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文献学引论
:46.00元
作者:田庆峰,何青洲,邢文艳 编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2055358
字数:300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概论
一、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法律文献学学科属性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与体系
第二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正史、类书、政书、律学之法律文献学成就
二、现代法律文献学的研究成果述评
三、中国法律文献学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章 中国法律文献学之基本范畴
一、法律文献与法律文献学
二、法律文献载体
三、法律文献的记录
四、法律文献的分类
五、法律文献目录
六、法律文献版本
七、法律文献整理
第四章 综合类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一、综合类传世法律文献
二、综合类出土法律文献
第五章 先秦法律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一、先秦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先秦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六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的特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隋唐五代时期法律文献整理概述
第八章 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宋辽夏金元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宋辽夏金元法律文献的整理综述
第九章 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与利用
一、明清时期法律文献的特征
二、明清时期法律文献整理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由田庆锋、何青洲、邢文艳编著的《中国法律文 献学引论》共分为九章,主要对中国法律文献学相关 基本理论进行初步探讨, 对中国法律文献学史进行初步考察,重点对中国先秦 至清代法律文献的特点 及其整理工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综述,以期能够 为初入理论法学研究殿 堂的学子提供一部入门的小书。本书不足之处,敬请 方家批评指正。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田庆锋,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河南洛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史学、法律与宗教等。
何青洲,男,汉族,1979年12月出生,甘肃庆阳人,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计划”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专职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专长为法理学、政治学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等。
邢文艳,女,汉族,1975年6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的重塑。作者们以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深奥的文献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他们擅长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历史回溯,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研究方法。特别是在解读一些古代法律条文时,作者们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深入浅出地解释其内涵,这种“情景代入式”的讲解,使得历史文献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思想载体。而且,书中对于如何进行文献的批判性阅读,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文献检索策略,有着非常具体的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实践性的指导,对于正在撰写毕业论文、学术专著,或是进行日常研究的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仿佛在学习一项精密的手术技艺,作者们不仅传授了工具,更传授了精湛的手法和严谨的态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学术期刊、法律数据库的评价和使用建议,这无疑为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资源。
评分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浩瀚法学研究方法论的宝库。初读之下,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精深的见解所吸引。作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法律文献学的研究脉络,从文献的起源、发展,到各类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再到文献的分析、评价,无不详尽阐述。其中,对不同时期法律文献的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剖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法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们不仅传递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引导读者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辨别真伪、提炼精华,从而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对学术方法论的系统性讲解,对于初涉法学研究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指南;而对于资深的研究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书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对古代法律文献在现代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再发掘,以及对数字化时代下法律文献发展趋势的预判,都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读罢全书,不禁感叹中国法律文献学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们为之付出的心血。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了学术探索精神的作品,它所展现的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更是对学科前沿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作者们并没有满足于对传统法律文献学的介绍,而是大胆地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例如,书中对电子法律文献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以及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法律文献研究中应用的展望,都显示了作者们对学科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这些内容并非空穴来国家,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调研之上。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些观点而陷入沉思,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引发深度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同时,本书在语言表达上也颇为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流畅的文采,使得阅读体验十分愉悦。它并非一本“硬核”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书,而是能够吸引读者主动去探索、去学习的“软实力”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学术视野,并在这个视野下,找到自己研究的定位和方法。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穿梭于中国法律文献的森林,指引你避开弯路,发现宝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法律文献的分类、特点、价值以及获取途径的梳理,堪称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法典、案例,还是现代的法律论文、研究报告,作者们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对文献进行有效解读和评价的章节,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它教会读者如何透过表面现象,深入理解文献的核心观点,识别其研究的局限性,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升研究的效率,更能保证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评分这是一部集思想性、指导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学术力作,读来令人受益匪浅。作者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中国法律文献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套系统而精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书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各类法律文献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文献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将文献研究与法律实践相结合。例如,书中关于案例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如何从文献中提炼法律原则和制定法律政策的思路,都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献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效、深度法律研究的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献源的梳理和评价,这能够帮助读者少走许多弯路,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研究中。同时,书中对新兴文献形式和研究方法的探讨,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充满了前沿性和创新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