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L.Joyce、Lyle D.Joyce、Matthias Loebe主编的《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以“全景 ”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从开始发展 到成熟完善的历史过程。同时,又从辅助循环所涉及 的生理、与植入有关的麻醉及手术技术、并发症的治 疗等多个层面,向读者提供实施这些治疗所必需的理 论指导。本书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目前临床主要运用 的各种循环辅助装置,包括短期辅助装置、长期辅助 装置等,详细介绍了各种装置的特性、植入要点和临 床使用范围,方便读者为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合适的 辅助装置。
本书尤其适合心血管外科医师及体外循环医师、 相关的麻醉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脏外科监护室 医师和护士等阅读。
**部分 临床
第1章 机械循环支持的历史
第2章 制造心室辅助装置的技术元素
第3章 心脏辅助装置应用的监管问题
第4章 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选择标准
第5章 机械辅助循环支持的跨机构注册: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6章 辅助装置用作决定性的治疗
第7章 心脏移植前的桥接过渡治疗
第8章 用作辅助心脏恢复的过渡治疗
第9章 左心室辅助装置术中的麻醉考量
**0章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技术
**1章 心室辅助装置的抗凝
**2章 心室辅助装置溶栓治疗
**3章 机械循环支持的感染并发症
**4章 右心功能不全
**5章 持续流量辅助装置的出血并发症
**6章 婴幼儿及儿童机械循环支持
**7章 LVAD支持中的肺动脉高压问题
**8章 血液平流灌注的生理
**9章 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辅助时的脑血流
第20章 LVAD支持治疗后的心肌逆向重构
第21章 社会心理评估和出院计划
第二部分 装置
第22章 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选择
第23章 使用Impella导管植人的心脏辅助装置
第24章 Tandemheart系统:装置说明和临床结果
第25章 Levitronix CentriMag和PediVAS系统:临床应用和结果
第26章 Abiomed AB5000循环支持系统
第27章 Thoratec“体旁型”心室辅助装置
第28章 SynCardia全人工心脏
第29章 AbioCor全人工心脏
第30章 EXCOR“柏林心”婴儿辅助装置
第31章 INCOR“柏林心”辅助装置
第32章 HeartMateⅡ恒流式左心室辅助系统
第33章 HeartAssist 5 VAD系统
第34章 Jarvik-2000 FlowMaker辅助装置
第35章 CircuLite Synergy部分循环支持系统
第36章 HeartWare心室辅助系统
第37章 Terumo DuraHeart磁悬离心左心室辅助系统
第38章 Levacor心室辅助装置
第39章 EVAHEART左心室辅助系统
这本《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精)》的书,我真的是抱持着非常高的期待去翻开的,毕竟“机械循环支持”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技术性的挑战和前沿的吸引力。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设备维护和可靠性工程的书籍,但总感觉在“循环”这个维度上,它们要么过于笼统,要么不够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描述设备如何运转,更重要的是挖掘那些支撑设备持续高效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动态平衡。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循环”的生命周期,例如从设计阶段的预设优化,到运行中的实时监测,再到维护保养的周期性干预,以及最终的报废和再生。再者,“支持”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暗示着不仅仅是机械自身的结构,还包括了与之相关的能源供应、信息反馈、故障预警、甚至人员的操作和管理等等。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能够自我维持和优化的“机械循环支持系统”的。尤其是在“应用”这一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最好是来自不同行业,比如航空航天、能源生产、甚至是复杂的制造流水线,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一些跨学科的融合,比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工程相结合,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精)》这本书时,对“机械循环支持”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些模糊的。我更熟悉的是传统的设备管理和维护理论,对“循环”二字的强调,让我觉得可能是在强调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但这似乎又不够具体。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构建的理论框架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循环”仅仅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可操作的“原则”,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关于“故障的根源性分析”和“风险的动态评估”的部分,它揭示了许多看似偶然的故障,实则蕴藏着长期的、系统性的“循环”问题。书中对于“应用”的详述,更是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实践,从而实现机械设备的持续优化和高效运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动态的视角去理解机械系统的运作。
评分这本《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精)》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复杂系统背后运作逻辑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不仅仅是在讲机械,更是在讲一种“系统思维”。“循环支持”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以为是“静态”的机械设备,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作者在阐述“原则”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理解这个复杂概念的内涵。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息流”和“能量流”如何协同作用的论述,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视角。再说到“应用”,书中提供的案例简直是干货满满,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化监控”的章节印象深刻,它预示着机械维护的未来方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重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关于机械和工程的固有观念。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或许在其他一些需要精细化管理和持续优化的领域,也能找到类似的“循环支持”模式。
评分读完《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精)》的第一感觉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机械维护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机械维护就是坏了修,定期保养,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框架,让我看到了“循环”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机械运转得更久,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们在一个动态的、可控的“循环”中,不断自我优化,保持最佳状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支持”的定义,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支撑,而是扩展到了信息、能源、甚至环境等多个维度。书中对“原则”的阐述也十分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构建高效机械循环支持系统的核心要素。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适应性”的讨论,它说明了真正的循环支持不仅仅是被动响应,更应该具备主动预测和调整的能力。书中引用的一些案例,虽然有些我之前并不了解,但通过书中细致的分析,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循环支持”原则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是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甚至避免灾难性的故障。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故障”和“损耗”,可能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循环的思考方式。
评分《机械循环支持原则和应用(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机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和功能。它所倡导的“循环支持”理念,就像是为机械系统注入了生命力,让它们能够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不断自我完善。书中对“原则”的阐述,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分解得通俗易懂,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核心要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息反馈”和“故障预警”在整个循环中的作用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支持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信息层面的。而“应用”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列举的各种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循环支持”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理论的佐证,更是一种经验的传承,让我能够从别人的实践中汲取灵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做”,更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深刻、更系统性的工程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