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 |
| 作者 | (美)马汉 |
| 定价 | 90.00元 |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 ISBN | 9787502785642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840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出版于1892年,分两卷,为马汉“海权论”的第二部经典著作。书中广泛使用*手资料(私人信件和文件),通过对1793—1812年间法国与俄罗斯、英国与美国之间战争及其重大意义的通俗表达,阐明作为历史积淀的一个要素并且作为国家以及世界命运的成因——海军所起的作用以及海权总体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Mahan,1840-1914年),美国历*、有影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马汉“海权论”思想,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高战略层面,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并提出“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民族的一切东西”。 |
| 目录 | |
| 卷 章 简介 1783-1793年欧洲大事记 第二章 1793年各国海军——尤其是法国海军——的状况 第三章 1793年政治与战略总态势及事件 第四章 西印度群岛(1793-1810年) 第五章 1794年5月海战和6月1日之战 第六章 1794年的大西洋和欧洲大陆 第七章 1795年的大西洋和欧洲大陆 第八章 地中海与意大利 从1793年土伦撤退到1796年英国海军撤出 地中海以及1797年2月的圣文森特角战役奥地利被迫讲和 第九章 1797年和1798年的地中海 拿破仑远征埃及英国人回到地中海、尼罗河战役 大不列颠 恢复对地中海的控制,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十章 1799-1801年的地中海形势 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叙利亚并围困阿卡布吕克斯将军率法国 布雷斯特舰队入侵拿破仑返回法国 法国人痛失马耳他和埃及 第十一章 1796-1801年大西洋海战,布雷斯特封锁 法国远征爱尔兰 第二卷 第十二章 欧洲大陆的局势(1798-1800年) 五人执政团领导下法国的混乱状态第二次反法同盟损失惨重 的战争执的建立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并于1800年订立 针对英国的《武装中立条约》 与奥地利的《吕内维尔和约》 第十三章 1801年的事态发展 英国对波罗的海的远征哥本哈根战役拿破仑挑战英国海上 霸权的徒劳尝试拿破仑的大陆政策 1801年与英国媾和前 的一些事件到目前为止海权对法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第十四章 《亚眠和约》草案签署至和约决裂期间大事概要 1801年10月至1803年5月 第十五章 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到西班牙宣战 1803年5月至1804年12月 入侵英国准备大舰队拿破仑的陆海联合战略和英国的海上 战略拿破仑目的的基本统一西班牙战争的起因 第十六章 特拉法尔加战役——终结(1805年1-10月) 拿破仑接连修改其计划 双方海上力量的行动 拿破仑联合舰 队的终失败与奥地利的战争及奥斯特利茨战役特拉法尔 加战役海上战役的结果迫使拿破仑做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第十七章 法国大革命期间及从帝国建立到《柏林敕令》颁布前的 破坏贸易战争(1793-1806年) 第十八章 英法贸易战(1806-1812年) 拿破仑分别于1806年与1807年颁布了《柏林敕令》与《米兰敕 令》 英国枢密令(1807-1809) 交战双方政策的分析当代主要事件概览 第十九章 概要:海权的作用以及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政策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1.马汉“海权论”三部曲是对人类历史、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巨著 2.翻译成德、日、俄、意、瑞典等文,各国海军军官必读书籍。 3.海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谁控制了海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4.首部全译本,忠实、准确、全面表达马汉的海权思想。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对历史脉络的精妙梳理,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历史高处的智者,他不仅关注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和政治角力,更深入剖析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驱动力。读来,我仿佛能感受到拿破仑时代海风的咸湿与硝烟的气息,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绝非一般的历史著作所能比拟。尤其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决策时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的某个微小选择有所不同,整个欧洲的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这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张力和说服力,远超了一般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场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
评分初读此书,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对“结构性力量”的强调与阐释,它巧妙地将地理、资源禀赋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像一位精密的工程师,拆解着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欧洲列强博弈的复杂机械。书中对某一特定地理要素如何渗透并塑造政治战略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政治军事史的窠臼,去思考那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因素——例如贸易路线的控制、港口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决定战争的走向,甚至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这种深层的、底层逻辑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识含量,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权力”二字的理解也随之拔高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全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即便处理极其复杂的军事调动和外交斡旋,叙事依然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学理色彩。但这种克制绝不意味着枯燥,相反,它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在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和官方电报时的选择性,那些被挑选出来的只言片语,往往比大段的论述更能直击人心,勾勒出特定历史人物在巨大压力下的真实心境。那些关于舰队部署和物资补给的细节描写,如同精美的钟表零件,严丝合缝地嵌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逻辑闭环。对于沉迷于细节考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以这种精确的方式发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生存哲学的永恒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其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所折服——尽管历史背景迥异,但人类在面对全球竞争时的战略焦虑和资源分配的权衡,似乎总有某种惊人的相似性。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剖析,成功地论证了理论上的战略优势如何因组织效率或执行层面的短板而功亏一篑。这给现代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警示: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坚实的基础和高效的传导机制去支撑,否则,再好的“势”也可能瞬间瓦解,如同沙滩上的城堡。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富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国际政治基本概念的熟悉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在通勤路上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坐下来,打开地图,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关于当时欧洲各国财政和海军编制的基础知识。然而,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知识满足感。作者对于“影响力边界”的界定,尤其是在描述大西洋和地中海势力范围的拉锯战时,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清晰度。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层层剥茧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典范之作,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