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亚的想象(作家学者看世界)
定价:16.00元
作者:程光炜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500828181
字数:120000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家学者看世界》丛书之一。本丛书的作者,均为近年知名度较高的作家和学者,他们曾经有过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一年以上的游历。他们将以丰富、生动的描写,把多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带入你的视野,将移动式的世界画廊放上你的书桌。
知识性兼趣味性,强调书写方式与读者之间的亲切交流,是本丛书的一大特色;让读者在心灵的喜悦中获取思想的启示,是它所追求的目标。丛书采用文化随笔的形式叙述他们在异国留居时期的见闻,从见闻中提取人生的真义;或以读书笔记的轻松笔调,笔走龙蛇地展现该国的历史名城、文化名人遗迹,从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中体味生存的韵致;或以旅游为视角,掀开异乡异地瑰丽的风情、民间风俗和艺术,使人们在五光十色的描述中受到精神和美的沐浴。
目录
走过日本
东京湾
东京印象
遥想福冈
雨中的樱花
从东京到埼玉
留学生记事
新宿
枕边的涛声
难忘
金达莱的韩国
洒吧的记忆
海美镇
关于海美(之二)
春天之行
汉江的桥
教学的钟声
夜读有记
东海日出
大南门
釜山
韩国的大学
雪中忆往
关于中秋节
朋友柳泳夏
散步
金达莱,金达莱
阿妈妮
永不消逝的王者
香港及域外笔记
夜游香港
想起萧红
香江的诗意
午后、雨中、桥上
永远的旅人的心——周作人与外国文化
作者介绍
程光炜,男,1956年12月出生,江西省婺源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文学艺术语言组召集人,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艾青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重返
文摘
序言
终于读完了这套描绘近现代东亚社会变迁的史学巨著,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学术论文,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东亚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选择的细致分析所吸引。例如,在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功于天皇的开明或西方的技术援助,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精英阶层的博弈。书中对“和魂汉才”这一概念的解读,让我对日本如何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独特的现代化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着重于剖析辛亥革命后,国家如何在动荡与分裂中艰难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相互碰撞、演变。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比如军阀混战、列强侵略的痛苦,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在逆境中的抗争与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是如何互动、影响、又各自前行的。这种层层递进、多角度审视的方式,让我在掩卷之时,仍旧回味无穷,对东亚的未来发展也多了一份思考。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与那些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东亚人进行着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你听到旧时街市的喧嚣,感受到新思潮涌动的激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想象”这个概念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更是群体在面对未知、困惑时,为了寻求认同、构建未来而产生的共同愿望与图景。例如,书中对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关于“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虽然最终走向了灾难,但作者却剥离了其政治侵略的外衣,深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对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早期萌芽,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想象”是如何被扭曲和利用的。这种超越简单批判的视角,极具启发性。书中对东南亚各国在殖民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变迁,以及在后殖民时代如何重塑国家认同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不同于以往对东亚历史的线性叙述,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个体命运,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真实存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被动地发生,而是无数个体“想象”与行动交织的结果。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它会带给我如此震撼的阅读体验。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国别史研究,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整个东亚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这种“区域研究”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从而摆脱了孤立地看待某个国家历史的局限。书中对“现代性”在东亚的多元展开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并非是西方现代性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与各地本土文化、社会结构互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体。例如,书中对南洋地区华人社群在异域文化中如何保持并发展自身文化的描绘,就极具韧性与智慧。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商贾、普通民众,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反应和行动。这种从微观入手,折射宏观趋势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动性。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如何理解当下充满复杂性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厚重的历史文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篇章。书中对“想象”这一主题的反复探讨,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进程并非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而是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20世纪初东亚知识分子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思考民族复兴、国家出路的论述。他们既吸收西方思想,又试图从中找到符合自身文化特质的发展道路,这种跨文化对话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充满了智慧和挣扎。书中对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传播、观念碰撞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东亚区域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演变的动态共同体。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复杂因果关系的梳理,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探索者们一同思考,一同前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东亚某些国家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和细致的态度,拆解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历史背后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层面。特别是关于“边缘”与“中心”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定位。过去我们习惯于以西方为“中心”,将东亚视为“边缘”或被动接受者,但这本书通过对东亚内部互动、自我构建过程的详尽考察,揭示了东亚自身演变的强大力量和独特性。例如,书中对朝鲜半岛在近代早期所扮演的文化桥梁角色,以及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独特地位的分析,就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作者并没有回避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其带来的冲突,但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民族主义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互动中形成,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东亚内部的格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平等的视角,去理解和研究非西方世界的历史,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明火花。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那些意想不到的联系和对比所震撼,也更加理解了“世界”是一个多么多元而充满可能性的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