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指文战史系列

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指文战史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烨 编
图书标签:
  • 印巴战争
  • 1965年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地缘政治
  • 冲突
  • 南亚
  • 印度
  • 巴基斯坦
  • 指文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
ISBN:9787510708558
商品编码:2713460902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指文战史系列
  • 作者:胡烨
  • 定价:39.8
  • 出版社:中国长安
  • ISBN号:978751070855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2
  • 字数:2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争夺查谟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较量。其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正是这场战争,成就了中巴长久不衰的友谊;也是这场战争,让巴基斯坦成了中国人口中的“巴铁”! 胡烨所著《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指文战史系列》讲述这场印度河巴基斯坦之间进行的一场南亚次大陆规模*大的坦克战。

作者简介

胡烨,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精通英语、日语和越南语,在**多家杂志刊载过军事文章,并编译了《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全5卷),编著了《武当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官方战史》。擅长研究德军和越南、太平洋、欧洲战场,对战史研究有一定的造诣。

目录

第一章 潘多拉魔盒
第二章 库奇兰恩冲突
第三章 巴基斯坦的作战计划
第四章 “直布罗陀行动”
第五章 “大满贯行动”
第六章 全面战争
第七章 决战锡亚尔科特
第八章 空中大战
第九章 停战


《风暴前夕:冷战格局下的印巴矛盾》 1965年的印巴战争,绝非一场孤立的区域冲突。它如同被冰封的暗流,在冷战的巨大格局下,暗流涌动,积蓄能量,最终以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军事对抗,深刻地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并对全球力量平衡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要理解这场战争,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 一、 战后的遗产与裂痕的种子(1947-1960年代初) 1947年,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的分裂,独立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过程伴随着大规模的宗教冲突、族群迁移和难以愈合的创伤。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成为了两国之间最棘手、最核心的矛盾。 克什米尔:未解的症结。 分治时,克什米尔土邦的宗教信仰以穆斯林为主,但其统治者为印度教徒。在强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的压力下,克什米尔最终选择加入印度,但这并未获得当地穆斯林居民的普遍认同,也成为巴基斯坦坚持的核心诉求。随后的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8年)虽然以联合国停火告终,但克什米尔被实际分割,两国之间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边界线上时常摩擦不断。 国家认同与意识形态的张力。 印度以世俗、民主、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运动”领导者自居,强调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而巴基斯坦则以伊斯兰国家为旗帜,强调其作为南亚穆斯林家园的特殊地位。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猜忌和对立。 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军事化的驱动。 独立初期,两国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重担。然而,持续的军事对峙,尤其是克什米尔问题,迫使两国将大量的国家资源投入到军备建设上。这种“军备竞赛”不仅消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资金,也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不安全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 冷战的阴影与大国博弈(1950年代-1960年代初) 冷战的到来,为印巴矛盾注入了新的复杂因素。美苏两大阵营都在争夺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地缘政治角力的重要舞台。 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与“巴格达条约/中央条约组织”(CENTO)。 为了遏制苏联在中东和南亚的扩张,美国积极拉拢巴基斯坦,将其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体系,如SEATO(东南亚条约组织)和CENTO。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但也让印度感到不安,认为美国是在通过巴基斯坦来制衡自己。 印度寻求战略自主与不结盟运动。 面对美苏阵营的拉拢,印度坚守其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倡导不结盟运动,并与苏联保持着日益密切的关系。虽然印度并非完全依赖苏联,但其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偏袒一直持保留态度。苏联在印巴冲突中的立场,以及后来在印度的军事援助,成为了影响地区力量平衡的关键因素。 印中边境冲突(1962年)的影响。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对印度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改变了印度对自身安全形势的认知。战败后,印度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并寻求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援助,以弥补在与中国对抗中暴露出的军事短板。然而,这种对西方援助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印度在与其他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的关系上,变得更加谨慎和敏感。另一方面,这场冲突也使得巴基斯坦看到了与中国结盟、共同制衡印度的可能性。 三、 冲突的导火索与升级的催化剂(1960年代初-1965年) 在上述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一系列事件为1965年的印巴战争点燃了导火索。 克什米尔的“白鸽行动”(Operation Gibraltar)的策划。 1965年,巴基斯坦认为时机成熟,决定采取军事行动,试图夺取印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策划了“白鸽行动”,派遣了大量伪装成武装分子的游击队员渗透到印控克什米尔,煽动当地穆斯林反抗印度统治,并希望引发当地起义。巴基斯坦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这种“代理人”战争,在避免直接全面战争的情况下,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让步。 印度对克什米尔边境的反应。 “白鸽行动”的渗透很快被印度方面发现。印度军队开始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展开清剿行动,并对越境渗透进行反击。在初期,双方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两国战略的误判与升级。 巴基斯坦的“白鸽行动”未能如期引发大规模的当地起义,反而激起了印度军队的强力反击。印度方面认为,巴基斯坦的行动是对其主权的严重挑衅,并且巴基斯坦可能试图通过边境渗透来逐步蚕食克什米尔。在试图扼制渗透行动的同时,印度开始考虑采取更大的行动,以打断巴基斯坦的战略意图。 印度军队越过国际边界。 1965年9月6日,印度军队越过两国在旁遮普地区(巴基斯坦一侧)的国际边界,向巴基斯坦腹地发动了进攻。这一行动被印度视为对巴基斯坦“白鸽行动”的报复和威慑,试图在军事上迫使巴基斯坦停止在克什米尔的行动。然而,这一越境行动,也标志着两国之间战争的全面升级,从地区性的边境冲突,演变成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四、 战争的进程与国际社会的介入 1965年的印巴战争,持续了约17天,虽然未能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但其影响深远。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国军队之间的较量,更是冷战格局下大国博弈、地区矛盾交织的集中体现。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调停角色,试图阻止冲突的进一步扩大。 总结: 1965年的印巴战争,是长期历史积怨、意识形态差异、冷战地缘政治以及战略误判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克什米尔问题如同埋藏在两国关系中的定时炸弹,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被引爆。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南亚地区长期不稳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理解这场战争,需要剥离其表面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复杂的国际联系,才能真正把握其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力量感,那种冷峻的蓝灰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硝烟弥漫的氛围。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尘土和冰雪。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这通常预示着内容的详实和考究。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史料的挖掘深度。很多关于这类主题的书籍往往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缺乏那种让你身临其境的微观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新鲜的、不为人知的侧面报道,比如那些基层士兵的口述回忆,或者是一些解密档案中透露出的鲜活细节。如果它能在还原战场环境的真实感上多下功夫,哪怕是关于后勤补给、通信干扰这些“枯燥”的方面,都会大大提升阅读体验。那种对历史“人”的关注,远比单纯堆砌战术数据更吸引我。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图表的布局也很讲究,不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排版混乱而产生阅读疲劳。这种对书籍本身制作水准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出版社对内容的尊重。

评分

最终,一本成功的历史著作,应该能够引发读者对更广泛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了解一个过去发生的故事。对于印巴冲突而言,它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关于民族身份认同、宗教冲突以及后殖民时代国家构建困境的深刻体现。我希望这本书在叙述完那场具体的战争后,能够提供一个有力的“结论”或“反思”部分。这个反思不一定是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这场冲突留给当代南亚局势的“历史遗产”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双方的国内政治结构和军事战略思维?更进一步,我们能从这场现代局部战争中吸取到哪些关于冲突管理和危机降级的教训?如果作者能将战史分析提升到地缘政治教训的高度,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不仅记住了战役的胜负,还能对当前的国际局势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题材范畴,而成为了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读物。

评分

阅读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我追求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仿佛能听到马蹄声、闻到火药味的代入感。这本书的篇幅看似可观,我猜测它在战役的细节铺陈上应该会比较扎实。我期待看到对具体某几个关键战役,比如空袭行动或者跨境渗透行动的“微观解剖”。我不想看那种仅仅用“双方伤亡惨重,战局陷入僵持”一笔带过的描述,而是希望作者能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切开战场,分析每一支部队的部署、指挥链条的有效性、以及最终导致某个特定地段胜负的关键决策点。想象一下,如果能有当日的电报往来、战场地图上指挥官的红蓝标记、甚至是对关键通讯中断的复盘,那么整个叙事就会立刻鲜活起来。这种对战役进程的细腻还原,是区分平庸历史写作和卓越历史研究的分水岭。它要求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重建当时的场景,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学术投入。

评分

我对军事史的兴趣点往往集中在技术革新与战术演变这一块。1965年的冲突,虽然在规模上可能不如后来的战争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它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检验场。我特别想知道,在这场局部冲突中,双方的装甲部队、空军力量以及侦察技术分别展现出了哪些优势和劣势?例如,坦克设计理念的差异在实战中是如何体现的?是老旧的谢尔曼系列更适应地形,还是新引进的T系列装备展现出了压倒性的性能?关于航空战的部分也同样吸引我,那时的喷气式战斗机刚刚普及,飞行员的战术配合和地面引导系统的重要性如何体现?优秀的战争叙述应该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具体的战斗场景,让我能“看到”子弹的轨迹和战术的得失。我倾向于那些不回避技术局限性和装备故障的书籍,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真实的底色,而非仅仅是英雄主义的赞歌。如果作者能附带一些当时装备的详细性能对比图表和战场部署示意图,那就太完美了。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南亚次大陆冲突的著作,但坦白说,很多作品在分析其背后的复杂地缘政治驱动力时,总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么过于偏袒某一方的叙事,要么就是将复杂的历史脉络过度简化成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跳出这种窠臼,提供一个更加多维度、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枪炮的对决,更是意识形态、民族认同、以及外部大国干预这些“看不见的刀剑”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那场冲突的走向和最终结果的。一个优秀的战争史作品,必须能够剖析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深层动因,而不是仅仅复述事件的经过。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示出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功底,将1965年的那场战役置于冷战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看看当时的克什米尔问题是如何被全球政治博弈所裹挟和利用的。如果能有对巴基斯坦和印度决策层内部权谋斗争的细致描绘,那无疑会是一大加分项,因为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往往是精英阶层在密室中的角力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