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的第二次长征)(精) | 开本: | 4 |
| 作者: | 刘俏 | 页数: | |
| 定价: | 58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 ISBN号: | 9787111458128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精 彩 页: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员柳传志和他所 在的计算所的10位同事联合投资了20万元成立 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致力于开发可 以在计算机上输入中文的“汉卡”。柳传志当时可能 没有想到这样一家小企业会在二十多年后跻身世界大 企业的行列,在《财富》**500强的排行榜上高居 第370位(2012年),并***终在28年后(2012年)成为 **按市场份额排名高居***的个电脑制造商。尤 其值得强调的是联想在兼并IBM个电脑业务之前是 一个**的本土企业,但在兼并之后,无论是市场占 有率、生产布局、管理层和董事会构成,还是整个企 业文化或员工构成,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化程度。......
作者简介: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MBA嘉茂荣聘教授,兼任中国证监会、深交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生银行博士后站导师和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访问教授。刘俏教授是中国年轻一代******的金融学研究者之一,2013年荣获***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 刘俏教授拥有中国大学的经济应用数学学士、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五道口)**金融硕士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12月至2003年7月间,曾任职于麦肯锡公司,负责麦肯锡亚洲企业金融和战略咨询方面的研究,并为大型亚洲公司和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2010年年底加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曾多次获港大***教学奖,并获港大终身教职。 刘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和中国经济等方面***述颇丰,其中很多经典之作在*****学术期刊发表。刘俏教授与他合作编撰的关于亚洲债券市场的《Asia’s Debt Markets:Prospects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一书 于2006年由*****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公司出版。他***近的英文***作《Finance in Asia:Institution, Regulation,and Policy》全面梳理**经济转型和后危机时代亚洲金融中介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革,于2013年4月由*****名出版集团泰勒弗朗西斯旗下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将微观的企业行为与宏观的经济周期、国家战略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网络。我发现作者在处理跨国比较时非常谨慎,他避免了简单的“西方模式优于东方模式”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使得管理逻辑必须做出哪些根本性的调整。比如,在谈到人才战略时,书中就指出,过去那种依赖“集体主义奉献”来驱动增长的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强调个体价值和契约精神的混合体,而这种转变在体制内往往阻力重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己公司当前的激励机制和组织架构进行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在谈论“企业”,它实际上是在探讨“组织如何进化”这一永恒的命题,只是它将这个命题放在了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试验场中进行考察。它的洞察力,在于能穿透表面的繁荣,直抵企业肌体的内部结构性问题。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它成功地将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孤立的商业现象,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课题。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洞察力,他不仅仅在关注“做了什么”,更在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以及这种做法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会产生何种“回响”。特别是书中对比分析了不同代际的企业领导者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思维模式差异。老一辈企业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生存”和“占领市场”,而新一代则必须在“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张力本身就构成了第二次长征的内在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批判,它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基于对商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不成熟”的商业行为进行精准定位。这种分析的深度,远超市面上一般的商业案例解读,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商业文明如何自我校正的编年史。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去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行业地位,并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对宏大叙事或空洞口号的盲目赞美中,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中国企业在迈向“伟大”征程中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和内在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新定义。他不再将企业家仅仅视为决策者或创新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去考察——这个系统包括了政策的变动、市场预期的波动,乃至文化基因的深层影响。书中对于一些早期“野蛮生长”阶段的模式如何成为未来制约因素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比如,过度依赖资源倾斜或速度优势建立起来的壁垒,在市场成熟后如何迅速瓦解,并且转化为组织惰性的来源。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过去所推崇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坐标下,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充满了对细节的捕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企业高层会议室,亲历那些艰难的战略取舍。尤其是在谈及企业文化转型时,那种从表层制度到深层价值观的蜕变过程,描述得极为细腻,完全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空洞论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句话都似乎承载了大量的思考信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未将CSR(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公关手段或合规成本,而是将其视为企业在“国家队”角色转换过程中,必须承担的系统性责任。他清晰地勾勒出,随着企业规模的膨胀,其行为的外部性影响会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对“伟大的企业”的要求,必然超越单纯的盈利能力。这种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平衡”的范式转移,是实现长期“伟大”的关键前提。书中列举了一些案例,说明那些在社会责任方面犹豫不决或采取敷衍态度的企业,是如何在关键时刻遭遇公众信任危机,并最终反噬其商业价值的。这为我们理解新时代的商业伦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和深刻的视角,远比那些倡导“友善商业”的口号来得更有力量和实际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硬朗、直接,没有多余的抒情或修饰,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之上,读起来酣畅淋漓。它仿佛是一部面向未来决策者的“警告书”,尽管语气克制,但其中蕴含的紧迫感却难以忽视。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创新”的讨论,他没有把创新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成本、高失败率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底层土壤的双重配合。书中详细剖析了一些曾经的行业巨头,是如何因为错过了关键的技术迭代周期或组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而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这种对“衰落”的深刻剖析,远比对“成功”的描摹更具警示价值。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变化环境中的从业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检验自身战略是否“健壮”的工具箱。它逼迫你去审视,在你的组织内部,是否存在着阻碍从“优秀”滑向“平庸”的隐形障碍,并且这些障碍往往是历史遗留的、难以撼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