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 (美)马汉 海洋出版社

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 (美)马汉 海洋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马汉 著
图书标签:
  • 海权
  • 法国大革命
  • 拿破仑
  • 军事史
  • 海洋史
  • 历史
  • 政治史
  • 马汉
  • 法国
  • 18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文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5642
商品编码:266521120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
作者 (美)马汉
定价 90.00元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 9787502785642
出版日期 2013-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840Kg

   内容简介

  本书出版于1892年,分两卷,为马汉“海权论”的第二部经典著作。书中广泛使用*手资料(私人信件和文件),通过对1793—1812年间法国与俄罗斯、英国与美国之间战争及其重大意义的通俗表达,阐明作为历史积淀的一个要素并且作为国家以及世界命运的成因——海军所起的作用以及海权总体的影响。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Mahan,1840-1914年),美国历*、有影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马汉“海权论”思想,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高战略层面,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并提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民族的一切东西”。


   目录

简介

1783-1793年欧洲大事记

第二章

1793年各国海军——尤其是法国海军——的状况

第三章

1793年政治与战略总态势及事件

第四章

西印度群岛(1793-1810年)

第五章

1794年5月海战和6月1日之战

第六章

1794年的大西洋和欧洲大陆

第七章

1795年的大西洋和欧洲大陆

第八章

地中海与意大利 从1793年土伦撤退到1796年英国海军撤出

地中海以及1797年2月的圣文森特角战役奥地利被迫讲和

第九章

1797年和1798年的地中海

拿破仑远征埃及英国人回到地中海、尼罗河战役 大不列颠

恢复对地中海的控制,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十章

1799-1801年的地中海形势

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叙利亚并围困阿卡布吕克斯将军率法国

布雷斯特舰队入侵拿破仑返回法国 法国人痛失马耳他和埃及

第十一章

1796-1801年大西洋海战,布雷斯特封锁 法国远征爱尔兰

第二卷

第十二章

欧洲大陆的局势(1798-1800年)

五人执政团领导下法国的混乱状态第二次反法同盟损失惨重

的战争执的建立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并于1800年订立

针对英国的《武装中立条约》 与奥地利的《吕内维尔和约》

第十三章

1801年的事态发展

英国对波罗的海的远征哥本哈根战役拿破仑挑战英国海上

霸权的徒劳尝试拿破仑的大陆政策 1801年与英国媾和前

的一些事件到目前为止海权对法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第十四章

《亚眠和约》草案签署至和约决裂期间大事概要 1801年10月至1803年5月

第十五章

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到西班牙宣战 1803年5月至1804年12月

入侵英国准备大舰队拿破仑的陆海联合战略和英国的海上

战略拿破仑目的的基本统一西班牙战争的起因

第十六章

特拉法尔加战役——终结(1805年1-10月)

拿破仑接连修改其计划 双方海上力量的行动 拿破仑联合舰

队的终失败与奥地利的战争及奥斯特利茨战役特拉法尔

加战役海上战役的结果迫使拿破仑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第十七章

法国大革命期间及从帝国建立到《柏林敕令》颁布前的

破坏贸易战争(1793-1806年)

第十八章

英法贸易战(1806-1812年)

拿破仑分别于1806年与1807年颁布了《柏林敕令》与《米兰敕

令》 英国枢密令(1807-1809) 交战双方政策的分析当代主要事件概览

第十九章

概要:海权的作用以及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政策

索引


   编辑推荐

  1.马汉“海权论”三部曲是对人类历史、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巨著

  2.翻译成德、日、俄、意、瑞典等文,各国海军军官必读书籍。

  3.海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谁控制了海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4.首部全译本,忠实、准确、全面表达马汉的海权思想。


   文摘

   序言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变迁与启蒙运动的遗产》 18世纪的法国,一个思想激荡、变革涌动的时代,正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摇篮。这场思想的革命,以启蒙运动为核心,深刻地改变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为日后的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考察启蒙运动的遗产如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继承、发展、甚至被激进化,并最终如何催生出颠覆性的政治变革。 18世纪初,法国的政治思想依然深受君权神授、等级制度和宗教教义的束缚。然而,一批批富有远见的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以人性为出发点,开始挑战旧有的秩序。孟德斯鸠(Montesquieu)的《论法的精神》便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他敏锐地观察到不同国家、不同政体的差异,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这一思想,直接瞄准了法国专制君主制的弊端,为构建一个权力更分散、更有保障的政府提供了理论蓝图。 紧随其后,伏尔泰(Voltaire)以其犀利的笔触和不懈的批判精神,成为反抗教会权威和宗教不宽容的旗帜。他对迷信、教士的腐败和教会的特权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宗教宽容。伏尔泰的斗争,不仅仅是对宗教的批判,更是对一切压制思想自由的势力的挑战,他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民众对权威的认知,为后来的世俗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卢梭(Rousseau)的思想,则将法国政治思想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他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认为合法的政治权威来源于人民的普遍意志,而非君主的恩赐。他强调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并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够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的社会契约,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卢梭的激进思想,直接挑战了君主制的合法性基础,为“人民主权”的理念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法国大革命中最具号召力的口号之一。 然而,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和激烈的争论。启蒙思想家们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对于激进革命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社会,他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一些人更倾向于温和的改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扫除旧制度的顽疾。 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也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斋里,它们通过沙龙、咖啡馆、报刊杂志等渠道,迅速传播到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甚至一些开明的官员,都成为启蒙思想的传播者和受众。这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改革的渴望。 18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财政赤字、贵族和教士的特权,以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都使得旧制度的根基摇摇欲坠。在这样的背景下,启蒙思想的火种,如同燎原之火,开始在民众中燃烧。革命的呼声逐渐高涨,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取代了对传统权威的盲目崇拜。 然而,对启蒙运动遗产的继承,也伴随着复杂的解读和激烈的运用。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革命者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重新诠释和运用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在革命的洪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也经历了不同的实践。从最初的温和改革,到后来的激进革命,再到恐怖统治,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启蒙思想在不同力量手中的不同运用。 例如,卢梭的“公意”学说,在革命初期被用来强调人民的集体意志,但在恐怖统治时期,却可能被曲解为少数革命派的意志,用来压制异见,制造肃杀的氛围。因此,本书不仅要考察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建树,更要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被接受、被改造、被利用,以及它们最终对法国大革命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遗产。即使在革命的动荡平息之后,启蒙思想的印记依然深刻地烙印在法国的政治文化之中。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公民权利的强调,以及对世俗化政府的追求,都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遗产密不可分。即便是拿破仑帝国时期,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君主制,但其推行的法律改革、行政管理,以及对教育的重视,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总而言之,《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变迁与启蒙运动的遗产》一书,将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究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发生、发展和传播,重点剖析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思想如何挑战旧秩序,如何影响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又如何在革命的实践中被解读和运用。本书旨在揭示启蒙运动并非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变革力量的思想遗产,它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政治基因,也为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根源,及其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妙梳理,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历史高处的智者,他不仅关注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和政治角力,更深入剖析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驱动力。读来,我仿佛能感受到拿破仑时代海风的咸湿与硝烟的气息,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绝非一般的历史著作所能比拟。尤其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决策时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的某个微小选择有所不同,整个欧洲的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这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张力和说服力,远超了一般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

评分

初读此书,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对“结构性力量”的强调与阐释,它巧妙地将地理、资源禀赋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像一位精密的工程师,拆解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列强博弈的复杂机械。书中对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何渗透并塑造政治战略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政治军事史的窠臼,去思考那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因素——例如贸易路线的控制、港口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决定战争的走向,甚至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这种深层的、底层逻辑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识含量,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权力”二字的理解也随之拔高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即便处理极其复杂的军事调动和外交斡旋,叙事依然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学理色彩。但这种克制绝不意味着枯燥,相反,它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和官方电报时的选择性,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只言片语,往往比大段的论述更能直击人心,勾勒出特定历史人物在巨大压力下的真实心境。那些关于舰队部署和物资补给的细节描写,如同精美的钟表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逻辑闭环。对于沉迷于细节考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以这种精确的方式发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生存哲学的永恒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其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所折服——尽管历史背景迥异,但人类在面对全球竞争时的战略焦虑和资源分配的权衡,似乎总有某种惊人的相似性。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剖析,成功地论证了理论上的战略优势如何因组织效率或执行层面的短板而功亏一篑。这给现代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警示: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坚实的基础和高效的传导机制去支撑,否则,再好的“势”也可能瞬间瓦解,如同沙滩上的城堡。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富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国际政治基本概念的熟悉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在通勤路上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坐下来,打开地图,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关于当时欧洲各国财政和海军编制的基础知识。然而,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知识满足感。作者对于“影响力边界”的界定,尤其是在描述大西洋和地中海势力范围的拉锯战时,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清晰度。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层层剥茧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典范之作,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世界格局的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