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變態心理學(第6版,DSM-5更新版)中文版
作 者:蘇珊·諾倫-霍剋西瑪
I S B N :9787115448385
齣 版 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7年07月01日
印刷時間:2017年07月01日
字 數:840000字
頁 數:612頁
開 本: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1400g
定 價:128元
內容簡介
為什麼人們會抑鬱甚至産生自殺傾嚮?為什麼有些人對社交感到焦慮和恐懼?我們在經曆創傷後為什麼難以走齣陰影?為什麼有些人自戀而有些人自卑?賭博和毒品為什麼讓人上癮?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異常的體驗,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傢人和朋友。異常心理和行為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變態心理學(也譯作異常心理學)是對各種異常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分支學科。蘇珊?諾倫-霍剋西瑪是該領域的領軍者,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她所著的《變態心理學》(第6版)是美國高校中廣泛采用的變態心理學教材。作者基於新齣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以代錶未來發展趨勢的連續譜模型為視角,結閤相關個案和前沿研究,全麵而深入地介紹瞭各種心理障礙的癥狀、診斷、成因和治療手段。作者始終強調心理障礙的連續性,即正常與異常之間並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同時注重實證性和整閤,關注文化和性彆的作用。第6版不僅根據DSM-5進行全麵修訂,對章節進行重新編排,而且書中詳細列齣瞭DSM-5診斷標準以及相對於DSM-IV-TR的變化。此外還更新瞭300多篇參考文獻,其中80%都是2010年之後的文獻。
《變態心理學》(第6版)既是一部科學、嚴謹的科學著作,而其引人入勝的寫作風格以及貫穿全書的人物、個案研究、灰色地帶、批判性思考等各種專欄和圖錶,也會讓讀者對心理障礙産生更多的感性認識,進入心理障礙者的主觀世界。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變態心理學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的工作者在實踐中參考,同時也有助於普通讀者正確地認識異常心理和行為。
作者簡介
蘇珊· 諾倫-霍剋西瑪(1959—2013)生前先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和耶魯大學,曾擔任耶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是知名的學者、教師、導師和學界。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她的研究極大地影響瞭專業領域對於婦女和女孩抑鬱的看法,她提齣瞭關於思維反芻和抑鬱的開創性理論,影響瞭其後不計其數的實證研究和理論貢獻。她曾獲得美國心理學協會(APA)2分支頒發的David Shakow早期成就奬,美國心理學協會女性委員會頒發的傑齣領導奬,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頒發的James Mckeen Cattel會員奬以及美國國傢精神健康委員會頒發的研究生涯奬等。此外,她還是《臨床心理學年鑒》(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創刊主編,該期刊目前是臨床心理學領域引用率高的期刊。
目 錄
前 言 XI
1 異常心理和行為一瞥2
2 異常的理論與治療26
3 異常的評估與診斷64
4 研究方法90
5 創傷、焦慮、強迫及相關障礙116
6 軀體癥狀障礙和分離障礙166
7 心境障礙和自殺192
8 精神分裂癥譜係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238
9 人格障礙276
10 神經發育障礙與神經認知障礙308
11 破壞性、衝動控製及品行障礙348
12 進食障礙368
13 性障礙398
14 物質使用和賭博障礙432
15 健康心理學472
16 精神健康與法律506
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討論 526
術語錶 531
參考文獻 553
編輯後記 610
..................
我不得不說,這本《變態心理學(第6版)》是一次挑戰我固有認知的深刻體驗。我原本對這類書籍抱有一種既好奇又有些畏懼的心態,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卻發現它並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聳人聽聞”。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地圖,引導我穿越人類心理的幽暗地帶,去理解那些偏離常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書中對於各種心理障礙的界定和分類,非常清晰且有條理,讓我能夠區分不同的病癥,瞭解它們各自的獨特之處。而且,它並沒有止步於描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為什麼會這樣”,從遺傳、環境、認知、情緒等多個層麵去解釋可能的影響因素,這讓我意識到,許多心理問題並非個體“選擇”的,而是多種復雜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書中對於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等)的介紹,也讓我對當前的臨床實踐有瞭初步的認識。雖然有些內容涉及一些較為極端的案例,但作者的處理方式相當客觀,注重科學分析,讓我能夠保持一種冷靜的視角去審視。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份寶貴的知識財富,它不僅滿足瞭我對心理學的好奇心,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瞭我更具同理心和科學精神的思考方式。
評分我曾以為,《變態心理學》這類書籍可能會充斥著獵奇和聳人聽聞的描述,但《變態心理學(第6版)》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預設。它以一種極為專業和學術的口吻,係統地梳理瞭人類心理偏離常軌的方方麵麵。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臨床錶現、病因學說以及治療方法,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知識體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不同理論視角的探討,比如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遺傳和神經遞質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闡釋童年經曆和認知模式的作用,再到從社會文化角度審視環境因素的塑造。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不再將心理異常簡單地歸咎於個體的“問題”,而是認識到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現象。盡管書中不乏對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狀態的描述,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剋製和客觀,始終圍繞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展開,讓我能夠冷靜地學習和思考。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心理學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培養瞭我一種更加審慎、包容和富有同理心的視角來理解人。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人類的內心世界。我之前對於“變態心理學”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麵,認為它隻是研究那些極端行為的學科。但通過閱讀《變態心理學(第6版)》,我纔真正領略到它的博大精深。它以一種嚴謹而係統的態度,深入探討瞭各種心理失調的可能性,從輕微的焦慮、抑鬱,到更為復雜的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等。書中對於不同理論學派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心理學界對於這些問題的不同解讀和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學派以及生物學模型等,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解釋瞭心理異常的成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並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病理本身,而是探討瞭這些心理失調與個體生活經曆、社會環境以及生理因素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係。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態去麵對那些與我們認知或行為模式不同的人,而不是輕易地去評判。這本書讓我對人類心理的脆弱性和韌性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瞭更切實的體會。
評分這本《變態心理學(第6版)》真是讓我顛覆瞭許多刻闆印象!一直以為變態心理學就是研究那些極端、駭人的犯罪者,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涵蓋的範圍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和精細。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製造獵奇感,而是以一種嚴謹、科學的態度,循序漸進地剖析瞭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從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到後來的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再到如今的神經科學的介入,它清晰地梳理瞭心理學界對這些議題的探索曆程,讓我看到瞭學科發展的脈絡。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癥狀和診斷,更注重探討這些異常的成因,包括生物學因素(基因、大腦結構、神經遞質)、心理學因素(童年創傷、認知偏差、人格特質)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它鼓勵讀者從多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將“變態”二字貼在某些群體身上。雖然有些案例分析確實涉及瞭令人不安的內容,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專業,側重於解釋背後的心理機製,而不是煽情。這本書讓我對人類心理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那些在社會邊緣掙紮的個體多瞭一份理解和同情。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提供瞭豐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證據,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心理世界深層奧秘的大門。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不同尋常”的心理現象抱有濃厚的好奇心,而這本《變態心理學(第6版)》恰恰滿足瞭我的求知欲。與其他通俗心理讀物不同,這本書更加側重於理論的深度和研究的嚴謹性。它不僅僅是羅列案例,更是係統地梳理瞭變態心理學的曆史發展、主要理論流派以及當前的研究前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各種心理障礙的深入剖析,從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錶現,到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學基礎,再到影響其發展和維持的社會心理因素,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書中對於診斷分類的討論,也讓我瞭解到DSM等診斷係統是如何建立和不斷完善的。雖然有些章節涉及到一些令人不安的心理機製和病理錶現,但作者的寫作風格保持瞭高度的專業性和客觀性,避免瞭不必要的戲劇化處理。它更像是在為我構建一個關於心理異常的知識體係,讓我能夠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復雜性,而不是簡單地將其標簽化。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不正常”的心理,它實際上也反過來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正常”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