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昆虫学
:65元
作者:许再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
ISBN:9787030258670
字数:520000
页码:3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第零章 绪论
节 普通昆虫学的定义和内容
第二节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昆虫与其他六足动物的区别
第四节 昆虫的多样性
第五节 昆虫的重要性
第六节 昆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节 昆虫的体型、体形、体向和体色
第二节 昆虫的体躯
第三节 昆虫的附肢
第二章 昆虫的头部
节 头部的分节
第二节 头部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触角
第四节 复眼与单眼
第五节 口器
第六节 颈部
第三章 昆虫的胸部
节 胸节
第二节 胸足
第三节 翅
第四章 昆虫的腹部
节 腹部分节与分段
第二节 外生殖器
第三节 腹部的生殖性附肢
第二篇 昆虫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学
第五章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节 血腔和血窦
第二节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第六章 昆虫的体壁和内骨骼
节 体壁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表皮的化学成分
第三节 昆虫的脱皮过程
第四节 昆虫体壁的通透性
第五节 昆虫体壁的色彩
第六节 昆虫的内骨骼
第七章 昆虫的感觉器官
节 昆虫的感器
第二节 昆虫的感觉器官
第八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节 昆虫肌肉的结构
第二节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昆虫肌肉的收缩机制及调控
第四节 昆虫肌肉的力量
第九章 昆虫的消化系统
节 消化道的构造和功能
第二节 唾腺
第三节 消化道的变异
第四节 消化与吸收
第十章 昆虫的循环系统
节 循环系统的构造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三节 心脏搏动与血液循环
第十一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作用
第二节 脂肪体及其排泄作用
第三节 体壁的排泄作用
第四节 围心细胞及其排泄作用
第五节 中肠的排泄作用
第十二章 昆虫的气管系统
节 气管系统的构造
第二节 昆虫的呼吸方式
第三节 气管系统的制
第十三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
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节 交感神经系统
第四节 周缘神经系统
第五节 神经传导机制
第六节 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第十四章 昆虫的生殖系统
节 雌性内生殖器
第二节 雄性内生殖器
第十五章 昆虫的内分泌器官与激素
节 昆虫的内分泌器官
第二节 昆虫的激素
第三节 激素的作用过程
第四节 激素对昆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节
第十六章 昆虫的外分泌腺体和信息素
节 昆虫的外分泌腺体
第二节 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特点
第三篇 昆虫生物学
第十七章 昆虫的生殖方法
节 性别决定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方法
第十八章 昆虫的胚前发育
节 配子的形成
第二节 卵的基本结构和外部形态
第三节 精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第四节 昆虫的授精、受精与产卵
第十九章 昆虫的胚胎发育
节 卵裂的方式
第二节 胚胎发育的过程
第二十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节 胚后发育的过程
第二节 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第三节 昆虫幼虫的类型
第四节 昆虫的蛹类型
第五节 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
第二十一章 昆虫的生活史
节 昆虫的生命周期
第二节 昆虫的生活史
第二十二章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节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第二节 昆虫的食性与觅食行为
第三节 昆虫的趋性
第四节 昆虫的群集与迁移
第五节 昆虫的防御行为
第六节 昆虫的通讯
第七节 昆虫的生殖行为
第八节 昆虫的社会行为
第九节 昆虫的学习与记忆
第四篇 昆虫系统学
第五篇 昆虫生态学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普通昆虫学是研究昆虫的基本特征、特性和基础知识的学科。《普通昆虫学》系统地介绍了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理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系统学和昆虫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融合了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新颖,概念清晰准确,文字流畅简练。书中还附有200余幅精致插图和200多篇重要文献,对于读者阅读理解、拓宽知识面、了解新研究进展都大有裨益。
《普通昆虫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和综合性大学生物科学类相关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0123456789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经典的教科书风格,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内容为王、不玩花架子的实用主义作品。我原本是冲着它“2018新版”这个标签去的,心想至少在分类和一些基础理论上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昆虫图谱加操作手册”的合集,而非深入探讨现代昆虫生态学或分子生物学前沿的著作。比如,对于新兴的抗性管理策略,书中提及的案例和数据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十年,关于生物防治中新型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介绍得也有些蜻蜓点水。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昆虫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在农业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关于昆虫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育种研究中的初步探索,但这些在正文中几乎找不到踪影。它更像是稳扎稳打地巩固了那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昆虫的形态学、分类系统、生活史。对于一个渴望了解“未来农业害虫控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但想要攀登到更现代的科技高峰,我可能还需要寻找其他更具前瞻性的补充材料。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告诉你哪种虫子该用什么农药,但没告诉你下一季该如何调整土壤微生物环境来预防虫害。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相当的“学术严谨”,用词精准到近乎苛刻,这对于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它确保了术语的准确性。但是,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的跨界读者而言,阅读体验就显得有些吃力了。大量的拉丁学名和复杂的形态学描述,像一道道高高的门槛。例如,在描述鞘翅目(Coleoptera)某个科的检索表时,它用了足足半页纸的篇幅来区分前胸背板的细微褶皱和触角的节数变化,如果能配上几张高精度的、有详细标注的结构图示,哪怕是黑白的,效果都会好上百倍。书中插图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且很多地方的插图质量,尤其是那些用来辅助鉴定的昆虫结构图,显得有些模糊和陈旧,这在数码时代来看,确实是一个遗憾。我总感觉这本书更侧重于“认识”昆虫的“是什么”和“怎么分”,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用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它们复杂的生命活动。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草业科学”相关昆虫的内容占比。毕竟,牧草和草坪的虫害管理与农作物有显著的区别,尤其是在植被结构和生态稳定性方面。然而,在专门讨论这方面的章节里,内容深度明显不足,更多的是将农作物害虫的通用防治策略“嫁接”了过来,缺乏对特定草类(如苜蓿、高羊茅等)特有害虫的深入剖析。比如,针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书中着重介绍了土壤熏蒸和内吸性药剂的使用,但对于近年来在国外草坪管理中非常流行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线虫或芽孢杆菌来控制蛴螬和金针虫——提及非常简略,几乎没有给出具体的应用参数和效果评估。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综合性大学生物科”和“草业科学”这两个分支领域的衔接上,处理得有些粗糙,更像是为传统的农学专业量身定做的主体教材,对其他细分专业的覆盖面和深度有待加强。
评分从教材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验指导部分显得有些过时了。它提供的实验项目大多围绕着经典的“解剖观察法”和“毒力测定法”。例如,毒力测定的部分,仍然主要推荐使用传统的室内喂饲法或浸渍法来计算LC50值,这要求实验室具备严格的温湿度控制条件和大量的标准对照虫源,对于资源有限的基层院校来说,实施难度较大。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更贴近现代田间监测和快速诊断的技术,比如利用显微成像技术快速识别早期病虫害的组织损伤,或者介绍一些基于快速现场试剂盒的诊断流程。此外,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虽然保证了学术的完整性,但近五年的文献引用比例偏低,这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给人的感觉稍微“滞后”了一点,少了那种与时俱进的活力。毕竟,昆虫学,尤其是应用昆虫学,是发展极快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排版设计,真的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工具书”气息,而非提升阅读兴趣的“学习伙伴”。纸张偏薄,使得一些大跨页的昆虫彩色照片(如果它们有的话——其实彩色图例非常稀少)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内文的字体间距和行距显得比较拥挤。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眼睛的疲劳度会明显增加。更让我感到不便的是,全书的索引系统不够友好,检索特定害虫的名称或者特定的防治技术时,需要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在目录和页码之间来回跳转。一部优秀的教材,应该在内容严谨之余,也要兼顾读者的使用体验,让知识的获取过程尽可能顺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内容框架,但其外在的呈现方式,无疑是为功能性服务的,牺牲了不少阅读的愉悦感和查找的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