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迪 何祎金 田丰 著出版时间:2018-03
定 价 ¥108.00 书号:978-7-5201-2370-9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赋能,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互联网和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其本身便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本书用四个字母(H.E.R.E)概括生活在此处的“社会”或者展开行动的空间场域的基本特征。而如何创造条件跨越技术能力差异带来的“鸿沟”、如何让不同能力和条件的人群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朱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何祎金,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英国萨里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
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D一章 研究简介
一 社交网络赋能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书内容
第二章 生活在此处:互联网赋能的理论与方法论
一 赋能与互联网:概念与理论
二 生活在此处: 转向日常生活的互联网研究
三 互联网赋能的类型学划分
第三章 从互联网到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
一 互联网发展进程
二 社交网络的新生态
三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趋势
四 社交网络在中国:产业集群与网民群体
五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宏观层面的互联网政策演变
一 互联网政策内涵
二 转变中的互联网治理模式
三 中国互联网政策与规划
四 社交网络的治理:个体、制度与国家
五 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互联网使用机会评估
一 老年人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二 都市白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三 青年农民工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四 大学生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
五 小结
第六章 社交网络中老年人生活机会的重构
一 社交网络的多元化应用:从“聊天者”到“资源共享者”
二 个体生活机会的增加:拓宽信息和知识获取渠道
三 公共生活机会的增加:参与社会活动和关注热点事件
四 社会关系的强化及代际亲密关系的改善:缺场社交
五 互联网医疗与养老服务:期待与矛盾并存
第七章 互联网结构下老年人生活机会与主观福利的比较
一 生活机会的重构:丰富日常生活、增强医养域参与
二 网络消费的差异:能力更自信
三 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改善离婚丧偶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四 城市间差异:一线城市互联网使用和医疗信息查询
第八章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赋能
一 中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网络使用
二 中年人社交网络使用特征
三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工作生活的交互影响
四 社交网络下中年人群体亚文化的冲击与回应
五 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生活实践的赋能
六 选择和机会的重构:先“赋”带后“赋”?
七 总结:机会的重构与自主赋能意识
第九章 中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连接
一 开篇:网络世界里中年子女的新角色
二 庭生活篇:生活世界的“代理人”赋能
三 人际情感篇:情感沟通的“联系人”赋能
四 总结
第十章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的赋能
一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下青年人的日常生活
二 社交网络的情感赋能
三 青年职场生涯中的社交网络
四 青年人社交网络中文化与权力的博弈
第十一章 青年人与老年人的连接
一 青年“带路人”角色的日常化
二 社会地位决定互联网的“代理”程度
三 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下青年人与老年人主观情感的连接
第十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赋能
一 代际与互联网金融
二 城际与互联网金融
三 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赋能作用
四 结论
附录1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生活:访谈的故事
一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二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亲密关系的重构
三 社交网络与老年人的生活机遇:生活和消费中的赋能
四 讨论
附录2 十城市抽样调查数据报告
一 总体情况的描述
二 线下数据分析情况
三 线上数据分析情况
四 线上和线下数据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我喜欢这本书封面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深蓝色和银色文字的搭配,显得既专业又富有内涵。书名“生活在此处”本身就非常有画面感,引人联想。而“中国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更是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在这个数字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也可能是信息传播和观念塑造的重要场域。我一直很好奇,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交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赋能”过程的。这本书由朱迪、何祎金、田丰三位学者共同撰写,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对中国社交网络生态的精细描绘,并深入分析社交网络在赋能个体、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实际作用。它是否会探讨社交网络在帮助个人获得知识、技能、机会,以及增强社会参与感和影响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获得对这个复杂议题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最近听朋友提起这本书,说是非常值得一读。虽然我个人平时更偏爱小说和历史类书籍,但“社科文献”这个出版社的名字还是让我停下了脚步。我对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的知识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尤其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快速变迁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新现象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生活在此处”这几个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在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中,而这本书就是要带领我们去审视我们“生活在此处”的真实面貌。再结合“中国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这个副标题,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人们在其中如何发声、如何影响他人、如何获取资源和力量的场景。赋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积极的意味,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将它与社交网络这样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载体联系起来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社交网络如何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又或者,它会揭示社交网络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结构和隐性壁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我们在数字时代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在这个环境中寻求自我赋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生活在此处”给我一种非常贴切的感受,仿佛作者们是在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中国社会。而“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更是直接命中了我的兴趣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我深切感受到社交网络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个体表达、组织动员、甚至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然而,关于社交网络如何真正实现“赋能”的研究,我却觉得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这本书由三位作者合著,让我对内容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很好奇,他们将如何界定“赋能”这个概念,并如何将其与复杂的中国社交网络环境相结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以及它们各自在赋能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是否会分析社交网络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中“生活在此处”的真实意义提供深刻的洞见。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简介,就觉得非常吸引人。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观察力的读者,我对“中国社交网络”这个话题一直都非常关注。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模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这本书的副标题“赋能研究”更是点睛之笔,它直击了社交网络在塑造个体和社会力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一直在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个体如何能够真正实现自我赋能?社交网络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还是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束缚?这本书由朱迪、何祎金、田丰这几位学者联合撰写,这本身就意味着它可能涵盖了多角度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关于中国社交网络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以及关于赋能的理论和实践的解答。它是否会探讨社交网络如何影响政治参与、经济机会,甚至是文化传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并辅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社交网络对中国社会赋能的复杂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深沉的蓝色基调搭配简洁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书名“生活在此处”也颇具深意,让人联想到日常的观察和思考,而“中国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勾起了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我对社科文献出版社一向很有好感,他们出版的书籍往往内容扎实,观点独到,因此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期待。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是书名和作者信息就足以让我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朱迪、何祎金、田丰这几位作者的署名,让我猜测这本书可能汇聚了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或者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团队。我特别好奇他们将如何从“社交网络”这个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现象出发,去探讨“赋能”这一复杂的概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网络既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也可能成为信息茧房的围墙。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行为,甚至是社会力量的分配呢?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其中的奥秘,或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