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2册 总价格:98元
9787229121518
9787508653389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重庆之眼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范稳 | 页数: | |
| 定价: | 49 | 出版时间: | 2017-03-01 |
| ISBN号: | 9787229121518 | 印刷时间: | 2017-03-01 |
| 出版社: | 重庆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编辑**:
这是一部向生命致敬、向爱情致敬、向重庆致敬的作品。作品大气磅礴,交叉式结构精雕细琢,既体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表现了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又体现了作者自觉的文体追求,如“旧闻录”的布局,包括很多精彩议论,都恰到好处。通过重庆方言的运用,对于本土文化和地方风情的表现,有探索价值和较为**的表现。
作者简介:
范稳,1962年11月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云南工作,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500余万字。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有作品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等。此为作者继《吾血吾土》之后反映抗战历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曾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十月》创刊35年*影响力作品,《当代》杂志长篇小说年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多项国内重要文学奖。
内容提要:
本书以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为历史背景,展现了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的旷世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通过他们表现了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庆人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本书结合21世纪中国民间方兴未艾的对日战争损害索赔活动,描绘了重庆大轰炸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坚守,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本书还意在通过一群重庆大轰炸中战争受害者的经历,探讨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症结所在,日本政府为什么不反思认罪,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勇气、尊严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等问题。
目录:
一幕 国破山河在
1. 狼烟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 一九三七之夏
4. 玄都观里桃千树
旧闻录(之一)
5. 世界主义者
第二幕 城春草木深
6. 岂曰无衣
7. 与子同仇
8. 前度刘郎今又来
9. 打向老师的耳光
旧闻录(之二)
10. 山城之灯
第三幕 感时花溅泪
11. 陪都孤儿
旧闻录(之三)
12. 空军坟
13. 咫尺天涯
14. 我本将心向明月
15. 落在剧院里的炸弹
第四幕 恨别鸟惊心
16. 黑太阳
旧闻录(之四)
17. 洗罪
18. 私奔
19. 昔日王谢堂前燕
20. 大隧道之殇
21. 相助
22. 摇篮旁边的坚持
23. 守望
第五幕 此情可待成追忆
24. 告知函
旧闻录(之五)
25. “V”
26. 组织
27. 背叛
28. 不死的证言
29. 一直在你身边
后记 致敬重庆
精 彩 页:
一幕 国破山河在
1. 狼烟
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而人一旦失去了天空,比脚踩不到坚实的大地还要慌乱。古人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浩渺宇宙之间,人何其卑微,人生又何其短暂。“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因此,人不能不敬畏天。加之,在邓子儒人生中的某一段时期,他对那些能驾机上天的人心存芥蒂。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
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虽然已经打了快两年了,但重庆还是大后方,人们该过的日子照样要过,该做生意的也照样做。罗经理这次来将授权邓氏家族作为裕隆纱厂在西南棉纱销售的总代理,同时还计划和邓家在重庆新开一家纱厂。邓子儒的父亲邓玄远说,和裕隆一合股,我们就是西南地区棉纱业绝对的龙头老大了。
眼下,邓子儒正引颈向东边的天空张望,他的身后站着两个襄理和几个小老幺。父亲邓玄远作为重庆码头上“义”字辈“天门堂”的头排袍哥大爷1正在家里摆流水席,接待前来贺喜的重庆本地甚至远到成都各方码头上的袍哥大爷和英雄好汉。这几天,邓家大院所在的二府衙一带的街巷、茶馆里,随处可见那些享誉江湖的袍哥大爷们。他们大多有隔山打人、坐转乾坤的本事,或乘轿,或迈着器宇轩昂的八字方步,身后跟着二爷、三爷及一溜小老幺。他们见面互行“拐子礼”,在茶馆里摆“茶碗阵”,报上各自码头的山名、堂名、香水名以及字辈排序,拱手互称英雄,喝茶指点江山,俨然一场江湖群英会。邓家大院今天更是办起了堂会,既接待各路英雄好汉,也为明天邓家大少爷的大婚预热气氛。一个京戏班子和一个川戏班子轮流献演,还请了“琼楼”舞厅的舞女来助兴,给宾客带来夏威夷风情的西洋舞蹈。本来邓玄远坚决反对地说,政府正在提倡新生活运动,反对奢靡。前个月重庆的面粉大王王老板在陕西街“留春楼”办生日宴,招摇铺张了点,就被路人扔了石头,警察不管,报纸上还说风凉话,丢脸丢惨啰。我们请了那么多江湖上的大爷们,已经够招摇的了。但邓子儒说,人家罗经理是大上海来的,“百乐门”里都兴这个的,我们得让客人高兴吧?让码头上的兄弟伙扎在门外,看哪个龟儿子的还敢来臊皮。抗战爆发前邓子儒去过上海,知道一些大上海的洋派。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 开本: | 4 |
| 作者: | (美)张纯如|译者:谭春霞//焦国林 | 页数: | |
| 定价: | 49 | 出版时间: | 2015-08-01 |
| ISBN号: | 9787508653389 | 印刷时间: | 2015-08-01 |
| 出版社: | 中信 | 版次: | 2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2 |
目录: Ⅺ 中文版序
ⅩⅦ 序言
ⅩⅪ 前言
**部分
**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第三章 南京沦陷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南京安全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第七章 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第八章 审判日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结语
尾声
致谢
参考女献
......
精 彩 页: 通往南京之路
要理解日军的所作所为,必须首先弄清楚一系列
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为什么日
本士兵的行为竟然**脱离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为
什么日本军官允许甚至鼓励这种失控行为的发生?日
本政府是怎样参与其中的?日本政府对于从本国渠道
获得的报告,以及来自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外籍人士的
消息,究竟有什么反应?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
先从相关的日本历史谈起。
20世纪日本人的民族特质是由一种业已存在千年
的社会制度锻造出来的,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等级的
确立和维持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千百年来,日本
列岛上强大的封建诸侯雇用私人军队,彼此征战不息
;到了中世纪,这些军队逐渐演变为日本社会独特的
武士阶层,他们的行为规范被称为武士道(即“武士
的行为规范”)。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
无上的荣誉。
当然,这种荣誉规范*非日本文化**。古罗马
诗人贺拉斯*先指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对其统治者
应尽的义务是:为国捐躯,无上光荣。但是,日本的
武士哲学*进一步,对军事义务的界定远远超过了正
当和适宜的程度。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极为严苛,其
*显著的特征是道义上的强制性,即如果没能光荣完
成军事任务,就要自杀谢罪:通常情况下武士要在多
个证人面前实施高度程式化而又**痛苦的剖腹仪式
,大无畏地自杀身亡。
到了12世纪,在征战中获胜的家族(因此也是*
有权势的家族)首领成为幕府将军,他雇用武士向天
照女神的直系后裔(广受尊崇的天皇)提供军事保护
,作为交换,武士阶层获得了整个统治阶级的神圣认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只有少数人遵循的武士行
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中,成为所有年轻男子尊
崇的行为典范。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削弱武士道的精神力量,这种
精神在18世纪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现代战争实践中趋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
队执行自杀式攻击任务,受过正规训练的日军飞行员
驾驶飞机直接撞向美国战舰,日本青年这种誓死效忠
天皇、随时准备献身的行为给西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
印象。而且并非只有少数精英团体拥有这种宁死不降
的信念,人们惊讶地发现,盟军投降与战死的比例是
1∶3,而日军的这一比例则是1∶120。
另一种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来自于它的孤
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也包括它自身的选择。15
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统治下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以免受外国影响。这一政策的本意是保护日
本免受外部侵扰,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日本社会与
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隔*,新技术无从传入
,进而威胁了**安全。在长达250年的时间里,日
本的军事技术一直停留在弓箭、刀剑和火*的水平。
到了19世纪,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日本的控制,作茧自
缚的日本再也难于自保,陷入了**不安与仇外的*
望。1852年,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对日本
拒*开放通商口岸的做法极为不满,加上他以“白人
责任论”(当时将欧洲扩张主义合理化的一种观点)
的心态看待其他社会,于是决定派海军准将马修·佩
里前往日本,以终结其孤立状态。佩里仔细研究日本
历史之后,决定以大规模展示美国武力的方式震慑日
本,逼其就范。1853年7月,佩里派遣一支冒着滚滚
黑烟的小型舰队开进东京湾——让日本人**次见识
了蒸汽动力。在六七十位手持刀*、面目凶悍的侍卫
簇拥下,佩里昂首阔步前往幕府将军的驻地,要求会
见日本的*高官员。
说佩里的到访使日本人目瞪口呆实在太过轻描淡
写了。关于此事,历史学家塞缪尔·莫里森这样写道
:“这件事对日本人来说,就如同宇航员宣布形状怪
异的外太空飞行器正在飞向地球一样。”3惊慌失措
的德川贵族阶级匆忙藏好细软,召开会议,准备应战
。但*终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军事技术
优势,接受美国代表团的要求。***造访,佩里
不仅迫使德川幕府与美国签订各种条约,而且为英国
、俄国、法国和德国等**打开了与日本通商的大门
。
此次蒙羞在日本这个傲慢的民族心中留下了强烈
的怨恨。日本当权精英中,有人私下主张应该立即向
西方列强宣战;其他人则主张谨慎行事,认为战争只
会削弱日本而非敌国。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敦促领导阶
层安抚入侵者,师夷长技,徐图复仇大计:
在机械制造方面,我们还无法与外国人抗衡,因
此我们应该与外国保持交流,并学习他们的军事训练
方法与战术,等我们(日本)各藩属国团结如一时,
就可以走出去,将外国的土地分封给战功卓著的将士
;这样,士兵们将争先恐后地表现其勇猛果敢,那时
我们再宣战也为时不晚。
尽管这一观点并未公开流行,却颇有预见性。因
为它不仅预示了日本将要奉行的战略,还描述了日本
人长期以来认为生命属于**而非个人的理念。
面对西方入侵,德川幕府没有明确的行动方案,
于是决定观望等待——这一决定实际上宣告了其统治
的终结。幕府将军安抚外敌的政策与其忠诚支持者的
要求相距甚远,招致许多人的唾弃;鹰派反对者也对
其大加批判,认为幕府将军对入侵的谨慎回应无异于
向外国蛮夷卑躬屈膝。由于确信幕府已经失去统治资
格,反叛各藩结成倒幕联盟,推翻了幕府统治,还大
政于天皇。
1868年,倒幕联盟以天皇的名义获得胜利,并开
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旨在将日本从战乱频仍的
封建割据**转变为强大的现代**。他们将崇拜太
阳的神道教尊崇为国教,将天皇视为**的象征,扫
除地方割据势力,进而统一日本列岛。新的帝国政府
决心*终战胜西方,因而将武士道精神作为全体公民
的道德准则。来自国外的威胁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列岛
的精神净化,这一时代后来被称为“明治维新”。此
时日本全国上下回响着各种民族主义的口号:“天皇
万岁!驱除蛮夷!富国强兵!”
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在科学、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迅
速步入现代社会。政府选派***的学生到西方**
的大学学习科学技术,政府还控制本国工业,创设兵
工厂,建立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军队,取代地方割
据的封建军队。日本还仔细研究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国
防战略,其中*推崇德国的军事制度。但是,日本留
学生带回的关于西方技术和国防战略的知识击碎了日
本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军事优越感,使它陷入深切的
不安,对将来向西方宣战时必胜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到19世纪末,日本已准备好大展拳脚,在其亚洲邻邦
身上测试自己的新力量。1876年,明治政府派遣一支
由两艘*艇和三艘运输舰组成的海军舰队前往朝鲜,
强迫朝鲜政府签订通商条约——此举不禁使人想起当
年佩里强迫日本开埠通商的情景。
随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与中国发生了冲突。
1885年签订的条约虽然确立朝鲜为中国和日本的共同
保护国,但10年不到,当中国试图平定一次由日本***民族主义者支持的朝鲜叛乱时,中日两国爆发了大
规模冲突。1894年9月,双方宣战后仅仅6周,日本不
仅占领了平壤,而且在海战中使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
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支付2亿两白银作为战
争赔款,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并
增开4个通商口岸。这次战争后来被称为“**次中
日战争”。
若不是后来西方列强的干预,日本原本会取得全
盘胜利。战后日本获得的*大战利品——辽东半岛,
由于俄国、法国和德国的干涉,*后被迫归还给中国
。这进一步表明遥远的欧洲列强具有迫使日本就范的
实力,但这只会激励日本痛下决心,努力在军事上***西方宿敌。到1904年,日本的军队规模增加了1倍
,并在军备制造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种努力发展军事力量的战略很快得到了回报。
日本扬言不仅能在战争中打败中国,而且能打败俄国
。(P3-7) 内容提要: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乔治·桑塔
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
,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
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遇难人
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
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
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进行了大量采访,并**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脱离了人类基
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
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
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
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
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
了日本军队残暴、灭*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
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
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
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帮助和
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
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之作。
......
作者简介:
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作为美国**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l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结婚,并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大量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自杀。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重庆之眼:南京大屠杀档案》 套装精选,深刻揭示历史真相,铭记悲痛,警示未来 这是一套由两本力作组成的珍贵套装,它们以最真实、最震撼的笔触,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段令人发指的罪行——南京大屠杀——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历史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仅是两本书籍的简单叠加,更是两扇打开历史深层空间的窗口,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尘埃,直面那段被刻意遗忘,却不容忽视的惨痛记忆。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段被遮蔽的血泪史诗 这本书,顾名思义,深入剖析了这场发生在1937年至1938年间,发生在古都南京的灭绝人性的屠杀。它并非简单罗列冰冷的数字和史实,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情怀,试图还原那些被残暴淹没的个体生命,那些被血腥掩盖的个体遭遇。 作者们历经艰辛,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包括幸存者的口述证词、侵华日军士兵的日记、战后审判的卷宗、以及当年在南京进行人道救援的外国友人的记录。这些原始资料如同撒落在历史废墟中的碎片,被本书精心打磨,重新拼凑成一幅完整而血腥的历史画卷。 书中,我们不仅仅看到数字的跳跃,更能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本书会揭示日军侵华的动机、南京战役的经过,以及屠杀背后的军事和政治逻辑。它会让我们理解,这场悲剧并非偶然,而是帝国扩张野心与战争机器失控的必然产物。 然而,本书最动人心魄的部分,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作者们不辞辛劳,走访调查,寻访当年幸存者,让他们尘封的记忆重见天日。那些曾经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妇女、儿童、老人,他们的恐惧、痛苦、绝望,以及少数人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的顽强求生意志,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你将听到她们在逃亡中的哭喊,在藏匿处的惊栗,在遭受侮辱时的无助。你也将看到,在人类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是如何微弱地闪烁,又如何被残酷地熄灭。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为何这场震惊世界的暴行,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方,被刻意淡化、歪曲甚至否认。它会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历史叙事的操弄,以及社会记忆的脆弱性。通过揭示“被遗忘”的机制,本书也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警惕,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以及对正义力量的坚持。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饱含深情的叙事,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深刻反思,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沉重而必要的历史洗礼。它让我们明白,历史的教训,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忆,更是关于未来的警示。 《重庆之眼:南京大屠杀档案》:历史深处的锐利观察 这本《重庆之眼:南京大屠杀档案》,虽然名字中含有“重庆”,但其核心内容与南京大屠杀紧密相连,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精细的挖掘。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档案”二字上,它更侧重于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解读,旨在通过无可辩驳的证据,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真相堡垒。 本书的“重庆之眼”,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视角,它可能代表着战争时期,在后方坚守,却依然关注着前线苦难的“旁观者”或“记录者”的目光。这种目光,穿透了战火的迷雾,捕捉到了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以及被有意掩盖的真相。它可能包含了对幸存者更系统性的口述记录整理,对当年幸存下来的照片、信件、日记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国际社会当时反应的详细梳理。 更重要的是,本书的“档案”属性,预示着它可能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甚至是首次披露的原始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是战时审判的庭审记录,可能是国际社会当时就南京惨案进行的调查报告,也可能是战后对战犯进行追责的法律文献。通过对这些“硬核”证据的呈现,本书致力于从法律、道德和历史的层面,彻底击碎任何对南京大屠杀的质疑和否认。 书中可能包含对案件细节的深度还原,比如对特定地点、特定事件的追溯,对施暴者的身份考证,以及对受害者的个体生命轨迹的描绘。它可能还会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战争罪行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重庆之眼:南京大屠杀档案》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补充和完善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它可能填补了某些历史叙述中的空白,澄清了某些模糊的细节,也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更可靠、更详尽的研究基础。它是一份冷静的、客观的、却又充满力量的证词,它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说话。 套装的意义:双重历史回响,不容遗忘的警钟 将这两本书籍集结成套装,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感性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现场,感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苦,激发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它让我们“知道”了这场悲剧。 而《重庆之眼:南京大屠杀档案》,则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档案”的力量,让我们“相信”了这场悲剧。它用确凿的证据,对抗遗忘和歪曲,为历史真相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让我们“理解”了这场悲剧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 这套套装,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记忆的唤醒,一次关于良知的审视,一次关于未来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在歌舞升平的时代,不应忘记曾经的血与泪;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更应保持对真相的敏感和对历史的敬畏。 购买这套“南京大屠杀+重庆之眼”的书籍,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遇难者的纪念,也是对我们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的责任担当。它将成为您书架上的一份珍贵藏品,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铭记,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让和平之光永远照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