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丝绸史(通论)
定价:25.00元
作者:朱新予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02-01
ISBN:9787506407175
字数:245000
页码:3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丝绸史》分通论与专论两册。
通论是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出土丝绸文物、民族学资料等,经多年研究后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九章,以文字叙述为主,并配有插图,从纵向勾勒了自原始社会至清代末期各历史阶段的丝绸生产发展的面貌,同时,对各历史阶段的蚕桑丝绸生产技术和丝绸经济、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纺织界、历史学界、经济学界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史前的蚕桑丝绸
节 丝绸起源的背景
第二节 丝绸的起源
第三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二章 殷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外传的肇始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交流与外传
第四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六章 两宋时期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七章 元朝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八章 明朝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三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第九章 清朝的丝绸
节 蚕桑丝绸业概况
第二节 太平天国期间的丝绸业
第三节 清朝蚕桑丝绸生产技术
第四节 丝绸生产与社会经济
附录一 中国历代蚕桑丝绸著述书目
附录二 清朝丝绸出口统计资料
作者介绍
朱新予,(1902.6-1987.6.20)1919年毕业于浙江甲种蚕桑学校后留校任教。1922年赴日本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在多所蚕桑学校任教。创办无锡女子蚕业讲习所、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并任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管理局局长、浙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刚到手没几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说实话,我对丝绸这个领域的研究其实涉猎不深,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得很用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内容上,我发现作者对丝绸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的梳理非常清晰,从史前的发现到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发展,都有详实的论述。尤其是对一些考古发现的引述,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细节,比如早期蚕桑技术的演变,以及丝织品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的象征意义。这些小小的切入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丝绸本身的历史,更是通过丝绸这一载体,折射出了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乃至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美学演变”的沉思。朱先生的文字里,有一种对中国传统审美的深切理解和敬意。他笔下的丝绸,不仅仅是衣物或装饰品,它们是流动的艺术品。我被那些关于色彩搭配、纹样寓意的描述深深吸引,例如龙凤纹、云水纹在不同朝代语境下的内涵差异。这种解读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实陈述,触及到了艺术哲学的层面。读到后面,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想象,如果我能亲眼见到那些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绝世珍品,它们在光线下会折射出怎样令人屏息的美。这本书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色彩学和符号学的浓厚兴趣,它教会我用更具诗意和敬畏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古老的纤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它仿佛带我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丝绸之旅。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节奏上把握得非常好。比如,在谈到汉代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时,文字充满了张力和动态感,仿佛能看到驼队在沙漠中前行的漫漫长路,以及东西方文明碰撞出的绚烂火花。而转向宋元时期,笔调则变得更为细腻和内敛,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比如精细提花工艺的成熟,展现了那个时代精致入微的生活态度。这种高低起伏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丝毫没有冗长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和贸易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丝绸作为“软实力”在外交、礼仪中的作用,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得到了升华。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中国丝绸历史画卷。我欣赏作者处理时间跨度和地域差异的平衡能力。它没有将丝绸的历史局限在“丝绸之路”这一单一轴线上,而是充分展示了内部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风格分化。从早期的素色绢帛到后来的彩色锦缎,从皇室定制到市井流通,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对于任何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丝绸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知识体系,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深刻洞察和赞叹。阅读完毕后,我感觉对“中国制造”的精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艺美术史有基础了解的读者,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表现。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而是建立在扎实史料基础上的深度剖析。比如,在涉及特定织物的断代和地域风格区分时,作者引用的文献和实物佐证非常充分,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信服。我尤其关注了它对明清时期宫廷织造和民间生产体系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皇家对丝织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也揭示了商品化浪潮下,江南地区丝绸产业的勃发与转型。书中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有清晰的注解,这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努力搭建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与大众认知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