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 |
| 作者 | (美)馬漢 |
| 定價 | 90.00元 |
| 齣版社 | 海洋齣版社 |
| ISBN | 9787502785642 |
| 齣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840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齣版於1892年,分兩捲,為馬漢“海權論”的第二部經典著作。書中廣泛使用*手資料(私人信件和文件),通過對1793—1812年間法國與俄羅斯、英國與美國之間戰爭及其重大意義的通俗錶達,闡明作為曆史積澱的一個要素並且作為國傢以及世界命運的成因——海軍所起的作用以及海權總體的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Mahan,1840-1914年),美國曆*、有影響的海軍戰略理論傢和曆史學傢。被美國史學界稱為“海權論的思想傢”、“帶領美國海軍進入20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纔”。馬漢“海權論”思想,將控製海洋提高到國傢興衰的高戰略層麵,認為海權與國傢興衰休戚與共,並提齣“海權包括憑藉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民族的一切東西”。 |
| 目錄 | |
| 捲 章 簡介 1783-1793年歐洲大事記 第二章 1793年各國海軍——尤其是法國海軍——的狀況 第三章 1793年政治與戰略總態勢及事件 第四章 西印度群島(1793-1810年) 第五章 1794年5月海戰和6月1日之戰 第六章 1794年的大西洋和歐洲大陸 第七章 1795年的大西洋和歐洲大陸 第八章 地中海與意大利 從1793年土倫撤退到1796年英國海軍撤齣 地中海以及1797年2月的聖文森特角戰役奧地利被迫講和 第九章 1797年和1798年的地中海 拿破侖遠徵埃及英國人迴到地中海、尼羅河戰役 大不列顛 恢復對地中海的控製,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十章 1799-1801年的地中海形勢 拿破侖·波拿巴遠徵敘利亞並圍睏阿卡布呂剋斯將軍率法國 布雷斯特艦隊入侵拿破侖返迴法國 法國人痛失馬耳他和埃及 第十一章 1796-1801年大西洋海戰,布雷斯特封鎖 法國遠徵愛爾蘭 第二捲 第十二章 歐洲大陸的局勢(1798-1800年) 五人執政團領導下法國的混亂狀態第二次反法同盟損失慘重 的戰爭執的建立拿破侖擊敗奧地利,並於1800年訂立 針對英國的《武裝中立條約》 與奧地利的《呂內維爾和約》 第十三章 1801年的事態發展 英國對波羅的海的遠徵哥本哈根戰役拿破侖挑戰英國海上 霸權的徒勞嘗試拿破侖的大陸政策 1801年與英國媾和前 的一些事件到目前為止海權對法國革命進程的影響 第十四章 《亞眠和約》草案簽署至和約決裂期間大事概要 1801年10月至1803年5月 第十五章 從特拉法爾加海戰到西班牙宣戰 1803年5月至1804年12月 入侵英國準備大艦隊拿破侖的陸海聯閤戰略和英國的海上 戰略拿破侖目的的基本統一西班牙戰爭的起因 第十六章 特拉法爾加戰役——終結(1805年1-10月) 拿破侖接連修改其計劃 雙方海上力量的行動 拿破侖聯閤艦 隊的終失敗與奧地利的戰爭及奧斯特利茨戰役特拉法爾 加戰役海上戰役的結果迫使拿破侖做齣的重大政策調整 第十七章 法國大革命期間及從帝國建立到《柏林敕令》頒布前的 破壞貿易戰爭(1793-1806年) 第十八章 英法貿易戰(1806-1812年) 拿破侖分彆於1806年與1807年頒布瞭《柏林敕令》與《米蘭敕 令》 英國樞密令(1807-1809) 交戰雙方政策的分析當代主要事件概覽 第十九章 概要:海權的作用以及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的政策 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1.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是對人類曆史、世界格局産生巨大影響的曆史巨著 2.翻譯成德、日、俄、意、瑞典等文,各國海軍軍官必讀書籍。 3.海權決定著一個國傢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外交舞颱上的地位和作用,誰控製瞭海權,誰就控製瞭世界。 4.首部全譯本,忠實、準確、全麵錶達馬漢的海權思想。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讀此書,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對“結構性力量”的強調與闡釋,它巧妙地將地理、資源稟賦與國傢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構建瞭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像一位精密的工程師,拆解著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歐洲列強博弈的復雜機械。書中對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何滲透並塑造政治戰略的描繪,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迫使讀者跳齣傳統的政治軍事史的窠臼,去思考那些看似與戰爭無關的因素——例如貿易路綫的控製、港口設施的完善程度——是如何在關鍵時刻決定戰爭的走嚮,甚至直接影響瞭意識形態的傳播速度。這種深層的、底層邏輯的挖掘,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識含量,讓人在閤上書本後,對“權力”二字的理解也隨之拔高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富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對國際政治基本概念的熟悉度。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在通勤路上翻閱的讀物,它要求你坐下來,打開地圖,甚至需要查閱一些關於當時歐洲各國財政和海軍編製的基礎知識。然而,一旦你跨過瞭最初的門檻,隨之而來的迴報是巨大的知識滿足感。作者對於“影響力邊界”的界定,尤其是在描述大西洋和地中海勢力範圍的拉鋸戰時,展現瞭無與倫比的清晰度。這種將宏觀戰略與微觀執行層層剝繭的寫作手法,使得這部作品成為瞭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典範之作,它教會我如何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世界格局的演變。
評分全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即便處理極其復雜的軍事調動和外交斡鏇,敘事依然保持著一種冷靜而剋製的學理色彩。但這種剋製絕不意味著枯燥,相反,它蘊含著一種強大的內在張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和官方電報時的選擇性,那些被挑選齣來的隻言片語,往往比大段的論述更能直擊人心,勾勒齣特定曆史人物在巨大壓力下的真實心境。那些關於艦隊部署和物資補給的細節描寫,如同精美的鍾錶零件,嚴絲閤縫地嵌入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展現齣一種近乎完美的邏輯閉環。對於沉迷於細節考據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以這種精確的方式發生”。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不同時代背景下,國傢生存哲學的永恒睏境。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其跨越時空的洞察力所摺服——盡管曆史背景迥異,但人類在麵對全球競爭時的戰略焦慮和資源分配的權衡,似乎總有某種驚人的相似性。作者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後一係列軍事行動的剖析,成功地論證瞭理論上的戰略優勢如何因組織效率或執行層麵的短闆而功虧一簣。這給現代的決策者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警示:再宏偉的藍圖,也需要堅實的基礎和高效的傳導機製去支撐,否則,再好的“勢”也可能瞬間瓦解,如同沙灘上的城堡。
評分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視角和對曆史脈絡的精妙梳理,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曆史高處的智者,他不僅關注那些驚心動魄的戰役和政治角力,更深入剖析瞭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深層驅動力。讀來,我仿佛能感受到拿破侖時代海風的鹹濕與硝煙的氣息,那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絕非一般的曆史著作所能比擬。尤其在描述那些關鍵性的決策時刻,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讓人不禁思考,如果當時的某個微小選擇有所不同,整個歐洲的格局是否會因此徹底改寫。這種對曆史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微妙關係的把握,使得全書的論證充滿瞭張力和說服力,遠超瞭一般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更像是一場與曆史人物的深度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