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dy 章 定域化学键2
1.1 共价成键2
1.2 多价态3
1.3 杂化3
1.4 多重键4
1.5 光电子能谱5
1.6 分子的电子结构6
1.7 电负性7
1.8 偶极矩8
1.9 诱导效应和场效应9
1.10 键长10
1.11 键角11
1.12 键能11
参考文献13
第2章 离域化学键16
2.1 离域键17
2.1.1 含离域键化合物的键能和键长17
2.1.2 含有离域键分子的种类18
2.1.3 交叉共轭19
2.1.4 共振规则20
2.1.5 共振效应21
2.1.6 共振的位阻效应和张力影响21
2.1.7 pπ.dπ键:内盐22
2.2 芳香性23
2.2.1 六元环24
2.2.2 五元、七元和八元环25
2.2.3 其它含有芳香六隅体的体系27
2.2.4 交替的和非交替的烃27
2.2.5 电子数不是六的芳香体系28
2.2.6 双电子体系28
2.2.7 四电子体系:反芳香性29
2.2.8 八电子体系30
2.2.9 十电子体系31
2.2.10 超过十个电子的体系:4n+2电子31
2.2.11 超过十个电子的体系:4n电子33
2.2.12 其它芳香化合物35
2.3 超共轭35
2.4 互变异构36
2.4.1 酮.烯醇互变异构36
2.4.2 其它质子迁移互变异构37
2.4.3 原子价互变异构38
参考文献38
第3章 比共价键弱的作用47
3.1 氢键47
3.2 π.π相互作用49
3.3 加合化合物49
3.3.1 电子供体.受体(EDA)复合物50
3.3.2 冠醚复合物和穴状化合物51
3.3.3 包含化合物52
3.3.4 环糊精53
3.3.5 索烃和轮烷54
3.3.6 葫芦[n]脲基陀螺烷55
参考文献55
第4章 立体化学60
4.1 光学活性与手性60
4.1.1 旋光度与测量条件的关系61
4.1.2 什么样的分子具有光学活性?61
4.1.3 手性中心的产生65
4.1.4 Fischer投影式65
4.1.5 构型66
4.2 Cahn.Ingold.Prelog体系66
4.3 测定构型的方法67
4.3.1 光学活性的产生69
4.3.2 含有不止一个手性中心的分子70
4.3.3 不对称合成71
4.3.4 拆分的方法73
4.3.5 光学纯度75
4.4 顺反异构75
4.4.1 由双键引起的顺反异构76
4.4.2 单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77
4.4.3 稠环和桥环系的顺反异构78
4.4.4 外.内异构78
4.4.5 对映异位和非对映异位的原子、基团和面79
4.4.6 立体专一性和立体选择性合成80
4.5 构象分析80
4.5.1 开链体系构象81
4.5.2 六元环构象83
4.5.3 含杂原子的六元环构象85
4.5.4 其它环构象85
4.6 分子力学86
4.7 张力87
4.7.1 小环中的张力87
4.7.2 其它环中的张力89
4.7.3 不饱和环90
4.7.4 无法避免拥挤所导致的张力91
参考文献93
第5章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卡宾和氮烯104
5.1 碳正离子104
5.1.1 命名104
5.1.2 稳定性和结构104
5.1.3 非典型碳正离子107
5.1.4 碳正离子的产生和湮灭107
5.2 碳负离子108
5.2.1 稳定性和结构108
5.2.2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11
5.2.3 碳负离子的产生和湮灭113
5.3 自由基114
5.3.1 稳定性和结构114
5.3.2 自由基的产生和湮灭117
5.3.3 自由基离子118
5.4 卡宾118
5.4.1 稳定性和结构118
5.4.2 卡宾的产生和湮灭119
5.5 氮烯121
参考文献121
第6章 机理及其测定方法130
6.1 机理130
6.1.1 反应机理的类型130
6.1.2 反应类型130
6.1.3 反应的热力学要求131
6.1.4 反应的动力学要求132
6.1.5 关环反应的Baldwin规则133
6.1.6 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134
6.1.7 Hammond假说134
6.1.8 微观可逆性135
6.1.9 Marcus理论135
6.2 确定机理的方法136
6.2.1 产物的鉴定136
6.2.2 确定中间体的存在136
6.2.3 催化的研究137
6.2.4 同位素标记137
6.2.5 立体化学证据137
6.2.6 动力学证据137
6.2.7 同位素效应140
参考文献142
第7章 有机化学中的辐射过程145
7.1 光化学145
7.1.1 激发态和基态145
7.1.2 单线态和三线态:“禁阻”跃迁146
7.1.3 激发类型146
7.1.4 激发态的命名和性质147
7.1.5 光解148
7.1.6 激发态分子的猝灭:物理过程148
7.1.7 激发态分子的猝灭:化学过程150
7.1.8 光化学反应机理的确定152
7.2 声化学152
7.3 微波化学153
参考文献154
第8章 酸和碱158
8.1 Br�insted理论158
8.2 质子转移反应的机理161
8.3 溶剂酸性的测量162
8.4 酸碱催化163
8.5 Lewis酸和碱:软硬酸碱理论164
8.6 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165
8.7 介质对酸碱强度的影响169
参考文献170
第9章 结构和介质对反应性的影响175
9.1 共振效应和场效应175
9.2 位阻效应176
9.3 结构对反应性影响的定量计算177
9.4 介质对反应性和反应速率的影响181
9.4.1 高压181
9.4.2 水溶液及其它非有机溶剂181
9.4.3 离子溶剂182
9.4.4 无溶剂反应182
参考文献182
下篇
1 对不同转化的IUPAC命名法188
2 IUPAC制定的表示机理的符号189
3 有机合成参考条目190
参考文献190
dy 0章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191
10.1 机理191
10.1.1 SN2机理191
10.1.2 SN1机理193
10.1.3 SN1机理中的离子对195
10.1.4 混合SN1和SN2机理196
10.1.5 SET机理197
10.1.6 邻基参与机理198
10.1.7 借助π键和σ键的邻基参与:非经典碳正离子200
10.1.8 SNi机理206
10.1.9 烯丙位碳上的亲核取代:烯丙位重排206
10.1.10 三角形脂肪碳上的亲核取代:四面体机理207
10.1.11 在双键碳上的亲核取代209
10.2 反应性211
10.2.1 底物结构的影响211
10.2.2 亲核试剂的影响215
10.2.3 离去基团的影响217
10.2.4 反应介质的影响220
10.2.5 相转移催化222
10.2.6 影响反应性的外部手段223
10.2.7 两可亲核试剂:区域选择性224
10.2.8 两可底物225
10.3 反应226
10.3.1 氧亲核试剂226
10.3.1.1 OH进攻烷基碳226
10.1 卤代烷的水解226
10.2 偕二卤代物的水解226
10.3 1��1��1.三卤化物的水解226
10.4 无机酸烷基酯的水解227
10.5 重氮酮的水解227
10.6 缩醛、烯醇酯及类似化合物的水解227
10.7 环氧化物的水解229
10.3.1.2 OH进攻酰基碳229
10.8 酰卤的水解229
10.9 酸酐的水解229
10.10 羧酸酯的水解229
10.11 酰胺的水解232
10.3.1.3 OR进攻烷基碳234
10.12 利用卤代烃的烷基化:Williamson反应234
10.13 形成环氧化物(分子内Williamson醚合成)234
10.14 使用无机酯的烷基化反应234
10.15 用重氮化合物烷基化235
10.16 醇的脱水235
10.17 醚交换反应235
10.18 环氧化物的醇解236
10.19 使用氧盐烷基化236
10.20 硅烷的羟基化236
10.3.1.4 OR进攻酰基碳236
10.21 酰卤的醇解236
10.22 酸酐的醇解237
10.23 羧酸的酯化237
10.24 羧酸酯的醇解:酯交换反应238
10.25 酰胺的醇解239
10.3.1.5 OCOR进攻烷基碳239
10.26 羧酸盐的烷基化239
10.27 用酸酐裂解醚240
10.28 用重氮化物烷基化羧酸240
10.3.1.6 OCOR进攻羰基碳240
10.29 用酰卤酰基化羧酸240
10.30 用羧酸酰基化羧酸240
10.3.1.7 其它氧亲核试剂241
10.3 1氧盐的形成241
10.3 2过氧化物和氢过氧化物的制备241
10.3 3无机酯的制备241
10.3 4胺转化成醇242
10.3 5有机无机酸混合酸酐的制备242
10.3 6肟的烷基化242
10.3.2 硫亲核试剂242
10.37 SH进攻烷基碳:硫醇的形成242
10.38 S进攻烷基碳:硫醚的形成242
10.39 SH或SR进攻酰基碳243
10.40 二硫化物的生成243
10.41 Bunte盐的生成244
10.42 亚磺酸盐的烷基化244
10.43 烷基硫氰酸酯的生成244
10.3.3 氮亲核试剂244
10.3.3.1 NH2、NHR或NR2进攻烷基碳244
10.44 胺的烷基化244
10.45 胺的N.芳基化245
10.46 氨基取代羟基的反应245
10.47 转氨基反应246
10.48 转酰胺反应246
10.49 重氮化合物将胺烷基化246
10.50 环氧化物的胺化246
10.51 氧杂环丁烷的胺化247
10.52 吖丙啶的胺化247
10.53 烷烃的胺化247
10.54 异腈的合成247
10.3.3.2 酰基碳被NH2、NHR或NR2进攻247
10.55 酰卤对胺的酰基化247
10.56 酐对胺的酰基化248
10.57 羧酸对胺的酰基化248
10.58 羧酸酯对胺的酰基化249
10.59 用酰胺酰基化胺250
10.60 用其它羧酸衍生物酰基化胺250
10.3.3.3 NHCOR进攻250
10.61 酰胺及酰亚胺的N.烷基化或N.芳基化250
10.62 酰胺和酰亚胺的N.酰基化251
10.3.3.4 其它氮亲核试剂251
10.63 由环氧化物生成吖丙啶251
10.64 硝基化合物的生成251
10.65 叠氮化物的形成252
10.66 异氰酸酯和异硫氰酸酯的形成252
10.67 氧化偶氮化合物的形成252
10.3.4 卤素亲核试剂252
10.3.4.1 进攻烷基碳252
10.68 卤素交换252
10.69 由硫酸酯和磺酸酯生成卤代烷253
10.70 由醇形成卤代烷253
10.71 由醚形成卤代烷254
10.72 环氧化物形成卤代醇254
10.73 碘化锂裂解羧酸酯255
10.74 重氮酮到α.卤代酮的转化255
10.75 胺到卤化物的转化255
10.76 三级胺到氰基胺的转化:vonBraun反应255
10.3.4.2 进攻羰基碳255
10.77 由羧酸形成酰卤255
10.78 由羧酸衍生物生成酰卤255
10.3.5 氢亲核试剂256
10.3.5.1 进攻羰基碳256
10.79 卤代烷的还原256
10.80 甲基磺酸酯及类似化合物的还原257
10.81 醇的氢解257
10.82 酯的氢解(Barton.McCombie反应)258
10.83 腈的氢解258
10.84 氢取代烷氧基258
10.85 环氧化物的还原258
10.86 羧酸酯的还原裂解258
10.87 C—N键的还原259
10.88 脱硫反应259
10.3.5.2 进攻酰基碳260
10.89 酰卤的还原260
10.90 将羧酸、酯和酐还原为醛260
10.91 将酰胺还原为醛260
10.3.6 碳亲核试剂261
10.3.6.1 进攻烷基碳261
10.92 与硅烷偶联261
10.93 卤代烷的偶联:Wurtz反应261
10.94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dy 族(ⅠA)和第2族(ⅡA)有机金属试剂的反应262
10.95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有机铜试剂的反应263
10.96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其它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264
10.97 以卤化物为底物的烯丙基和炔丙基偶联265
10.98 金属有机试剂与硫酸酯、磺酸、亚砜和砜的偶联266
10.99 醇的偶联266
10.100 金属有机试剂与羧酸酯的偶联266
10.101 金属有机试剂与含醚键化合物的偶联267
10.102 金属有机试剂与环氧化物的反应267
10.103 金属有机化合物与吖丙啶的反应268
10.104 有一个活泼H的α.C的烷基化268
10.105 酮、醛、腈和羧酸酯的烷基化270
10.106 羧酸盐的烷基化272
10.107 杂原子α位的烷基化:1��3.二噻烷的烷基化272
10.108 二氢.1 ��3.嗪的烷基化:醛、酮和羧酸的Meyers合成273
10.109 用三烷基硼烷烷基化274
10.110 炔基碳上的烷基化274
10.111 腈的制备275
10.112 卤代烷直接转化为醛酮275
10.113 卤代烷、醇、烷烃转化为羧酸及其衍生物276
10.3.6.2 进攻酰基碳277
10.114 有机金属化合物将酰卤转化为酮277
10.115 有机金属化合物将酸酐、羧酸酯或酰胺转化为酮278
10.116 酰卤的偶联278
10.117 含有活泼氢碳的酰化278
10.118 由羧酸酯酰化羧酸酯:Claisen和Dieckmann缩合279
10.119 羧酸酯酰化酮和腈280
10.120 羧酸盐的酰化280
10.121 酰基氰的制备280
10.122 重氮酮的制备280
10.123 脱羧成酮反应280
10.3.7 对磺酰基硫原子的亲核取代281
10.124 被OH进攻:磺酸衍生物的水解281
10.125 被OR进攻:磺酸酯的形成281
10.126 被氮进攻:磺胺的形成282
10.127 被卤素进攻:磺酰卤的形成282
10.128 被氢进攻:磺酰氯的还原282
10.129 被碳进攻:砜的制备282
参考文献282
dy 1章 芳香亲电取代反应322
11.1 机理322
11.1.1 芳基正离子机理322
11.1.2 SE1机理325
11.2 定位和反应性325
11.2.1 单取代苯环的定位效应和反应性325
11.2.2 邻/对位产物比率326
11.2.3 ipso进攻327
11.2.4 多取代苯环的定位效应327
11.2.5 其它环体系的定位效应328
11.2.6 底物反应性的定量处理329
11.2.7 亲电试剂反应性的定量处理:选择性关系330
11.2.8 离去基团的影响331
11.3 反应332
11.3.1 氢在简单取代反应中作为离去基团332
11.3.1.1 氢作为亲电试剂332
11.1 氢氘交换或氘代332
11.3.1.2 氮亲电试剂332
11.2 硝化或脱氢硝化332
11.3 亚硝基化或脱氢亚硝化333
11.4 重氮盐偶联反应334
11.5 直接引入重氮基334
11.6 胺化或胺化脱氢334
11.3.1.3 硫亲电试剂335
11.7 硫化或脱氢硫化335
11.8 卤磺化或脱氢卤磺化335
11.9 硫化336
11.10 磺酰化336
11.3.1.4 卤素亲电试剂336
11.11 卤化336
……
dy 2章 烷基、烯基和炔基的取代反应(亲电的和金属有机的反应)361
dy 3章 芳香族化合物的取代反应(亲核的反应和金属有机的反应)404
dy 4章 自由基取代426
dy 5章 不饱和碳.碳键的加成反应461
dy 6章 与碳.杂原子多重键的加成562
dy 7章 消去反应620
dy 8章 重排反应656
dy 9章 氧化还原反应717
参考文献747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习曲线相当陡峭,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闲书”。如果你对有机化学只有初步了解,直接上手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作者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官能团反应和基本的化学键理论。然而,正是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内容的高密度和高价值。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构建和修正自己的化学图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负面证据”的探讨,即某些预期反应为什么没有发生,或者为什么会生成次要产物。这种对“失败案例”的剖析,往往比对成功案例的描述更能揭示反应的本质规律,教导我们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如何避开陷阱,这对于实际的实验室工作来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和排版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这种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结构图示的著作,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术语的选用既保持了原著的精确性,又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卡顿感降到了最低。而图示的清晰度更是令人称赞,那些复杂的轨道杂化、反应坐标图,都绘制得干净利落,线条分明,这在理解三维空间效应和能级变化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帮助。可以说,精美的图文配合,让原本就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变得更易于消化和记忆。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出版态度,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份经过反复锤炼的经典之作,而不是匆忙付梓的草稿。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给我的印象是其内容的体系性与逻辑链条的无懈可击。不同于一些教材为了追求新颖性而将内容割裂,本书在编排上遵循了一条清晰的、由浅入深、由经典到现代的脉络。比如,在讨论自由基反应时,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链式反应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的电子转移技术去精细调控自由基的生成和捕获,这种对反应控制思想的培养,远超出了传统教科书的范畴。再者,作者在每章末尾精心设计的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习题,绝非简单的套用公式,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章知识点进行推理和预测,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攻克一个难题,都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成就感,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它培养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化学家的大脑。
评分作为一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化学经典,这本书所蕴含的学术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指南。我发现自己在查阅特定反应的最新进展或回顾经典理论时,总是习惯性地翻开它。它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覆盖的全面性,使得它能够陪伴读者度过从初级到精深的整个学术生涯。无论是在撰写综述、设计新的催化循环,还是在准备高难度考试时,它总能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石。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来自于纸张的重量,更来自于其中承载的深厚化学智慧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阐述复杂反应机理时,那种层层剥茧、深入骨髓的分析方法,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反应和产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电子的流动、过渡态的能量学,以及立体化学控制的微观层面。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一个特定的芳香族取代反应,我反复研读了其中关于亲电试剂生成和中间体稳定性的章节,作者用精妙的图示和严谨的数学描述,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认知框架。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扎实把握,是许多入门或速成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它迫使你不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要彻底探究“所以然”。对于那些希望将有机化学推向一个新高度的研究生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搭建高级知识体系的坚实地基。它对那些边缘和新兴领域的覆盖,也展现了编者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确保读者接触到的都是前沿的化学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