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乐对外丝绸贸易研究 刘永连 9787101049138

近代广乐对外丝绸贸易研究 刘永连 97871010491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永连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贸易
  • 近代广乐
  • 对外贸易
  • 中国近代史
  • 经济史
  • 地方史
  • 刘永连
  • 历史学
  • 广乐地区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华书刊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9138
商品编码:273569538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近代广乐对外丝绸贸易研究 作者 刘永连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49138 出版日期 2006-01-01
字数 250000 页码 45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史述部分,笔者将近代广东对丝绸贸易分成5个阶段:(1)从战争到继昌隆创办前夕,经历了一次严重挫折和萧条。(2)从继昌隆创办到清朝灭亡,开始有所恢复和发展。(3)民国初期几年内,明显加快了发展步伐。(4)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状态。(5)30、40年代,逐步衰落下去。下篇为史论部分,针对重点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一、分析广东丝绸出口的贸易渠道、重要环节、贸易组织及其特点和影响;二、研究其出口方式、结账手续、结算单位等贸易习惯和海关、等管理模式;三、总结其市场变化与规律;四、探讨金融因素对粤丝出口的支配性作用;后评价广东对外丝绸贸易,肯定其成就和地位,也指出其问题和局限。

   作者简介
刘永连,1968年11月生,山东梁山人。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外关系史和隋唐史研究。近几年来,参加或主持各级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撰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工作述要
第二节 近代广东发展对外丝绸贸易的前提条件
上篇 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述
章 战争后的挫折和萧条
节 从1842到1853年间的跌落
第二节 19世纪50、60年代的萧条及复苏迹象
第三节 运销路线、产品种类及其国际市场的变化
第二章 清末40年的恢复和发展
节 缫丝生产的改革和进步
第二节 恢复和发展中的广东对外丝绸贸易
第三节 粤丝出口的重大变化
第三章 民国初期的进一步振兴
节 民国初期的外形势
第二节 崛起中的粤丝对外贸易
第三节 关于丝强品出口情况的分析
第四章 20世纪20年代的鼎盛局面
节 坚实基础——内地贸易的充分发展
第二节 鼎盛气象——近代前所末有的出口量值和贸蝗地位
第三节 出口各关和市场的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的衰落和崩溃
节 重重社会因素的破坏和冲击
第二节 一衰再衰的广东对外丝绸贸易
第三节 近代广东野蚕丝和丝绣出口贸易概况
下篇 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论
第六章 贸易渠道和贸易组织
节 一般贸易渠道
第二节 贸易渠道的重大变化
第三节 重要的贸易环节和贸易组织
第四节 渠道、组织对贸易的影响
第七章 贸易制度及其管理
节 从出口方式到货款结算——几项重要的贸易制度
第二节 从官方制度到民间习惯——贸易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走向近代化——贸易制度的嬗变
第八章 丝绸市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第九章 丝绸市场背后的支配性因素
第十章 兴衰反思和历史评价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插表、插图目录
附录三 丝绸出口主要量值单位换算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变迁史:从传统海贸到全球化前夜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相关作者名] ISBN:[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相关ISBN]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晚清开埠通商至民国初建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贸易伙伴、商品流向以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的深刻演变。它并非简单罗列进出口数据,而是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生态系统图景,揭示在西方工业革命浪潮和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如何被动地卷入全球市场,以及这一过程如何重塑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地理和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开埠与冲击:条约体系下的贸易重塑(约1840s - 1870s) 本部分着重考察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何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和以广州为核心的封闭性海关管理模式。 一、协定关税的枷锁与通商口岸的崛起: 重点分析协定关税制度的建立,如何剥夺了中国对自身进出口商品的自主定价权,使其被迫以极低价格向世界倾销初级产品并输入制成品。详细考察了上海、天津、汉口等新兴通商口岸的地理区位选择逻辑,以及它们如何迅速取代传统商业中心,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门户”。书中会引用大量海关报告数据,对比分析开埠前后,不同口岸在吨位吞吐量、白银流入流出方面的剧变。 二、白银外流与“剪刀差”的形成: 深入探讨鸦片贸易在早期对中国经济的毁灭性影响,并分析随后的合法贸易如何延续了白银外流的趋势。通过引入经济学模型,阐释了西方工业品(如棉纺织品)与中国农副产品(如茶叶、生丝)之间的“剪刀差”现象,揭示这种贸易结构如何系统性地吸取了中国社会的财富,并阻碍了本土工业化的萌芽。 三、传统商业集团的沉浮: 考察在新的贸易规则下,以“十三行”为代表的传统行商集团的衰落过程,以及新的买办阶层和华洋杂处的中间人网络的兴起。分析了民族资本家在早期对外贸易中受到的多重限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模仿和依附西方模式,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与贸易自主的初步尝试(约1870s - 1890s) 本部分聚焦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指导下,清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在对外贸易领域进行的自救与探索。 一、洋务企业的贸易功能转型: 详细研究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大型洋务企业,如何不仅仅是军事或生产单位,更是承担了打破西方垄断、自主运营远洋航运和部分国际贸易的先锋。重点分析招商局在与怡和、太古等洋行竞争航运市场中的策略与困境,以及其在推动中国商品直接运往海外方面的努力。 二、中国海关的本土化与专业化: 深入探讨赫德领导下的中国海关体系的建立。尽管该体系在客观上服务于列强的利益,但本书强调其在管理现代化、数据统计规范化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产生的双重影响。分析中国海关官员(如施肇基、唐绍仪等)如何利用海关系统,为民族资本争取有限的贸易空间。 三、农产品出口的地域专业化: 分析在铁路和近代港口建设的拉动下,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开始向特定区域集中。例如,长江中下游的生丝专业化产区、山东茶叶的区域调整等。考察这种专业化如何使中国更深地依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但也间接促进了特定区域的商品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甲午战后与民族资本的奋起(约1895s - 1911) 本部分聚焦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如何加速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深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工商业者如何借由“实业救国”的浪潮,寻求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进口替代与民族工业的勃兴: 重点考察棉纺织、面粉、火柴等轻工业企业,在面对西方低价倾销时的反应与抵抗。分析这些企业如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如利用新式商会和留学生群体),尝试取代部分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书中将对比分析民族企业与外商企业在信贷获取、原料采购、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巨大不对等。 二、商埠地带的经济辐射与内部市场整合: 研究通商口岸不仅仅是面向海外的“窗口”,更是中国南北方商品集散和现代商业理念扩散的中心。考察现代银行、保险、期货交易等金融工具如何首先在这些口岸兴起,并逐渐向内地腹地渗透,重塑了中国内部的贸易流向和商业网络。 三、贸易政策的微弱调整与外交努力: 探讨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如要求重新谈判关税)来争取贸易自主权的尝试,尽管收效甚微,但反映了精英阶层对经济主权的认知提升。分析部分出口商品(如土产杂货)的质量标准管理尝试。 第四部分:民初的过渡与全球格局的再定位(约1912 - 1920s) 本部分关注辛亥革命后,中国对外贸易在政治动荡与世界大战背景下的特殊状态。 一、一战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意外机遇”: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对华贸易的暂时收缩,为中国民族资本提供了宝贵的“黄金十年”的喘息空间。重点分析中国自主的进出口贸易额在这一时期的相对增长,以及部分商品(如丝绸、猪鬃)对协约国军需物资供应的重要性。 二、国内市场分割与贸易壁垒的挑战: 考察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对国内贸易路线和税收体系的破坏。分析这种分裂状态如何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地方性的对外贸易活动(如边境贸易、特定口岸的贸易)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三、丝绸与茶叶的全球价值链重构: 本书将特别关注中国两大传统出口支柱——丝绸和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来自印度、越南等地的激烈竞争。通过对比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和品牌建设,分析中国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如何从主导地位滑落至被动跟随的地位。 结语: 全书旨在论证,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一部在外部强力塑造和内部自主求索之间不断拉锯的历史。它不仅是财富的流入流出记录,更是国家主权丧失、现代化路径选择、以及社会阶层剧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书为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的区域性贸易中心,转变为现代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提供了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近代广乐对外丝绸贸易研究》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虽然我并不是丝绸贸易领域的专家,但“近代”、“广乐”和“丝绸贸易”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非常生动且引人遐想的画面。近代,意味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广乐,则指向了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丝绸贸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疑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广府和乐安地区的丝绸贸易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使命?书中所描绘的贸易路线是怎样的?参与其中的商人又是怎样的群像?他们的商业策略、经营模式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我尤其好奇,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丝绸贸易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广乐地区的丝绸产业又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贸易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交流,甚至是政治影响?它是否能为我们揭示一个不同于宏大叙事的、更具地方色彩和微观视角的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图景?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解答我这些疑惑,让我能够透过丝绸这条古老的贸易之路,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脉络,并从中汲取关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研究的深刻洞见。

评分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刘永连先生的研究,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近代广乐地区丝绸贸易的方方面面,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令人叹服。从宏观的历史背景铺陈,到微观的贸易细节展现,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贸易网络的构建分析,作者不仅仅罗列了贸易的商品和路线,更是深入挖掘了其中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商业组织形式以及地方势力在其中的作用。这种“细节决定成败”的研究方法,让我对近代丝绸贸易的运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同时,作者对贸易商品本身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经济的流通,更承载了文化、审美的价值,是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载体。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商贾们如何在这个古老又新兴的行业中搏击风浪,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对“广乐”这个概念并不十分熟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惊觉,原来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上,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丝绸贸易,竟然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刘永连先生的研究,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视角的窗户。他不仅仅关注了我们熟知的上海、广州等沿海大港,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腹地,揭示了丝绸贸易如何通过内地复杂的交通网络,与沿海地区紧密相连,并最终走向世界。这种“点、线、面”结合的研究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丝绸生产的技艺传承、质量控制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论述所吸引。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在近代转型时期的韧性与创新,也反思了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地域风情和人文关怀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丝绸贸易本身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刘永连先生在史料的搜集和运用上,可谓煞费苦心。他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官方文献和商业档案,更深入挖掘了地方志、家族谱牒、私人信件等一手资料,将原本零散、隐晦的历史碎片,巧妙地拼接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图景。这种“爬梳剔抉、去伪存真”的研究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血肉与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史料真伪的辨析和多角度的解读,这体现了学者应有的审慎和独立思考精神。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历史实验室,跟随作者一起,用严谨的逻辑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索近代广乐丝绸贸易背后隐藏的种种奥秘。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历史研究,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是对人类活动的多维度审视。

评分

在阅读《近代广乐对外丝绸贸易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对于“广乐”这个地域概念在近代对外贸易中的独特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刘永连先生的研究,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贸易现象,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地域的经济脉络,乃至一群鲜活人物的命运沉浮。书中对丝绸贸易中涉及到的金融、运输、劳工等各个环节的细致描摹,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包含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与合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贸易从业者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和商业伦理的探讨,这使得丝绸贸易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人情化。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我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