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社会心理学 第3版 |
| 作 者: | 乐国安 |
| 定价: | 52.00 |
| ISBN号: | 9787300242804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4-1 |
| 印刷日期: | 2017-4-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社会心理学,作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有助于人们理解更广范围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学》(第3版)兼收并蓄,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大不同的研究方向上介绍社会心理学,使之既具有心理学方面的优势,又带有社会学方面的特色。在体系的构建上,本书力图完整地呈现社会心理学的全貌,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态度、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心理、社会影响、利他与侵犯等方面。 在修订过程中,本书力图体现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将所呈现的内容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书中设计的“章节导读”“背景人物”和“学以致用”等栏目将*新的社会事件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基本理论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介绍相结合,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充分领会应用的方法和途径。此外,本书还增加了“推荐视频”栏目,输入栏目下的网址即可观看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又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 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
| 作者介绍 |
| 乐国安,男,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曾获得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理论及应用社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及“973项目”课题,主讲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至今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发表在《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及国外一些学术期刊上的论文170余篇。 |
| 目录 |
| 章 绪论 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四章 社会化 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第五章 社会角色 节 角色的概述 第二节 角色理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第六章 自我意识 节 自我意识概述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第七章 社会态度 节 态度的实质 第二节 态度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 偏见 第八章 社会认知 节 社会认知概述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第五节 归因理论 第九章 人际关系 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人际吸引 第四节 爱情 第十章 人际沟通 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个体与群体 第三节 群体表现 第四节 群际关系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 节 利他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一直对社会心理学领域颇感兴趣,尤其想了解中国本土的研究视角和案例。我手头有的是乐国安老师的《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第3版),这本书的理论体系非常扎实,涵盖了社会认 [……] 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如此广泛,简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如何感知他人,到群体如何互动,再到社会如何影响个体,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透彻的解释。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部分,详细讲解了我们为什么会倾向于加入某个群体,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行为,比如在面对网络上的群体性讨论时,我很容易被某些观点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甚至不自觉地为“自己人”辩护。原来这背后是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原理的。此外,书中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各种信息,其中不乏带有说服意图的内容,比如广告、政治宣传、甚至是朋友的劝说。理解了说服的技巧和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辨别信息,不轻易被误导,也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社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认识“人”的全新窗口。我一直觉得,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理解自己尚且不易,更何况理解他人。乐国安老师的《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第3版,却用一种非常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一一呈现出来。比如,关于“社会归因”的章节,我才明白,我们是如何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的。是他的内在特质,还是外在情境?我们常常会犯“基本归因错误”,把别人的错误归咎于人品,却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倒霉。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与人相处时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武断地评判他人,其实是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书中对“群体动力学”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群体决策的“群体极化”现象,即群体讨论可能会导致成员们形成比个体更极端的观点。这一点在很多社会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网络上的“键盘侠”现象,以及一些社会运动的演变,都可能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是个人选择的行为,其实都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的强大塑造。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虽然是大学教材,但乐国安老师的文字却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例如,书中在讲解“社会学习理论”时,就详细描述了儿童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各种社会行为,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老师、甚至电视节目中习得的。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中国本土研究和案例,这对于我这个习惯了接触西方心理学理论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补充。我发现,很多社会心理学现象在中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根源。比如,书中在探讨“人际吸引”时,就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熟悉性”和“互惠性”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有所不同。这些本土化的视角,让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其在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之后,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乐国安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是在娓娓道来,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书中对于“社会认知”过程的探讨,让我对自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他人的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并非像一台冷静的电脑,而是充满着各种偏见和捷径。比如,“刻板印象”和“偏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书中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认知偏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内容,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理解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是颠覆性的。我一直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体自由意志的独立选择,但读完乐国安老师的《南开大学 社会心理学》第3版,我才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有多么强大。书中关于“社会影响”的几个章节,让我对“从众”、“服从”等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都揭示了在群体压力或权威的指示下,个体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场合,人们会选择沉默,即使他们内心是反对的;为什么在某些群体中,个体的意见会轻易被淹没。书中还对“社会规范”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自觉地遵守某些规则,即使这些规则并不总是合理的。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个体行为,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潜移默化的社会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