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 | |
△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清晰表达日",其中包括贝塔斯曼(Bertelsmann)、沃达丰(Vodafone & Co.英国移动通讯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 欧洲管理学院(EMS)、科隆商学院等欧洲知名尚院校纷纷将本书列为必读书目。 △ 清晰明确地表达是一门艺术,它意味着跨过他人的限度,却又不伤害他人。真正的清晰表达是有足够同理心的,对于每个人所面对的极限都要有足够的了解。 △ 清晰表达不仅是一种个人才能,它还与生产力有关。在职场中,不乏直言不讳的人,也许他们不讨人喜欢,但正是他们推动了企业的进步。 |
内容简介 | |
很多人都认可直截了当的态度,但只有少数人会这么做,为什么?这是因为直截了当让人不舒服,有话直说会威胁到眼下的安乐窝。 《清晰表达的艺术》一书指出了职场沟通中常见的弊病--用词含糊、避重就轻、见风使舵、无限拖延,趋炎附势等,并列举大量的实例,说明这些弊病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本书将指导我们如何走出沟通的舒适区域,如何将清晰表达变成一种日常行为,如何通过明确度来减少多余的沟通,如何打造高效的企业文化。 本书提醒我们,直言不讳不等于口无遮拦,清晰明确地表达是一门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开口之前一定要自我检查一下,是否符合清晰表达的五项原则—— (1)明确:明确来自深思熟虑的观点,只有经过事先思考的人才能做到有话直说。 (2)诚实:没有诚实就没有清晰表达,因为诚实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3)勇气:只有克服了内心恐惧和不确定性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4)责任:清晰表达以责任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持无所谓的态度,他就做不到有话直说。 (5)同理心:清晰明确的核心本质是同理心,对于每个人所面对的心理极限都要有足够的了解。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内向的人也可以?是的,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更善于从对方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 |
作者简介 | |
多米尼克·穆特勒(Dominic Multerer)营销官、演说家、作家。 他16岁时就被德国商报(Handels-blatt)评为"青年营销官",先后为贝塔斯曼(Bertelsmann)、沃达丰(Vodafone & Co.:英国移动通讯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服务过。后来他又在科隆商学院和欧洲管理学院(EMS)任职,成为德国优秀青年高校教师。 2005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品牌战略方面的咨询服务,他的营销理论鼓舞了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 2012年,由于他在讲座、演说上的杰出表现,全球影响力前五的评选网址--五星演说家(5 Sterne Redner)授予他优秀新人奖。 |
精彩文摘 | |
对于我来讲,清晰明确就是简单的有一说一。当我形成一个观点并拥有自己的立场时,通过话语的方式来得到他人赞同。更准确地说,是使我的想法被他人所理解。 如果不这样,开口说话就没有了意义。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好的,问题出现了——我再重新开始思考。在我的和相反的观点中进行判断,要么保留想法,要么改变想法。这有什么特别的吗?对我来说从来没有。 21岁的时候我出版了自己的一本书《如何清晰明确地写作》。是的,仍旧是这个话题。我花了很多时间去仔细地研究探听、分析状况,想得出结论:为什么有话直说不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明白了:在很多企业中,人们刻意模糊自己的立场,甚至将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他们喜欢通过各种办法探听别人说了什么,然后再见风使舵。想在这种企业中听到清晰明确的意见,比登天还难。 清晰明确的沟通,对企业日常业务的作用显而易见。举个例子,某位在德甲联赛球队工作的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两年前还在其他公司任职的时候听过一次我的演讲,现在很想邀请我再做一次。我说明了什么时间可以以及费用是多少。他说,好的,尽管酬金数目并不容易搞定,但他会尽可能给赞助商解释,并且三个星期内给我答复。这就是清晰明确,我一开始就表明了态度,这位先生也不必在接下来的事情上绕圈子。 挺棒吧,如果事情都可以这样的话。不过很遗憾,这是非典型性的。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就如同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家IT公司的负责人给我打来电话,说想要重新调整其品牌形象并需要意见,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没有具体的框架。没关系,我开车过去找他,坐下来讨论一切事宜,也包括期限问题。之后我将一份最初的概念草图及说明通过电子邮件发了过去。接下来却是如深夜般的沉寂。一次跟进是14天后:“有什么问题么?”“不,一切都很好。您会收到我们的答复。”第二次跟进是六周以后:“好的,您的电话我们已经收到了,下周回复您。”“啊哈,我们还需要时间。”“是这样的,负责人病了。”“嗯,我明白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跟进,每次之间总保持着四到六周的间隔。每次都没有明确的同意或反对。你猜半年以后我听到了什么消息?“那个,其实吧,我们现阶段对这个项目还没有预算。但我们确实有非常大的兴趣在将来与您合作。我们会和您保持联系……” 幸好我的衬衣还算宽松,不然这口气憋在胸口,一定会炸裂开来。构思,沟通,然后长达数月的等待确认,这些是完成一份任务的先决条件么?如果在我提出构思之后能听到“我们很抱歉,预计可能会出现如下状况……”,那就完全没有问题,我会接受这个状态并且不会如此紧张。但绕圈子的表达方式则会把我逼疯。当我平静下来之后注意到,其实自己已经经历过太多次这样的状况了。在业务圈子里打听了一下,每个人,注意,是每个人都回答说:“没错!就是这样!”于是我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了。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