本书不同,它在逻辑结构上非常清晰,先是介绍了膨胀土的基础知识,然后逐步深入到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特别是书中关于监测和维护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在膨胀土地区建筑工程中,持续的监测是多么重要,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监测方案和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对于保障建筑物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也是以往我们可能不太重视的环节。书中的一些表格和附录,例如常见膨胀土的性能参数表、标准试验方法等,都非常实用,可以直接拿来参考使用。它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膨胀土地区建筑工程的整体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从而更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项目。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整个行业在膨胀土地区工程建设的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不太喜欢看那些过于理论化的技术书籍,除非它能直接指导我的工作。这本《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就属于那种非常实用的类型。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直接聚焦于膨胀土地区建筑工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在施工部分,详细描述了各种地基处理措施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比如压实度、含水率的控制等等。我还注意到,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膨胀土地区冬季施工的一些特殊要求,这在我们北方地区尤为重要。此外,它还包含了一些关于膨胀土地区建筑材料选择和耐久性方面的建议,这些细节都非常贴近实际工程需求。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传授多年的宝贵经验,让我能够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膨胀土地区施工,必须谨慎细致,每一步都要有据可依,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在这个地区工作了多年的建筑工程师,我一直饱受膨胀土带来的困扰。过去,我们只能凭借经验和一些零散的技术资料来应对,过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这次,终于有了一本专门针对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的权威性规范,我拿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它的内容非常详实,从膨胀土的形成、特性,到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几乎涵盖了膨胀土地区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膨胀土的分类和鉴定方法,描述得非常清晰,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让我对不同类型的膨胀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给出的设计参数和施工要点,也比以往的经验更加系统和科学,能够有效指导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如何进行地基加固,如何控制施工质量。我尤其欣赏的是,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算例,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规范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在膨胀土地区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质量。我强烈推荐所有在膨胀土地区工作的同行们人手一本,它绝对是提升专业能力、解决工程难题的必备利器。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技术、新规范充满好奇心的年轻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学习和掌握前沿的建筑技术。当我知道有这本《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出版后,就立刻入手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有条理,从宏观的膨胀土地区概况,到微观的膨胀土微观结构,再到具体的设计计算和施工工艺,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膨胀土的勘察和评价部分,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勘察手段,还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勘察结果来评价膨胀土的工程性质,这对于我们前期项目立项和方案选择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膨胀土地区特殊工程设计的考虑,例如排水、防渗、以及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避免设计上的疏漏非常有帮助。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支撑,又有切实可行的工程应用指导。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的同行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膨胀土的了解并不深入,总觉得它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地质条件,但具体怎么处理,心里一直没底。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把膨胀土的“脾气”摸了个透,然后教会我们怎么“驯服”它。书里对膨胀土的力学性质,特别是其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它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膨胀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方法,从换填、挤压到桩基、注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都讲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浅层土的改良技术,书中提到的各种改良剂及其应用效果,以及相关的试验方法,都非常有指导意义。这不仅对新项目的设计很有价值,对于我们处理一些老旧建筑的地基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膨胀土带来的技术难题,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