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问题解决
  • 创意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句容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50372203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在设计中行走 探索设计的边界,发现创意的无限可能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一本简单的设计理论手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索设计本质的旅程,一次对人类创造力边界的不断拓展。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不再拘泥于具体的设计风格、工具或技法,而是将目光投向设计背后的驱动力——人类的行走,以及这种行走所带来的感知、思考与创造。 本书的出发点,是“行走”这一最基本、最直观的人类行为。我们行走,是为了探索未知,是为了获取资源,是为了交流与连接,更是为了体验世界。而设计,本质上也是一种行走,是一种在信息、材料、情感与功能之间穿梭,不断寻找最佳路径、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从原始人为了生存而制作工具,到现代设计师为提升用户体验而构思界面,设计的基因就蕴藏在这永不停歇的“行走”之中。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宣扬某种特定的设计流派,而是试图揭示贯穿古今、横跨所有设计领域的普遍法则。它强调,理解设计,就是要理解“人”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是如何感知、判断、决策,并最终付诸行动的。这种理解,不仅关乎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更关乎我们作为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导航、创造和生活。 第一章:设计的原点——从行走中感知世界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设计的最初形态,探讨人类是如何通过行走来感知世界的。从早期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庇护所、食物,到他们如何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学习和创造。我们会分析行走过程中,眼睛、耳朵、触觉以及身体的运动如何协同工作,为大脑提供丰富的感官信息。这些信息,是最初的设计灵感和判断的基石。 感官的交织与认知的形成: 探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在行走中的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地图。例如,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地形、声音、气味来判断方向和潜在的危险。 身体的智慧与设计的萌芽: 分析身体的运动、平衡、力量的运用等,如何引导早期人类对工具、容器、服装等物品的需求和创造。一根树枝如何成为挖掘工具,一片树叶如何成为遮蔽物,这些都是行走过程中身体智慧的体现。 从模仿到创造的边界: 探讨人类如何从观察自然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中获得灵感,并通过模仿和改造,创造出最初的设计原型。这种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是设计的早期演化过程。 第二章:设计的语言——符号、原型与沟通 行走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过程。本章将深入探讨设计如何运用符号、原型等方式,构建起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沟通桥梁。从古代的岩画、图腾,到现代的指示牌、界面图标,设计语言的核心在于清晰、高效地传递信息,并激发预期的回应。 符号的力量:超越文字的沟通: 分析符号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载体,如何在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视觉标识,探讨符号如何传达意义、唤起情感、指导行为。例如,交通标志、电子设备上的图标、品牌Logo等。 原型的迭代与演化:从想象到现实: 探讨原型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概念的具象化,更是用户反馈和迭代优化的基础。从泥塑、草图到数字模型,原型如何帮助设计师不断打磨想法,使其更加完善和贴合实际需求。 情境与语境:设计的生命线: 强调设计并非孤立存在,它必须融入特定的情境和语境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例如,一个指示牌在黑暗的夜晚和明亮的白天所传达的信息可能不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第三章:设计的流程——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路径 设计的过程,就是一次在复杂问题空间中“行走”的过程。本章将解析设计思维的核心流程,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收集、创意生成、原型制作、测试反馈以及最终的落地实施。本书将跳脱出线性的流程描述,更侧重于强调过程中“思考”和“探索”的非线性、多维度特点。 问题拆解与需求挖掘: 探讨如何深入理解设计问题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用户访谈、场景分析等方式,挖掘潜在的、未被明确表达的需求。设计的第一步,往往是对“行走”方向的精准判断。 头脑风暴与创意碰撞: 介绍激发创意的方法,强调开放的心态、跨领域的联想以及“跳出盒子”的思维。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集体智慧,在“行走”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迭代与反馈:不断逼近最优解: 强调设计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通过原型测试、用户反馈等环节,不断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每一次的“试错”和“调整”,都是为了让“行走”更加平稳和高效。 权衡与抉择:在约束中前行: 承认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约束,如时间、成本、技术等。探讨如何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做出明智的权衡和抉择,从而在“行走”的道路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第四章:设计的边界——技术、材料与人文的融合 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材料的革新以及对人类需求的深刻理解。本章将探讨设计如何不断突破自身的边界,将各种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材料的革命与设计的重塑: 分析新材料的出现如何为设计带来新的可能性,从古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3D打印材料、智能织物,材料的特性直接影响着设计的形态、功能和美学。 技术的赋能与设计的延伸: 探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如何改变设计的方式和内容。例如,AI辅助设计如何提高效率,VR/AR如何改变用户体验。 人文的关怀与设计的温度: 强调设计最终要服务于人,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用户的感受、情感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设计能否真正触动人心的关键。我们将在“行走”中,更加关注“行走的每一个人”。 第五章:设计的未来——可持续性、包容性与创新驱动 展望未来,设计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章将探讨可持续设计、包容性设计等前沿理念,以及如何以创新驱动,让设计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可持续设计的责任: 探讨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推动循环经济,创造更负责任的产品和系统。这是一种“行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审慎态度。 包容性设计的价值: 强调设计应该为所有人服务,无论其年龄、性别、能力或背景。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消除障碍,促进公平和融合。这是一种“行走”于社会多元之中的同理心。 创新驱动的未来: 展望设计将如何继续演化,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开放式创新等方式,应对未知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设计中行走”,探索无限可能。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次属于自己的探索之旅。它希望激发你对“设计”这一人类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创造行为的深入思考,让你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在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尝试中,都能感受到设计的脉搏,体会到“行走”所带来的无限创意与可能。无论你是专业的设计师,还是对设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你理解世界、创造世界的一本独特的指南。它鼓励你,以一种更开放、更敏锐、更具探索精神的姿态,开始你自己的“在设计中行走”。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联想。我经常觉得,设计的过程就像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有时候,一种选择会打开新的局面,而另一种选择则可能将自己引向死胡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选择”的智慧。当面临不同的设计方向时,如何做出最优的判断?如何平衡创新性和实用性?如何预判用户可能的反应?“行走”这个词,又带给我一种“过程感”。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为我在这些环节中遇到的挑战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设计的本质,在于持续的探索和优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完美。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设计道路上的一个“导航仪”,帮助我在复杂的设计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坚定地向前迈进,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评分

拿到《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会不会是一本理论色彩浓厚的学术著作?我个人对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有点头疼,更喜欢那些能够直接触及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但是,名字中的“行走”又让我觉得它应该是有活力的,是有温度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用一种比较轻松、易懂的方式,来讲解一些深层次的设计理念。我特别希望它能解答我的一些困惑,比如,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些优秀的设计,但却很难复制,这究竟是因为我们缺乏某种“天赋”,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给出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让我明白,那些成功的设计,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其中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又该如何去把握。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设计这条道路上,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少走弯路。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设计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一步步精进的。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个名字吸引了——《在设计中行走》。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好像设计师们真的能像散步一样,在创意的丛林里悠闲地漫步,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我一直觉得设计这东西,有时候玄之又玄,好像大师们自带一种“读心术”,能洞察用户未说出口的需求,然后随手就能捏出一个惊为天人的作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窥见设计背后那条清晰的逻辑线。也许它会告诉我,那些看起来信手拈来的设计,其实是无数次推敲、无数次失败堆叠出来的结果。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用“行走”这个意象来串联起整个设计过程?是会像在迷宫里探索,一步步找到出口;还是像在山间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山顶?我希望能看到设计思维的演进,从最初模糊的概念,到落地成形的方案,这个过程中的纠结、挣扎、顿悟,都像是跋涉中留下的脚印,每一步都算数。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明白,设计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脚踏实地、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亲切。我总觉得,“行走”是一种很自然、很舒服的状态,它不像“奔跑”那样急促,也不像“静止”那样沉闷。《在设计中行走》,听起来就像是在设计这片广阔的领域里,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行走”的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理念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观察”和“感知”的技巧。毕竟,很多伟大的设计,都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更深入地去理解用户,如何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审视设计。同时,“行走”也意味着一种“迭代”和“反馈”。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设计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每一次的“行走”,都可能带给我们新的发现和启发。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设计的美好,不仅仅是最终的作品,更是整个过程中的思考、实践和成长。

评分

初读《在设计中行走》,我怀揣着一种“寻宝”的心情。我总觉得,优秀的设计背后,一定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籍”或者“心法”。这本书的名字,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暗示,仿佛里面藏着一种行走在设计世界里的独特路径,一种能够让人事半功倍的方法论。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炫酷的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教会我如何“思考”设计,如何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去理解设计。比如,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该如何有效地拆解它?在无数的可能性中,我又该如何找到最适合的那个方向?“行走”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持续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工具,一些框架,帮助我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迷失方向。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将“行走”的姿态,转化为自己解决设计问题的实际能力,不再是盲目摸索,而是有了更清晰的指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