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定价:22.00元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5-01
ISBN:97878068800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青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现代新儒家,漫说“西体中用”等文章。
内容提要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目录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 启蒙
青年毛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转换预告
二、开放心灵
三、创造模式
四、走进农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冯友兰
四、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初读时,其中一些理论性的辨析需要反复推敲,足见其内容的深度和密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专注力去品味的“硬核”之作。然而,正是这种深度,构成了它的独特魅力。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宗教般的求真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似乎在追问的,不仅仅是“他们想了什么”,更是“我们今天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坐标”。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责任”与“局限”的探讨,触及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核心命题。这种探讨,超越了纯粹的历史回顾,直接叩问着当代读者的良知与使命感。阅读此书,仿佛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长跑”,虽然疲惫,但终点处的视野却是无比开阔和清朗的,对于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底层的思维惯性,有着无可替代的参照价值。
评分我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心灵洗礼。它迫使我跳出当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去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社会在面对“如何现代化”这一终极命题时所经历的漫长探索。书中对“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拉锯战有着极其细腻的描绘,这种张力贯穿始终,构成了那段历史最核心的戏剧性所在。作者的笔触精准而富有力度,尤其是对那些被时代洪流席卷的思潮,他总能抓住其核心的价值诉求,即便是最终未能实现的目标,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时代渴望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阐释。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关注,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梳理变得充满情感张力。合上书卷时,我深感自己对“中国性”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化认知,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度和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如同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体,每一章似乎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现代性困境的理解。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理性克制。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致力于呈现问题本身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以及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被如何误读或被如何实践的。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远比对结果的简单断言更有价值。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非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书中对某些外来思潮如何被“中国化”的分析,尤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这种嫁接与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思想史最动人的部分之一。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发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但细品之下,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切悲悯。它并非那种堆砌西方理论框架的空洞说教,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精妙论述。对我个人而言,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作者如何梳理不同学派思想家之间的对话与冲突。那些在历史书上往往被简略带过的人物和流派,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清晰的理论脉络。例如,对特定时期内几位关键知识分子思想转变轨迹的描摹,简直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让人想一探究竟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究竟是时代环境的挤压,还是个体良知的坚守。这种叙事的高超之处在于,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呈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让人在理解其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对他们作为“人”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这部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历程的鸿篇巨制,给我带来了诸多震撼与反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将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与时代脉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洞察力,他似乎能精准地把握住每一个思潮兴起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推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先驱者们一同经历着思想上的挣扎、彷徨与抉择。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剖析尤为精彩,没有简单地将之描绘成一场西学对中学的简单取代,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复杂纠结的文化心理结构。那些关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讨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矛盾和挫折,反而坦诚地展示了思想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和历史真实性大大增强。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写作态度,是真正优秀的思想史著作所必需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