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手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手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可惜没有罗尔娜的沉默的创作记录
评分##重新认识达内
评分##很有意思的导演手记,原来达内兄弟也是读了这么多前人作品来寻找创作灵感和导向。第二部分的剧本也很好,与前文创作过程对照,尤其《罗尔娜的沉默》,边读边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电影。
评分##1.永远按照剧本顺序拍摄影片;2.“对一部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是可以重建人性的体验。”;3.看完[双虎屠龙],“从电影院出来,心情平静、舒畅……一种身为众生一员的纯粹感。以后,再回想到这一刻,亦会是对某种幸福时刻的回忆。”;4.“电影是为不存在的事物而生的,为了那从未现身的‘他人’。”;5.吕克·达内喜欢[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野孩子],但却不喜欢[蓝],“太多套路和矫饰,没有了[十诫]里的那种锋利和自由。”;6.“艺术无法拯救世界,也无法拯救人类。它总在事后才出现,但起码它向我们证明,它有可能拯救这个世界。”;7.“我们的问题,不是观众是否会喜欢电影,而是电影是否会喜欢观众。”;8.[罗塞塔]的摄影师曾说,“若你总抱怨真实世界里的天气,你又怎能拍活一个故事片里的人物?”
评分##1.永远按照剧本顺序拍摄影片;2.“对一部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是可以重建人性的体验。”;3.看完[双虎屠龙],“从电影院出来,心情平静、舒畅……一种身为众生一员的纯粹感。以后,再回想到这一刻,亦会是对某种幸福时刻的回忆。”;4.“电影是为不存在的事物而生的,为了那从未现身的‘他人’。”;5.吕克·达内喜欢[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野孩子],但却不喜欢[蓝],“太多套路和矫饰,没有了[十诫]里的那种锋利和自由。”;6.“艺术无法拯救世界,也无法拯救人类。它总在事后才出现,但起码它向我们证明,它有可能拯救这个世界。”;7.“我们的问题,不是观众是否会喜欢电影,而是电影是否会喜欢观众。”;8.[罗塞塔]的摄影师曾说,“若你总抱怨真实世界里的天气,你又怎能拍活一个故事片里的人物?”
评分##重新认识达内
评分##博尔赫斯翻译成博尔热,也是够了……
评分##电影创作笔记比较真实记录了兄弟俩的想法,小成本、非职业演员、但又拍的非常具有细节感的大片
评分##充满知性/理性的思考,非常浓重的欧洲知识分子气息,正因其在现实中一贯的左翼立场和鲜明态度,电影才长久保持所谓作者性特征——限于经济成本制定拍摄主旨,寻求活力与真实,反对矫情和刻意,绝不讨好观众或市场,“拍摄一个没简化成苦难的鲜活载体的人”;对真人秀的批判时至今日仍不过时,他们也以身体力行践行着所谓“电影”的本质;厌恶配乐的存在,“为了不遮蔽观众的眼睛”——真想送给某些导演。 蔚为大观的书单罗列,由此可一窥达内兄弟创作理念的来源,尤以列维纳斯之「他者」概念为最,并详细记录了如何将之运用到剧本结构中去——找到文本所需的氛围和能量,详述剧本围拢的过程——“艺术重构人类生活经验”。校对需加强啊,有错字、错译、漏标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