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与哲学家

僧侣与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一 从科学研究到心灵探索
我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直接体验绝对真理,超越所有的概念,这就是智慧最根本的面貌。
二 宗教或哲学
说到这里,我们要诠释佛教的一个大问题:佛教是一个宗教还是一套哲学?
三 黑盒子中的鬼魂
当信仰离开理性,就变成迷信,当信仰背叛理性时更甚之。但当信仰与理性合并的时候,就能够防止理性变成一种纯粹知识性的游戏。
四 心的科学
一位专业西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以这种疏离的、科学的方式来观察心理现象,根本不是西方独有的。这种探索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佛教里面。
五 寻找实相
空性不但不是虚无,也不是现象之外或不同的空虚空间。它是现象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最基础的佛教经典之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六 改造世界或改变自己
在你还没有转换你自己之前,你想对世界有所作为,无法创造出长久或深刻的快乐。我们可以说对世界采取行动是好的,但是内在转化是不可缺少的。
七 佛教和西方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20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八 宗教和世俗的心灵性
真正的爱不应该走极端,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两位特定的众生,也不应该被偏见所污染。而且,它应该是完全没有执着的,也不期待任何回报。
九 追踪暴力的根
人的真正本性可以被视为一种平衡状态,暴力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暴力不但为受害者,同时也为始作俑者带来痛苦。
十 智慧、科学和政治
直到17世纪,哲学自始实践的两种层面都还存在,一方面是科学的层面,另一方面是智慧的层面,也就是如何发掘生命的意义,甚至生命之外的意义。
十一 佛教的衰退与复兴
任何真正心灵道路必须包含两种精要的元素——让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方法。
十二 信仰、仪式和迷信
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沉的意义,那么就变成了迷信。
十三 佛教和死亡
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会这么成功。他说,死亡就是我们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必然的毁灭,佛教关于自我不存在以及心本性的开示,是可以在这方面帮上忙的。
十四 个人至上
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所有痛苦的形式,所以必须清楚正义社会的原则是什么,而这个社会的建立应该根据心灵价值、人权,以及个人责任的观念。
十五 佛教和心理分析
智慧之火让潜意识燃烧,让心的究竟本性——它的空性——显现出来,而同时让这些潜意识不留痕迹地被消灭,这一切在相当不同的层次之下运作。
十六 文化影响和心灵传统
有一句西藏谚语:“不要只顾着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十七 进步与创新
真正的创造力意味着渐渐除去无知和自我中心所造成的遮蔽,揭开心和现象的究竟本性。这才是真正“新”的发现。
十八 僧侣对哲学家的问题
你刚刚说到,20世纪末期,西方重新提出了智慧的问题。你觉得能带给所有人满足的智慧是什么?
哲学家的结论 / 317
僧侣的结论 / 323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用户评价

评分

##各种关于佛法可能的疑惑,都在书中以科学家的严谨和赤诚进行讨论,值得反复琢磨。能读到这样的书真是一种福报。赖导的翻译也比几年前那本《和尚与哲学家》好八百倍。

评分

##哲学家强调西方社会崇尚科学、社会管理制度等等外在建设手段有,他们追求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僧侣儿子一直跟他解释这些东西和佛教基本不冲突,只是佛教要求大家先把自己搞好再普渡众生。哲学家全程“我不听我不听,佛教有意思,但就是不科学!”僧侣全程“好几个仁波切都给我带来智慧,究竟怎么获得智慧我就用抽象词组说一遍吧,你们自己慢慢悟~”两人基本一直不在一个频道,谁也没被说服,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评分

##20151129:西哲和佛学正面交锋辩论的材料,只找到这一本,有些讨论恰针对我的困惑点,像基本佛法教义,和超自然叙述的分离很棒,如把佛教拆解成哲学和宗教的合体。//20160209:本来期待很高,中西对比的力作。但实则对话体太松散,不易精道传达佛法,二人的对话线索经常跳跃,A问题没讲透便跃至B问题(比如讲轮回那章),导致很难提取结网和理性思辨。另,定位仍是普及推介面向,导致对关键的核心分歧,没充分辩论,不说深、不说透,浮光掠影,满足于浅介绍,而非深辨析。模式常是子介绍完后,父不同意,最后没通达共识,一章就完了,最摩擦生慧的交锋part,比重不大。当然市场上少见此类对比书,仍值得一读。对没接触过佛学的人,也很受益。但想找进阶资料的话,本书并没有。

评分

##也许是因为我对赖声川的翻译期待太高,阅后才发觉并没有比原来那个从法文直译的陆版翻译更好。两个版本各有所长。法文版在很多术语后还标注了法文原词。但我觉得更好的翻译应该用佛教的名词,而不是翻译过来的词汇,这样才能更贴切。

评分

##我完全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对于我的影响!如果你想追求真正的自我以及对宗教的任何看法(确定信与不信)我都期待你们能去看看!哲学以及佛教的入门shu'ji看完,整理完实在是一场耗费脑力的对弈。最初是带着想了解佛教而去的,在父与子的对话中,不仅仅是完全扭转了我对佛教的观念想法,还让我接触到了哲学的思考。明白了佛教的伟大,作为一个基督徒而言,如果想要自己的灵修增长,我到觉得佛教中很多哲理都能有所帮助!而书中:对自己的宗教自信以及对其他宗教尊重。这句话我也印象深刻。读书的体验仿佛是一次人生的旅程,从婴孩到老夫到死亡的轮回。我想,电的发明从某些意义上的确妨碍了人类“心”上的进步,科学以及宗教的侵占也让哲学难以立足,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花时间去思考,不但是因为它使得我们聪慧进步!更是因为它就是生和死

评分

##确实带来思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带来对佛教智慧的更深认同。

评分

##非理性的存在并不需要证明,而理性只是通向真理的许多种方法中的一种。僧侣显得丰满而活泼,哲学反而暮气沉沉。

评分

##过誉了,儿子火候未到,说到关键地方总是转移,老爹似乎比儿子更有正见…

评分

##哲学家强调西方社会崇尚科学、社会管理制度等等外在建设手段有,他们追求有所建树,有所创新。僧侣儿子一直跟他解释这些东西和佛教基本不冲突,只是佛教要求大家先把自己搞好再普渡众生。哲学家全程“我不听我不听,佛教有意思,但就是不科学!”僧侣全程“好几个仁波切都给我带来智慧,究竟怎么获得智慧我就用抽象词组说一遍吧,你们自己慢慢悟~”两人基本一直不在一个频道,谁也没被说服,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