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语文 大学中庸
:12.80元
作者:马伍森 注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
出版日期:
ISBN:97875463254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二篇,宋代朱熹将它们单独提出来放在“四书”之中,作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中庸”,即考虑问题时内心要中正,称之为“执中”;在具体处理问题时方法又要灵活多变,称之“行权”。
本书将《大学》、《中庸》合而为一,并配以注释、译文,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导读
大学
一、经文
二、释“明明德”章
三、释“新民”章
四、释“止于至善”章
五、释“本末”章
六、释“格物致知”章
七、释“诚意”章
八、释“正心修身”章
九、释“修身齐家”章
十、释“齐家治国”章
十一、释“治国平天下”章
中庸
章 纲领
第二章 知人
第三章 正心
第四章 正心
第五章 修身
第六章 审问
第七章 明道
第八章 正心
第九章 正心
第十章 明道
第十一章 正心
第十二章 知物
第十三章 笃行
第十四章 修身
第十五章 齐家
第十六章 齐家
第十七章 知天
第十八章 齐家
第十九章 齐家
第二十章 治国
第二十一章 知性
第二十二章 诚意
第二十三章 诚意
第二十四章 治国
第二十五章 诚意
第二十六章 博学
第二十七章 修身
第二十八章 明道
第二十九章 明辨
第三十章 知法
第三十一章 修身
第三十二章 诚意
第三十三章 正心
附录:大学中庸名言集释
内容提要
《大学》和《中庸》是中国古代典籍珍品,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大学》与《中庸》的合订本。首先,“大学/正版/大语文丛书”的标签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它在内容的准确性和编排的合理性上都有了保障。“学校新课程标准书目”的定位,也让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理解和学习儒家经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开书,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满意,整体的视觉体验非常舒适。阅读《大学》的部分,我尤其被“明明德”的理念所打动。它不是要求我们去创造什么,而是要发掘和彰显我们内心本来就拥有的光明德性。书中关于“三纲八目”的阐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开始思考,“格物致知”是否也包含了对自身情感和欲望的认知与约束。接着阅读《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开篇,便将我引入了一个更加深邃的哲学境界。我对“中庸”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并非是平庸、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处事之道,一种“执两用中”的哲学观。书中的“君子”形象,更是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它教会我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圣贤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的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大学》和《中庸》的合订本,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补课”的心态去翻开的。毕竟,这两部古籍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平日里接触的更多是些通俗读物,对于这种“经典”总是有点望而却步。拿到手后,首先被其“大语文丛书”的定位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有引导、有解读的。翻开扉页,正版授权的印章让人安心,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迹也颇具好感,不愧是为学校新课程标准书目所推荐的书籍。随后的阅读过程,可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体验。一开始,我尝试着直接阅读原文,确实感受到了古文的晦涩,但随之而来的注释和导读,却像及时雨一样化解了我的困境。作者对于“格物致知”的阐释,将抽象的理论落到了实处,让我明白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辨,而是关乎个人修养和认知能力的根本。尤其是关于“诚意”和“正心”,更是让我对“修身”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内在的自我审视和调整。书中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将古代圣贤的智慧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慎独”的解读,它教会我在无人监督时也能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古典文献的刻板印象,让我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智慧。
评分这是一次相当意外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通常对“名著”这类标签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和疏离感,总觉得那是属于专家学者或者文史爱好者们的领域。然而,这本《大学》与《中庸》的合订本,以“中外名著”的定位出现在我面前,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拿到书时,发现它是“大语文丛书”中的一本,并且标注为“学校新课程标准书目”,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学术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信任。我尤其欣赏的是其“正版”的标识,这在如今鱼龙混杂的书市中显得尤为可贵。翻开书页,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首先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尝试着阅读《大学》的原文,虽然古文有些生涩,但配套的注释和译文却非常详细,如同为我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阅读之路。书中关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深刻阐释。我特别被“格物致知”的理念所吸引,它教会我如何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自己。随后阅读《中庸》,那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开篇,更是将我引入了一个更加宏大的哲学视野。书中对于“中庸”的解读,颠覆了我之前对其“保守”、“平庸”的误解,让我认识到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与古代圣贤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和思想,依然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给予我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本《大学》和《中庸》的合订本,从内容上看,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的装帧简洁大气,透着一种庄重感,作为“学校新课程标准书目”之一,它的内容深度和学术价值自然不必多说。我个人对这类经典著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它们被纳入“大语文丛书”的体系时,更意味着其内容会更加贴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书中对于“大学”的阐释,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个人品德的修炼和人生的价值导向上。“格物致知”被解释为深入探究事物原理,认识真理,这对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我开始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真正地去“格物”,去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中庸》的部分,则更加侧重于为人处世的智慧。“中庸”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尺度,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书中对“诚”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明白内心的真诚是个人修养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身,思考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运用到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比如,书中关于“修身”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坚定和品格的完善。虽然有些内容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名著”,其生命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评分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平时对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接触不多,但最近老师推荐了这本《大学》与《中庸》,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拿到书,精装的封面很有质感,字体清晰,阅读起来很舒服。不得不说,一开始读《大学》,确实觉得有点难懂,那些“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类的词句,在现代汉语环境中显得格外古朴。但是,这本书的编排很用心,每段原文后面都有详尽的解释和白话翻译,甚至还有一些延伸阅读和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诚意”的部分,它讲的是要做到内心的真诚,不自欺,这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诚实和责任的问题。还有“格物致知”,我以前一直以为是研究万物,但书里解释说,更是要认识事物的道理,了解人情世故,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然后是《中庸》,相较于《大学》,《中庸》的语言更凝练,但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中庸”两个字,听起来似乎是平庸、不求进取,但书里解释得非常透彻,它是一种适度的智慧,是“过犹不及”的哲学,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恰到好处的状态。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中庸”并非随波逐流,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事物规律的把握。虽然有些地方我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君子”、“道德”这些概念,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