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
定价:130.00元
作者: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0304229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各领域发展态势和政策走向,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和产业界及相关研究者参考。
内容提要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面向社会公众和决策人员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新趋势,着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领域若干重点方向的发展现状、重点技术、发展趋势、战略布局与政策取向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湖北、湖南和重庆等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践,阐释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成功经验、创新机制、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等。同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梳理了“十二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从商业模式创新、人才支撑、二次创新等视角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律和政策需求。与之前的年度报告相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新增了方法篇,介绍产业成熟度和技术路线图两种方法,为从事产业研究的专业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综合篇
章 2014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2章 2014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发展九大特征
节能环保产业篇
第3章 节能产业
第4章 环保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篇
第5章 移动互联网及社会服务网络产业
第6章 网络空间安全产业
第7章 可穿戴设备产业
生物产业篇
第8章 生物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篇
第9章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分析
新能源产业篇
0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
1章 核燃料闭式循环产业
2章 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产业
3章 能源互联网
新材料产业篇
4章 海洋工程材料
5章 半导体照明产业
6章 生物医用材料产业
7章 高温合金材料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篇
8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
区域篇
9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机制
第20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效果测度
第21章 湘鄂渝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政策篇
第2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及制度环境分析
第2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人才的作用及政策创新研究
第24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次创新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第25章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回顾分析
方法篇
第26章 产业成熟度评价理论与方法介绍
第27章 技术路线图方法探索与案例研究
缩略词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这类偏向宏观经济分析的书籍,因为总觉得过于理论化,离实际操作太远。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却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思考。书中对不同产业的 SWOT 分析,尤其是对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剖析,非常有启发性。例如,在谈到新材料产业时,作者不仅列举了该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还详细分析了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与下游产业联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这种“接地气”的分析方式,让我觉得作者对产业的理解非常深入,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观察者。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所有新兴产业“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其发展的成熟度和潜在影响,进行了区分和侧重。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哪些是当前和未来几年最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这本书的语言也比较流畅,虽然是专业报告,但读起来并不费力,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阅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作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些正在深刻改变我们世界的科技和产业。书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论述,让我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分析,作者详细列举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例如技术瓶颈、市场不确定性、国际竞争加剧等,但同时也强调了这些风险背后隐藏的巨大机遇。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新兴产业的发展,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度悲观。这本书的分析非常到位,对于一些新兴产业,作者还进行了跨领域的比较研究,比如将信息技术在不同产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参考书。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甚至有些“硬核”。它就像一个大型的智库报告,里面充满了各种深度分析和权威数据。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政策导向与市场驱动”的平衡分析。作者详细解读了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宏观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是如何引导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如何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书中也客观地指出了政策可能存在的滞后性以及市场失灵的风险,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但作者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论据,让我能够逐步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绘制的地图,为我勾勒出了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广阔图景。翻阅之间,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感受着创新浪潮的澎湃力量。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一一呈现。那些枯燥的数据和政策解读,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产业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书中对技术突破、市场培育、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在该领域的快速崛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对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如核心技术依赖、人才结构性短缺、跨界融合难题等,也进行了坦诚的讨论,这使得整本书更具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脉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无非是些官方的统计数据和套话。但越往后读,越觉得惊喜不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帮助我打开了思维的边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过去被我忽略的、或者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产业,比如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书中关于这些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从而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态构建”的章节,作者强调了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或产品的竞争,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较量。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建立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才是长久之道。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具有战略性,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指引未来。它促使我思考,作为一名从业者,如何在这种宏观趋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抓住时代的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