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混凝土结构
  • 结构设计
  • GB50010
  • 建筑规范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混凝土
  • 设计手册
  • 规范标准
  • 建筑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580
商品编码:27872611686

具体描述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标准编号】 GB 50010-2010
【标准名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英文名称】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出版单位】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起 草 人】 赵基达 徐有邻 黄小坤 陶学康
【起草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重庆大学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18日
【实施日期】 2011年7月1日
【出版日期】 2016年7月
【开本页数】 32 开 / 425 页
【标准定价】 70.00 元(不含运费)
 
相关公告

 [2010-8-18]
 [2015-9-22]

内容简介   目 录   引用标准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6]77号文)要求,本规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设计规定、材料、结构分析、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构造规定、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以及有关的附录。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结构方案、结构防连续倒塌、既有结构设计和无粘结预应力设计的原则规定;2.修改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有关规定;3.增加了500MPa级带肋钢筋,以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了235MPa级钢筋;4.补充了复合受力构件设计的相关规定,修改了受剪、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5.调整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和纵向受力钢筋小配筋率的有关规定;6.补充、修改了柱双向受剪、连梁和剪力墙边缘构件的抗震设计相关规定;7.补充、修改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板柱节点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结构方案 
3.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3.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3.5 耐久性设计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3.7 既有结构设计原则 
 4 材料 
4.1 混凝土 
4.2 钢筋 
 5 结构分析 
5.1 基本原则 
5.2 分析模型 
5.3 弹性分析 
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5.5 弹塑性分析 
5.6 塑性极限分析 
5.7 间接作用分析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6.4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6.5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6.6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6.7 疲劳验算 
7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7.1 裂缝控制验算 
7.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8 构造规定 
8.1 伸缩缝 
8.2 混凝土保护层 
8.3 钢筋的锚固 
8.4 钢筋的连接 
8.5 纵向受力钢筋的小配筋率 
 9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9.1 板 
9.2 梁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 
9.4 墙 
9.5 叠合构件 
9.6 装配式结构 
9.7 预埋件及连接件 
 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0.1 一般规定 
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 2 材料 
11.3 框架梁 
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11.5 铰接排架柱 
11.6 框架梁柱节点 
11.7 剪力墙及连梁 
11.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11.9 板柱节点 
 附录A 钢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附录B 近似计算偏压构件侧移二阶效应的增大系数法 
 附录C 钢筋、混凝土本构关系与混凝土多轴强度准则 
 附录D 素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附录E 任意截面、圆形及环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附录F 板柱节点计算用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 
 附录G 深受弯构件 
 附录H 无支撑叠合梁板 
 附录J 后张曲线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附录K 与时间相关的预应力损失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超越混凝土规范的工程视野 一、 钢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本卷聚焦于现代工程实践中日益重要的钢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它并非简单地复述或替代现有的混凝土设计规范,而是从另一个工程支柱——钢材——的独特属性出发,深入探讨结构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1.1 钢材性能与连接技术: 详述不同等级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力学性能、屈服与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以及疲劳性能分析。重点阐述焊接、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承压型、摩擦型连接)的设计要点、施工控制标准及质量检验方法。探讨粘钢、包钢等既有结构加固技术中的钢材应用。 1.2 空间钢结构与轻钢体系: 覆盖大跨度空间结构(如网架、桁架)的几何稳定性分析、节点域的应力集中控制。深入解析轻钢结构(如冷弯薄壁型钢)的设计方法,特别是针对薄壁构件的局部失稳、扭转屈曲的校核程序,以及与轻质围护体系的集成设计。 1.3 钢结构抗震与动力分析: 阐述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介绍塑性铰的形成机制、耗能连接的设计原则(如屈曲约束支撑BRB、屈曲约束梁柱RCBP的设计参数与构造要求),以及基于性能化设计理念(Performance-Based Design)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二、 砌体结构设计与维护 本部分内容转向传统而基础的砌体结构体系,涵盖了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以及新型墙体材料的设计与施工规范。 2.1 砖石结构抗剪与抗压: 详细解析不同砂浆强度等级下砌体的抗压强度折减系数的取值依据。重点阐述砌体结构(特别是现存老旧建筑)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剪强度计算方法,包括抗拉强度贡献的评估。 2.2 构造措施与开洞设计: 阐述门窗洞口上方和圈梁、构造柱设置的规范要求,以保证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分析配筋砌体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与搭接要求。 2.3 既有砌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估: 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评估非抗震设计年代建造的砌体结构的现有安全裕度,包括对墙体倾斜、酥松、沉降等病害的现场勘测与数值模拟方法。 三、 结构工程中的材料科学与耐久性 本卷深入探讨结构材料的内在科学机制,超越了单纯的强度设计,聚焦于长期服役性能与环境适应性。 3.1 特种混凝土与高性能材料: 介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自密实混凝土(SCC)的配合比设计、浇筑工艺及强度保证机制。讨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外包覆、后植筋技术中的应用力学模型。 3.2 结构腐蚀与耐久性设计: 详细论述钢筋锈蚀的电化学机理、氯离子侵蚀和碳化对钢筋保护层的影响。基于环境侵蚀等级(如海洋、工业大气环境),规定不同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水胶比上限以及抗渗等级要求。对比不同防腐涂层和表面处理技术的有效性。 3.3 施工质量控制与无损检测: 覆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管理)、养护周期对后期强度的影响。介绍回弹法、超声波透射法、电磁波法等无损检测技术在评估结构材料内部质量和早期缺陷发现中的应用标准。 四、 地基基础工程与土体相互作用 本知识体系强调地基处理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关注基础的沉降控制与整体稳定性。 4.1 土体本构模型与地基承载力: 介绍更复杂的土体本构模型(如剑桥模型、修正剑桥模型)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用于模拟土体的应力路径依赖性。深化对极限承载力和容许地基反力的确定方法,特别是在软土地基或岩溶地区的勘察与设计要点。 4.2 桩基础设计与受力分析: 区别单桩竖向抗压、抗拉极限承载力的现场试验(如静载荷试验)与理论计算的关联。分析桩身配筋率、桩长与桩径对承载力的影响。深入探讨群桩效应、桩侧摩阻力的衰减规律以及桩端持力层的设计优化。 4.3 结构沉降控制与差异沉降: 阐述结构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的计算步骤。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基础形式(如箱形基础、筏板基础的刚度设计)和调整地基处理深度来有效控制差异沉降,确保上部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外观完好性。 五、 结构工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本部分内容前瞻性地探讨了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向信息化的转型。 5.1 结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FEA): 讲解在非标准构件(如复杂曲面结构、薄壳结构)分析中,单元类型选择(梁单元、壳单元、实体单元)的合理性评估。重点阐述接触分析、材料非线性分析的建模技巧与结果解读。 5.2 施工模拟与BIM应用: 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冲突检测、施工顺序模拟(4D)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节点深化和预制装配式结构中的集成管理。讨论如何将结构计算模型(如PKPM, Midas, SAP2000)的数据平滑过渡至施工模型。 5.3 结构健康监测(SHM): 介绍基于光纤光栅(FBG)、应变片、加速度传感器等技术对结构关键部位的实时荷载、应变和振动响应的采集与分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结构使用阶段的安全性进行动态评估和预警。 总结: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图谱,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荷载和材料设计方法,更深入到结构体系的深层机理、材料的科学前沿以及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工具。它强调的是跨专业的知识融合、材料服役性能的长期考量,以及设计理念向性能化和智能化演进的方向。所有内容均基于严谨的工程原理和广泛的工程经验,旨在提升工程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规范条文的简单复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着实是让我这个结构设计领域的新手既兴奋又有些许的忐忑。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封底也没有过多的宣传语,一切都回归到规范本身应有的严谨和专业。我刚入行不久,日常工作主要是在项目上协助工程师进行图纸的绘制和一些基础的计算,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设计图纸和某些部分的详细说明,但对于整个设计流程和背后的理论依据,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翻开目录,看到章节标题,诸如“总则”、“材料”、“荷载”、“构件设计”等等,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词汇,但规范里的表述方式和细节要求,与我在学习阶段的认知相比,无疑更加系统和详尽。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构件设计”的部分,那里详细列出了各种构件(梁、柱、板、墙等)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以及构造要求。虽然一开始会对里面的公式和条文感到有些晦涩,但随着我尝试着将规范中的条文与我正在参与的项目图纸进行对照,一些曾经模糊不清的设计思路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例如,在理解某个梁的配筋计算时,规范里提供的例题和详细的步骤,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去拆解和理解,这比单纯地记忆公式要有意义得多。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一本“圣经”,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它确实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我最开始是被它的厚度和内容量所震撼,感觉里面藏着无数的设计智慧和经验总结。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正处于学习理论知识、准备走向实践的关键时期。课程中接触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通过这本书得到了非常系统化的梳理和拓展。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章节中引入的“条文说明”,这部分内容往往能解释规范条文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考量,让我不至于死记硬背,而是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讨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规范中给出了具体的取值依据,而条文说明则进一步阐述了这是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和理论推导得出的,这让我对材料力学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关于“抗震设计”的章节,因为这是土木工程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计算、抗震构造措施的规定,都显得非常专业和细致。虽然有些内容我目前还无法完全消化,但它无疑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评分

说实话,收到这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的时候,我内心是抱着一种“不得不读”的心态。作为一名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多年的结构工程师,我深知规范的重要性,它是我日常工作的“法典”。然而,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实践中学习,遇到问题再去翻查相关的条文。这次是专门为了某个项目需要更新一下我对最新规范的理解,才特意购买的。打开后,我首先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相较于我之前经常使用的旧版本,确实有一些更新和补充。例如,在“性能化设计”方面,似乎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这让我眼前一亮,也意识到技术在不断进步,我们也不能停滞不前。我特别仔细地阅读了关于“耐久性设计”的章节,因为近年来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规范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信息。虽然很多条文我都能“背”得出来,但这次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条文背后的逻辑和限值是如何确定的,比如某个材料的强度等级,或者某个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这些数值的设定并非随意,而是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

评分

这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辅助工具。我目前主要负责一些小型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咨询和审核工作,虽然不直接绘制图纸,但需要对工程师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这本规范是我手中重要的“标准尺”。我经常会用来对照工程师提交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检查其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例如,在审核某个基础的设计方案时,我会查看其承载力计算、沉降计算是否符合规范中的相关条文,以及基础钢筋的布置和锚固是否符合要求。规范中详细的表格和图示,对于快速判断设计的合理性非常有帮助。而且,2015年版的更新,也意味着我在审核时需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要求,避免采用过时的设计方法。我发现规范在某些章节,比如关于“裂缝控制”和“变形控制”的规定,比我记忆中的更加细致和有指导性,这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实用性和美观度非常有益。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主要是因为我工作的单位最近正在推行一套新的设计流程,其中就强调要以最新的规范为依据。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老工程师,我虽然对旧版规范已经非常熟悉,但新版总会带来一些新的理念和变化,所以也算是“温故而知新”。我打开书,首先就关注了目录和新增章节的部分。发现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和设计要求,似乎有更多的篇幅,这反映了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需求。我特别仔细地研究了关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内容,因为近年来预制构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规范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更加成熟。我尝试着去比较新旧版本在某些关键设计参数上的差异,比如材料强度等级的划分,或者荷载组合的系数调整。虽然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不会颠覆原有的设计思路,但它们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必须跟上的步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在梳理和更新我脑海中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知识体系,确保我的设计理念始终与时俱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