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广西社 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法] 荣振华 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正版广西社 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法] 荣振华 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传教士
  • 中国近代史
  • 宗教史
  • 传记
  • 历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荣振华
  • 入华传教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91660
商品编码:27064937774
丛书名: 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包括入华天主教修会和传教会入华会士的三部列传。
一、法国前入华耶稣会士荣振华神父所著《1552--1800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罗马耶稣会研究所、巴黎拉杜宰和阿奈出版社联合出版,1973年)。
二、原入华遣使会士方立中辑录的《l697—1935年在华遣使会士列传》(北平遣使会书局,1936年版)。
三、遣使会士热拉尔·穆赛和布里吉特·阿帕乌主编的《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2004年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部书原书名叫做“1659—2004年遣使会士列传”,包括赴远东的所有造使会士的列传,译者只选择那些曾入华的遣使会士的列传,故更名为“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
这部《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基本上囊括了法国在长达5个世纪期间,被遣往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中的绝大多数传教士的传记,由此,本书成为一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汉学发展史的重要工具书。

 

目录 1552-1800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第三次高潮——耶稣会士入华(代序)
中译本序
绪论
一章 列传
第二章 相关资料的综合统计表
一、历任钦天监监正的耶稣会士名录
二、康熙时代的中国大地图
三、《乾隆得胜图》(1754~1760年)
四、北京观象台(由南怀仁于1764年修复)并附南京各观象台
五、北京的夏宫——圆明园
六、各种文化的聚合,东西方关系
七、耶稣会士官吏名录
八、被派往欧洲的司库和在华司库名录
九、中国的历任副省会长和法国传教区的历任长上名录
十、日本和中国的巡按使名录
十一、入华耶稣会士大事年表
十二、主要教案统计表
第三章 入华耶稣会士人员分类统计表
一、用罗马拼音和汉字拼写的入华耶稣会士人名规则
二、已确知汉名的入华耶稣会士名录
三、入华耶稣会士教名(圣名)中西文对照表
四、入华耶稣会士汉姓统计表
五、入华耶稣会士国籍统计表
六、专业术语诠释
七、几个特殊地名
……
1697-1935年华遣使会士列传
1659-2004年入华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列传

《海上传教士:现代中国的早期观察者》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之际,一支特殊的群体——外国传教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身份,在中国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交流者、教育的开拓者、医疗的普及者,乃至早期现代化的推动者。本书《海上传教士:现代中国的早期观察者》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的天主教传教士群体的活动,通过梳理他们的生命历程、工作内容、思想观念以及在中国社会激荡变革中的角色,展现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揭示他们如何从遥远的异域而来,又如何与古老的中华文明碰撞、融合,最终成为理解近代中国转型期不可或缺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本书并非对所有入华传教士进行事无巨细的列传式梳理,而是聚焦于那些对中国社会产生显著影响、留下丰富文献资料、并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将目光投向“海上传教士”,这一称谓既是对他们主要活动区域——沿海港口城市的强调,也暗示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窗口”角色,他们是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反之亦然。 第一章:远渡重洋的信仰种子——传教士的动机与早期传播 本章将追溯天主教传教士在19世纪中叶之后重返中国的历史背景。在经历了清朝禁教的长期压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打开了新的通道。我们将探讨促使他们远渡重洋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包括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涉及对“文明开化”的渴望、学术探索的热情,以及在民族国家竞争背景下,国家利益与宗教传播的复杂交织。 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例如耶稣会、方济各会、遣使会等不同修会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宗教思想的传播,更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育理念和医疗技术。本章将考察他们如何在沿海城市建立教堂、学校、医院,如何与地方官员和士绅打交道,以及他们在初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些早期活动为后续更广泛的传教网络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立足中国的文化桥梁——语言、知识与本土化尝试 传教士要在中国立足,首先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本章将深入探讨传教士在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从最初的艰辛摸索,到后来涌现出大量精通汉学的传教士,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更深入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和社会习俗。 本书将详细阐述传教士在知识传播方面的贡献。他们翻译西方著作,介绍科学技术,出版中西文报刊,为中国知识界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我们也关注传教士在中国社会中的本土化尝试。他们并非简单地将西方文化强加于人,而是试图在保留自身宗教核心的同时,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方式。这种本土化策略,虽然面临诸多争议,却也为传教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他们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理解与接纳,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借鉴与改造,以及在艺术、建筑等领域的融合,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三章:时代洪流中的多重角色——教育、医疗与慈善事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传教士并非被动地卷入其中,而是积极地扮演了多重角色。本章将重点考察传教士在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教育领域,传教士创办了大量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人才。这些学校不仅教授知识,更传递了现代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教会学校及其培养出的杰出人物。 在医疗领域,传教士医院的建立,为饱受疾病困扰的中国民众提供了重要的医疗服务。他们带来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改善了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也培养了中国本土的医护人员。本章将展现传教士在抗击瘟疫、救助伤病等方面的具体事迹。 在慈善事业方面,传教士们致力于救助孤儿、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展现了其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慈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也赢得了部分中国民众的尊重与好感。 第四章:西方世界的“中国通”——传教士的观察、记录与影响 本书的视角不仅限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的活动,更延伸至他们如何将中国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状况呈现在西方世界面前。传教士以其长期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成为了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 本章将分析传教士撰写的游记、书信、报告、学术著作等文献资料。这些材料以其第一手性和多元的视角,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我们将探讨传教士如何描绘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以及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评价与解读。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传教士的观察与记录所带来的影响。他们的一些观点,如对中国落后的批评,对中国文化的赞赏,以及对中国未来的预测,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并间接影响了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制定。然而,我们也要注意,传教士的视角并非总是客观中立,他们的记录也可能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立场的限制。 第五章:变革浪潮中的复杂足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各种新思潮、新事物在中国涌现。传教士作为西方文明的载体,无疑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本章将探讨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创办的学校和医院,成为吸纳西方文明的载体。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新的视野。 另一方面,传教士的活动也与列强的侵略扩张紧密相连。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传教士的活动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提供了便利。他们的存在,也成为中国民族主义者反抗外来侵略的一个矛头所指。我们将分析传教士在其中所扮演的矛盾角色,以及他们在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时的不同态度。一些传教士积极拥抱变革,甚至参与到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中;而另一些则相对保守,更侧重于宗教的传播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16至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活动留给我们的历史回响与启示。 我们将重申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知识传播的媒介,以及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也为理解近代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书的研究表明,传教士的活动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留下了足迹,也被中国文化所塑造。他们的经验,既有对西方文明传播的贡献,也包含着与中国社会碰撞、融合的痕迹。 最后,本书旨在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时,应力求全面、客观,避免简单化的判断。传教士群体的多样性,他们的动机、行为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反思。他们的故事,为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交流、宗教互动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通过《海上传教士:现代中国的早期观察者》,我们希望能够勾勒出一个更为立体、真实且充满复杂性的近代中国图景,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重温了几本关于民国时期文学思潮演变的专著,特别是那些探讨“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论述,真是引人入胜。有一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文学流派的定义之争,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上,比如新型印刷技术、大众报刊的兴起如何为这些先锋文学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史与传播史结合起来,揭示了现代性的文化建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依赖于物质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翻译文学对本土创作影响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既肯定了借鉴的价值,也指出了其带来的文化隔阂和本土身份的焦虑。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在那个充满躁动、希望与迷茫的年代的文字迷宫中,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光影和回响,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有了更立体、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评分

咳咳,我最近手头正在啃一本非常硬核的关于清代中后期地方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的学术专著。别看名字听起来枯燥,里面的内容简直是层层剥笋,精彩极了!作者似乎把乾隆朝到光绪朝关于漕运、厘金和地方摊派的奏折、档案翻了个底朝天,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的财政运行模型。我看得最仔细的部分,是关于盐业专卖制度在不同省份的地方性变异。不同于一般历史书对中央政策的描述,这本书着重展现了地方官僚群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何利用制度的模糊空间进行“创造性转化”,有时候是为了充实地方库房应对地方灾害,有时候则纯粹是权力寻租的体现。这种对权力运作的“技术细节”的挖掘,让我对“清朝的衰亡”这一宏大命题有了微观的注脚。它不再是简单的腐败或无能,而是一个庞大、僵化、且充满地方利益博弈的复杂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衡的,读完感觉自己像个审计师,对那个时代的财政漏洞了如指掌。

评分

说起来惭愧,我最近才开始认真阅读关于晚清留学日本学生群体的社会网络研究。之前总觉得那是些“知识精英出洋”的励志故事,但读了这几本深入分析的文章后,完全改观了。这些研究不再只关注回国后的大人物,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了留学生群体内部,基于籍贯、专业、师承关系所形成的隐形派系网络。有趣的是,作者通过统计分析和人际关系图谱,展示了这些网络在政治光谱上的波动——如何从最初的激进革命派,逐渐分化出改良主义者、实业家等不同阵营。最吸引我的是关于“信息茧房”的论述,即便是身处异乡,他们接收和解读国内信息的方式,也深受自己所处小圈子的影响,导致了在回国后对国内现实判断上的巨大偏差。这种结合了社会网络理论和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简直是洞察人心的利器,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决策的非理性因素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天呐,最近读了几本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关注的那些关于文化碰撞和思想交流的著作,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有一本讲晚清时期中西思想交锋的史料汇编,里面收录了大量当时的信函、日记和翻译文献,看得我手心都冒汗。那些文字里,既有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惊叹,也有对传统儒家思想面临挑战的焦虑与挣扎。作者的考据功夫实在了 উঠতে人,每一处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你感觉每一步都踩在了坚实的史料基石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复杂心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那种从抗拒到试探,再到逐渐接受的过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完之后,我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绝不是简单的“全盘西化”或“顽固守旧”就能概括的。这本书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它提供的视角极其丰富和多维。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二十世纪初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文集,那几本册子简直是田野调查的典范!作者们深入到偏远的山村进行长期的驻村观察,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比宏大的叙事更让人震撼。我尤其喜欢其中一卷,它聚焦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家族财产继承制度是如何在国家法律的介入下,一步步被重塑和瓦解的。那些关于土地分配、妇女权利的微观故事,虽然琐碎,却真实地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底层的剧烈震动。文字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情感的张力却在不动声色间积聚起来,读到一些家庭因此而破裂的叙述时,我真的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的沉重感。相比于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论著作,这种扎根于土地和人性的叙事,才真正让人明白历史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此的细密、痛苦且不可逆转。我给身边所有对社会学和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朋友都推荐了这套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