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文学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韩寒 | 页数: | |
| 定价: | 35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 ISBN号: | 9787201087979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 序:井与陆地,海和岛屿/ 韩寒
末日那年我二十一/ 张晓晗
灯下尘/ 七堇年
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李海鹏
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一个人都没有/ 李娟
此去经年/ 颜茹玉
致前任男友、未来丈夫的信/ 暖小团
那年夏天/ 张玮玮
微博与微信/ 韩寒
要么实现,要么遗憾/ 季烁红
那个年代,物资都很匮乏/ 杨怡倩
红色复写纸/ 荞麦
与大叔恋爱/ 曾轶可
我的父亲要结婚了/ 咪蒙
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陈坤 韩寒
风华来信/ 李娟
火花勋章/ 王若虚
蔡康永的躲避诗/ 蔡康永
神明/ 姚瑶
致岁月:你终于对我下毒手了/ 宋小君
似梦迷离/ 贺伊曼
爸爸爸爸/ 赵延
有了孩子的女人都是高考状元/ 杜小明
永不冷场的人生/ 绿妖
我能想象的幸福生活/ 邵夷贝
爱情/ 张怡微
皮囊/ 蔡崇达
一次告别/ 韩寒
精 彩 页: 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
陈坤:韩寒
陈 坤:我一直在看你的眼睛,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个温和的表象,是如何流露出那样锋利的文字?这是我很感兴趣的。
韩 寒:因为我把所有不伤害人的话全都说出来了,把伤害人的话全都留在了脑子里,半夜回家可以写。
陈 坤:我们的区别在于,我把所有伤害人的话都说出来了,把不伤人的话留在脑子里。所以今天的谈天,你也许不会说出真话。
韩 寒:你讲了一句万能的话, “你永远都没有说出真的话”,这句话永远都是有道理的。真话其实是一定要说的,但真的话,往往会给人带来伤害。
……
韩寒:我觉得你非常适合我们的「一个」,我一定要邀请你来写一篇文章。
陈坤:其实,我就是一演戏的……
韩寒:你如果长得不那么好看的话,一定是个优秀的作家。
陈坤:你竟然鄙视我父母送给我的礼物!但是真的,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的框架束缚着,在打破它们的时候却又那么无力。可能一个人本来是自由地生长着,随性而为,并且心里面有劲儿,是一些社会需求或者人为力量把这样一个人往上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有多少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要把这样一个形象拉下来呢?为此,我们身边聚集了一群“心怀叵测”的人们。
韩寒:说到这个,我就想到了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话语权也是权力的一种,是对权力的另外一种膜拜。因为任何人都会拥兵自重,再谦逊的人也会如此。很多人会把这种话语权不断放大,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去打击他人,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就像我一篇文章里写的:“一般人都会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但有些人会认为,你存在得比我好,即不合理。”他们不会把目光的焦点放在“我要存在得比你更好”,他们想的办法是“我要让你存在得不好”,其实我们每个圈子里都一样。
……
陈 坤:我听说有人要找你演戏,这么说你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演员?
韩寒:我觉得我做导演可能会好一点,哈哈。首先我认为我去演,就是对一部电影的不负责。之前《二次曝光》找过我,我就一直推辞,我说真的不行,只要我一出来,观众就会笑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
陈 坤:在我的概念中,有几种职业是容易转化成导演的,也的确有人在这么做,你怎么看?
韩 寒:其实是这样,做音乐的人和拍广告的人做导演会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片子分小节。
陈 坤:看来你是准备做导演了,有研究。部作品是什么?会考虑让我来演吗?
韩寒:我请不起你,哈哈。当然我要对你负责,就会对自身的前期工作要求很高。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曾经卖过《他的国》给关锦鹏,但是没有通过审查;《一座城池》我卖给了一个新人,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去帮他完成自己拍电影的愿望,我一心软就答应了,但其实它是特别难改的,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
陈坤:我发现了,你的人和你的文字其实是两码事儿。你很柔软,很羞涩,和你犀利、辛辣的文字完全不同。人生就是这样,好多外表柔软的人,内心力量其实是很强的,反而是那些天天在叫嚣的,可能并没有这个能力。老天赋予的这种搭配组合是平衡的,外表的柔软,不代表内心不强悍,这可以说是成长过程里对自我的一个互补,所以那些看起来很蔫的人,是不能够小觑的。我举个例子,跟姜文导演见面之前,我以为他是外表很强势的人,但是见了之后发现,他极其敏感和细腻,比我这种“被人说成忧郁的人”还要细腻。
韩 寒:姜文很可能是会回家跟老婆撒娇的那种,我是那么觉得。
陈 坤:我通常对次见面很重视,嗅觉很敏锐,像我们家那只短毛狗一样。我用这样的嗅觉闻出了姜文导演内心的敏感。
韩 寒:一个写得好也演得好的人,他必须得敏感。
……
陈坤: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现实世界里,成功与失败、财富与贫穷其实没有界限,它们彼此交融并且随时转换,无常中皆为缘分使然。我也会试图去向身边的人传播这样的思维,跟随缘分。
韩寒:缘分对我来说就是眼见的,比如说我眼见了一只大闸蟹,这个就是缘分,而没见的就不是了。我曾经救过一只大闸蟹,上网搜“大闸蟹吃什么”,结果搜到的都是“大闸蟹怎么吃”,实在没办法就放了些米饭给它,但是它第二天还是死了。
陈坤:我脑子里的想法是,我就是那只大闸蟹。其实我们人为地创造了许多惯性思维,比如大闸蟹就是用来吃的,比如数字的顺序就该是从1到9……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是不是疯子?我们倒推回去,或许为了好区别,你姓韩,我姓陈,但是回到初,我们都是相同的“人”。
韩寒:其实更多的,我想是为了缘分之中的“找到”,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电话号码都不同。就像狮子也会有自身互相区别的方式,而所有的区别也都是为了“在一起”。
陈坤:那么坐在时间的坐标上往回看呢?1到9创造了无穷的变化,如果次设定的时候是9到1呢,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我觉得好玩的是,为什么我们要执着于现在既成的一切。
韩寒:就像我们敲击的键盘上面的字母,我们习惯性认为它的排列是有讲究的,但其实不是,它很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排列,你为你的习惯回头去找理由、找原因,就觉得看似是合理的。我们在生活里常常也在为随机找理由、找借口,但它其实就是随机产生的,你再摇一次骰子,它可能就不是那个数字了;同样地再来一次,可能9变成1,键盘可能也不是这样排列,当然依然可能有这样两个人坐在这里研究,为什么那个9不是1。
陈坤:没错,就像那部电影《罗拉快跑》。刚才你提到:“如果重来一次会怎样?”其实每重来一次结果都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巧合凝聚了这一切”。可能那个初,甚至是初的初都是未知的,但我们需要在时间的长河里找到并且回到初。如果不能在肉体上回去,那么就构建一个心里的世界吧。
……
内容提要: 韩寒回来了。
2013年夏,韩寒亲任主编,经过14个月精心打磨,终于推出文艺主题书系——《一个》。
系列的部叫做《很高兴见到你》,收入28篇精选之作,其中有韩寒新作品《一次告别》《井与陆地,海和岛屿》;有“ONE?一个”APP人气文章,张晓晗、颜茹玉、咪蒙、荞麦、蔡崇达、暖小团等未来文学之星齐聚一堂;李海鹏、李娟、七堇年、那多一众实力派作家加盟;更收录陈坤、蔡康永、曾轶可、邵夷贝等跨界明星的文学处女作。而始终不变的是韩寒独有的文艺气息,摒弃无病呻吟,不卖弄技巧,崇尚“真心话+自然美”,简单好读又趣味盎然。
《一个》系列春夏秋冬每季出版一部,每期只会严选30篇以内文学作品,将来自天才级新人和读者关心的写作者们。每一篇入选作品都将至少被100万人欣赏,并成为当季的城中热门话题。
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小时代里,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书,一本或许睡前起后能读一读的书。它强调的是有情怀、无障碍,其中任何一篇作品,看标题或者前三段,就会让你读下去,不会因为时间有限或者别的什么放弃阅读。世界上那么多纷纷扰扰,能真正和你产生关系的并不多。愿读者享受阅读的简单快乐,复杂世界里,读《一个》就够了。
背景资料:“ONE?一个”原本是2012年6月韩寒发布的阅读应用,内容在复杂的世界里显得特别简单,每天就是一篇文章、一张图、一句话、一个问题,安安静静躺在那里等读者去看。结果,上线不到24小时,就超过众多热门游戏与应用,成为App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名。一年后,它有了几百万用户。作为一个文艺阅读APP,它甚至还拉到了NIKE的广告。如今,“ONE?一个”的纸质书系出版了,《很高兴见到你》是本,未来还会有。在书里看文字和图片,总是更容易让读者感动。
0123456789
《远山的呼唤》 内容简介 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北方,盘踞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山脉——黑山。山脚下的石门村,生活着一群淳朴而坚韧的村民,他们世代与这片土地为伴,承受着自然恩赐的同时,也饱受着贫瘠与孤寂的侵蚀。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晓,一个年轻的林业技术员,因一次下放任务,被调往这个偏远的山村。初来乍到的林晓,带着大城市的理想主义和满腔热血,却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所击垮。石门村的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生活设施匮乏,更让他触目惊心的是,这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景象。 林晓的到来,打破了石门村原有的宁静。他试图用现代化的林业技术,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推广植树造林,发展特色农业,但村民们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甚至视他为外来者,充满了警惕和排斥。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结识了村里的几个关键人物。有温厚善良、世代为村长,却又饱受时代变迁之苦的老村长李福海;有聪明伶俐、却因家庭贫困而早早辍学的少女阿兰,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对林晓的到来既好奇又充满希望;还有沉默寡言、却有着深邃眼神的山林猎人老刀,他熟悉黑山的每一寸土地,却也因为过去的经历,对外界充满了戒备。 林晓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他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然而,就在他最失落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彻底改变了一切。大火吞噬了村庄的一部分,村民们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林业资源。 在这场灾难面前,林晓看到了村民们身上迸发出的惊人勇气和团结。他与老村长、老刀以及阿兰一起,组织村民们自救,抢救伤员,搭建临时住所,并积极联系外界寻求援助。林晓展现出了他专业的技术和出色的领导能力,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 火灾过后,石门村面临着重建的巨大挑战。林晓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决定留下来,与村民们一起,为村庄的未来奋斗。他开始深入了解村民们的真实需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他倡导发展生态旅游,利用黑山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他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特色药材和菌类;他还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在林晓的带领下,石门村渐渐焕发了新的生机。年轻人们看到村庄的希望,开始纷纷返乡创业。阿兰在林晓的帮助下,开设了一家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体验乡村生活。老刀也打开了心扉,与林晓一起,成为了黑山生态保护的得力助手。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的矛盾和挑战接踵而至。随着外界的涌入,村庄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一些村民开始迷失方向,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出现了攀比和嫉妒。林晓面临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村庄的文化和精神的难题。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次重要的林权改革会议上。外部资本试图以低价收购林权,损害村民的利益。林晓与村民们团结一致,据理力争,最终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次事件,让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也让林晓坚定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 《远山的呼唤》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扶贫和发展的乡村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个体价值与集体命运的关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永恒的羁绊。故事通过林晓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中国基层干部在艰苦环境中,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并带动一方百姓走向富裕和文明的历程。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而立体。老村长李福海代表着旧时代的智慧与无奈,他的一生都在为石门村的生计奔波,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阿兰是新一代农村青年的缩影,她渴望改变命运,却又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她的成长过程,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老刀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的沉默寡言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土地的深情。 林晓的成长,也是一个关于信念和坚守的故事。他从一个怀揣理想的城市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脚踏实地、心怀百姓的基层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挫折、迷茫,也收获了成长和蜕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意义。 《远山的呼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黑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描摹了石门村村民们淳朴善良的品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这是一个关于乡愁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奋斗和希望的故事。在时代的洪流中,石门村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也展现了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伟大力量。 小说通过对复杂社会议题的探讨,如城乡差距、传统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引发读者的深思。它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艰辛。然而,正是这种真实和深刻,使得《远山的呼唤》成为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 最终,林晓在石门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石门村,也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逐渐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黑山的呼唤,不再是孤寂和哀怨,而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的交响乐。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献给所有对乡村抱有希望的梦想家。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壤里,也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只要我们心怀希望,脚踏实地,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