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双语翻译教程:对比转换与实例评析(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
定价:39元
作者:金萍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300155685
字数:430000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部分 英汉句子对比与翻译转换
单元 英汉句子结构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语义型句子和语法型句子
专题二 “话题-说明”结构与“主语一谓语”结构
专题三 “板块”结构与“多枝共干”结构
专题四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
实践二 “定语后置”与“定语前置”
实践三 “主语增补”与“主语省略”
实践四 “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确立主语把握话题
案例二 语义贯通语句变通
案例三 汉译英的形式逻辑思维及表达方式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公共马车》中译文赏析
选读二 《雨雪时候的星辰》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季羡林:我看翻译
导读二 译学理论一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导读三 译界术语一“翻译症”(Translationese)
第二单元 英汉句子语序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信息焦点的语序对比
专题二 叙述判断的语序对比
专题三 时间发展的语序对比
专题四 事理逻辑的语序对比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焦点一前置”与“焦点-后置”
实践二 “叙述一结论”与“结论-叙述”
实践三 “时间一顺译”与“时间-逆译”
实践四 “逻辑一顺译”与“逻辑-逆译”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译文的流畅——《快乐王子集》的中译
案例二 句子的“断”与“合”——《珠穆朗玛:雪山女神》的英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的怀念》英译文赏析
选读二 《流逝》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莫:相遇在巴别塔上
导读二 译界名家——林纾现象
导读三 译界术语一“假朋友”(false Friends)
第二部分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转换
第三单元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语篇的基本知识
专题二 语篇的照应
专题三 语篇的替代
专题四 语篇的省略
专题五 语篇的连接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英汉语篇照应的实现手段
实践二 英汉语篇替代的实现手段
实践三 英汉语篇省略的实现手段
实践四 英汉语篇连接的实现手段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译文的替代省略与翻译
案例二 译文的逻辑连接与翻译
案例三 译文的前后照应与翻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照应转换——《相携》英译文赏析
选读二 省略转换——《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英译文赏析
选读三 逻辑转换——《匆匆》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方梦之:译者就是译者
导读二 译界术语一常见谚语的中英对照
第四单元 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词汇衔接的基本知识
专题二 重复
专题三 泛指词
专题四 同义词
专题五 反义词
专题六 上下义关系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源语词汇衔接的再现
实践二 源语词汇衔接的改写
实践三 源语词汇衔接的增补
实践四 源语词汇衔接的省略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译文词汇衔接汉译英——林清玄《常想一二》英译文
案例二 译文词汇衔接英译汉——“My Visit to Quebec”中译文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文赏析
选读二 《中年人的寂寞》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方平:可以被,不会被淘汰
导读二 译界名家——朱生豪现象
导读三 译界术语——“通天塔”(Tower of Babel)
第五单元 英汉语篇结构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语篇的叙事性
专题二 语篇的描写性
专题三 语篇的说明性
专题四 语篇的论说性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语篇结构转换的英译汉
实践二 语篇结构转换的汉译英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语篇结构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小站》的英译
案例二 语篇结构中语言特色的转换——《还乡》的中译选段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whethe MooFollows Me”中译文赏析
选读二 《军嫂》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屠岸:“归化”和“洋化”的统一
导读二 译论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译者主体文化意识的彰显
第三部分 功能文体的对比与翻译转换
第六单元 英汉科技文体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功能文体的基本概念
专题二 科技文献的概念
专题三 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英译汉对比实践
实践二 汉译英对比实践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科技文体的中译
案例二 科技文体的英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物种起源》中译文片段赏析
选读二 “The Living seas”中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王彬彬:翻译是一种相遇
导读二 译界术语一常见科技词汇的译名
第七单元 英汉时文文体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时文文体的范围
专题二 时文文体的特点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英译汉对比实践
实践二 汉译英对比实践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时文文体的英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政策经济一《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英译文选读
选读二 政策法规——《北京市人民政府通告》英译文选读
选读三 文体娱乐——《蔚为“脐”观》中译文选读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学理论一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
导读二 译界术语——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词汇摘录
第八单元 英汉旅游文体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旅游文献的概念
专题二 旅游文体的特点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英译汉对比实践
实践二 汉译英对比实践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旅游景点的英译一《泰山》的英译
案例二 旅游文本的英译一《初到中国旅游可到哪些地方》的英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人间天堂——杭州》英译文赏析
选读二 《陕西省》英译文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界名家——许渊冲的翻译生涯
导读二 译界术语一常见旅游景点名称
第九单元 英汉文学文体对比与翻译
讲 翻译专题知识
专题一 英汉散文文体的特点
专题二 英汉小说文体的特点
专题三 英汉戏剧文体的特点
专题四 英汉诗歌文体的特点
第二讲 翻译实践策略
实践一 英译汉对比实践
实践二 汉译英对比实践
第三讲 翻译案例研读
案例一 诗歌翻译的三美——《枫桥夜泊》的英译
案例二 文学作品风格的传译一“How to Grow Old”的中译
第四讲 翻译鉴赏选读
选读一 《声声慢》英译文赏析
选读二 《名利场》中译文片段赏析
选读三 《哈姆雷特》中译文片段赏析
第五讲 翻译科导读
导读一 译家杂谈——张成柱:文学翻译中的情感移植
导读二 译界名家——王佐良与诗歌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英汉双语翻译教程:对比转换与实例评析》通过对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文字、文化及各类文体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的翻译技巧进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不同文体的差异。此外,通过对经典译文进行分析和评论,让学生学会挖掘译者的翻译特色和不凡技巧,领略名家译文风貌,汲取养分,学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译作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全面提高双语转换能力提供有效的基本训练。 《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英汉双语翻译教程:对比转换与实例评析》的适用对象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学生、翻译专业本科学生或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文摘
二、案例研读
1 案例
源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1: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译文2: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The old moois going down
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
There are maples othe riverbank
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
Drift with the current
I fall into a sad sleep
The monastery ocold mountain
It is outside the towof gusu
The sound of its bell
Touches the guestboat at midnight
1 案例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着一叶小舟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从内容上看,整首诗的前幅密度很大,开头两句共十四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愁眠。后幅却特别稀疏,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这是诗人在枫桥夜泊时所听到的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意象。“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笔,将《枫桥夜泊》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首诗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的水平面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从音韵和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绝是一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它有着工整的平仄模式和较严格的押韵方式,使得全诗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诗的句和第二句对仗工整,第三句和第四句没有严格对仗,总起来看,、二、四句押韵。
以下根据“三美”原则,分别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枫桥夜泊》的两首英译文进行案例对比分析。
作者介绍
金萍(1978-),女,教育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200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至今。20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指派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参加高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8项,专著2部,教材2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而且配色上选用了沉稳的蓝灰色调,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白度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很疲劳,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英文字母和中文注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部分也做得牢固,翻阅时书页不容易松散,感觉这本教材是那种可以经受住频繁翻阅和长时间使用的耐用品。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而且,它的开本大小非常适中,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不会笨重累赘,这点对于经常需要带着教材去图书馆或者课堂的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评分我个人对于这类强调“对比转换”和“实例评析”的教程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单纯的理论堆砌往往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似乎不是那种一股脑把所有翻译原则抛给你的教材,而是更倾向于带着读者一步步拆解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章节中对特定语境下,从源语到目的语的思维路径的剖析,那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晦涩的翻译技巧变得可视化了。特别是那些针对特定句型或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妙招”或“陷阱”,这对于提升实战能力非常有帮助。如果说传统的教材教你“做什么”,这本书更像是在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这种深度挖掘让人感觉非常充实。
评分作为一名深耕翻译领域多年的学习者,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尝试过很多声称能弥补这一差距的教材,但大多流于表面。然而,从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真正关注到了“应用场景”的重要性。我留意到其中穿插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比如法律、科技、文学等)的真实语料片段,并且对这些片段进行了细致的、多角度的评估。这种不局限于单一文体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翻译视野,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领域的文本时,适用的“转换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用简单的日常对话来举例,而是直面那些真正让人头疼的复杂长句和专业术语,这种勇气和实在感,是衡量一本优秀翻译教材的关键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处理得相当到位,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避免了过于冷僻和拗口的术语堆砌,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叙述的逻辑性极强,一个论点提出后,紧接着就是详尽的例证和反思,这种论证过程清晰得像是严密的几何证明,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文化差异的敏感表达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审慎和周到,既体现了对原文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目标读者接受度的考量,这种拿捏分寸的能力,是高水平翻译人才必备的素质。读起来,我有一种强烈的“被引导”的感觉,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旁,耐心而又不失鞭策地指导我探索翻译的奥秘,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点。
评分从教学法革新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似乎摆脱了过去那种“中译英”或“英译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而是更强调在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可塑的“转换模型”。我个人认为,这种强调“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具备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译者至关重要。它鼓励学习者去质疑既有的翻译规范,去探究背后的语言哲学和文化动因。这种开放性的学习引导,对于那些希望超越死板的模板、真正达到信达雅境界的进阶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翻译思维的“方法论”手册,值得反复研读和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