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来梳理漫画史,而是像搭建一个复杂的建筑群一样,从最基础的元素开始,逐步搭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作者在第一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漫画”,接着深入到视觉语法,最后探讨了漫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影响力。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使得即便是对理论分析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手绘感”的讨论所吸引。在数码绘画日益普及的今天,作者依然坚守并阐释了原始笔触中蕴含的、无可替代的情感重量。他论证了为什么即使是像素化的图像,依然需要模仿传统媒介的痕迹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这不仅仅是对过去工艺的缅怀,更是对真实性与人性化表达的深刻致敬。这本书迫使我放慢速度,去观察那些我以前只是匆匆略过的细节,比如线条的粗细变化是如何暗示情绪的波动,或者阴影的运用如何构建三维空间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微型的学术研讨会,充满了知识的愉悦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挑战了许多关于漫画的传统偏见。作者成功地将漫画提升到了一个严肃的艺术和交流工具的高度,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贴上的“低俗娱乐”标签。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对“时间性”的分析,也就是漫画如何通过一系列静态图像,来模拟连续运动和时间流逝。这种对“瞬时”的捕捉和排列,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书中引用的案例跨越了地域和时代,从早期的报纸连环画到当代实验性的作品,展示了漫画语言的普适性和强大的适应性。这种广阔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漫画”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它不仅仅是超级英雄或儿童读物,它是一种可以承载任何哲学思辨或个人史诗的载体。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似乎也变得更加“分格”和线性化了,学会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快速切换和衔接,这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也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功劳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内省式的分析工具箱。它教会你如何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解码者。作者对“跨页”和“面板布局”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利用物理空间——书页的边界——来控制读者的注意力焦点和阅读节奏,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心理学应用。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对“符号化”的讨论,即如何用最少的视觉信息,激活读者心中最丰富的联想。这种效率和信息密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心多用时阅读的材料,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构建的逻辑迷宫中去。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回报是巨大的,它让你对视觉叙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敬畏。这本书是那种你读完后会想立刻再买一本送给所有你尊敬的艺术创作者的经典之作。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着晦涩的术语,但事实证明我完全想错了。作者的文笔异常流畅且充满激情,他把一个本应深奥的理论探讨,写得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地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非常罕见。我最欣赏的是他对“空白”和“非叙事空间”的处理。在视觉艺术中,我们常常关注“画了什么”,而这本书却着重探讨了“没画什么”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留白是如何驱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信息差的。这种对读者参与度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漫画制作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在读者的大脑中完成的最后一步拼图。对于那些想自己动笔创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无价的指南,它教会你如何掌控读者的眼睛和心灵,让他们在你设计的路径上行走,却又让他们误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阅读过程非常愉快,没有一丝为了说教而说教的感觉,全是真诚的分享。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漫画爱好者的圣经,尤其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这个媒介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阅读”漫画,更是关于如何“思考”漫画。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用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漫画元素,比如分格、气泡、乃至字体的选择,都拆解得淋漓尽致。我过去看漫画时,很多画面是如何影响我的情绪和理解的,都只是模糊的感受,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授予了秘密钥匙的侦探,能够看穿每一个画格背后的意图。它真的改变了我对这个艺术形式的看法,让我认识到漫画远非简单的图画故事,而是一种复杂的、高度成熟的语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叙事节奏和时间流逝的探讨,那种将时间“折叠”和“拉伸”的技巧,在其他媒体中是很难找到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让你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你最喜欢的作品,无论是经典的连环画还是现代的图像小说。它让阅读体验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解码过程,让人忍不住想重读一遍旧有的收藏。
评分奇异、柔软的核 会慢慢长成果实
评分还推荐这个作者的另外两本
评分Making Comics - Storytelling Secrets of Comics, Manga and Graphic Novels (2006)
评分查看全部Scott McCloud is a four-time Harvey and Eisner winner.His comic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14 languages.He's lectured on lectured on digital media at M.I.T.'s Media Lab and the Smithsonian Instution.
评分(那时我住在远方 喝着冰水
评分在还没出国前,我对中国的历史兴趣停留在“知道就好”的层次。因为不能自由谈论,那么知道更多有什么用?再者就是,我们能够做什么?出于年轻的热血和冲动,我曾经对身处的社会诸多不满,在网上谈论是一种发泄。可是家人带着一种神秘的语气说:有些话,还是不要乱说。我心想:为什么不能说?老百姓应该有自己话语权。同时也有不少同辈的人说:中国那么多人,你说我说,太多自由泛滥就控制不了。中国就应该接受这样的统治。 虽然听上去,一切都很合理,但是我内心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之前跟爸爸说笑,我说,我这样的人如果放在WG时期,早就被划成右派死掉了。而庆幸的是,我没有活在那个年代。思想的独立开放,或者说“怀疑分子”,是政权的大忌,包括我国和西方国家,政党对知识分子是又需要又害怕。需要,是因为知识是推进社会的动力,而知识又是质问和推翻政权的动力。 从我自身感受,我不喜欢出生并生活在中国,并不是中国贫穷落后,而是国内对智力和思想自由的压抑。我不明白自身的格格不入,我觉得不是社会有问题,而是自己有问题,我没有很高的觉悟,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不喜欢有问题而不问,不喜欢不公平和走后门的做事方式。我极力想明白自身的矛盾根源而无果。 后来我出国留学,第一次亲身接触“外面的世界”。虽然生在南方,看的是香港电视,更多接触从香港来的外国信息,可是大家心知肚明这种自由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看香港新闻无端被cut掉一些画面就知道。我想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的国家,好的坏的,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经历过什么? 在澳洲,我从悉大和社区图书馆看了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关于中国的书,一点一滴的,我对中国近现代的了解加深。后来得益于跟很多老一辈人的谈话,就更是知道关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对于我们最关切的,依然是自身的处境。了解以前,能够更好处理现在的处境。交大教授说:当年他们对女儿说,在中国你有两条路,一就是加入党,成为里面人;要么就是避开,出国。他们的女儿选择了后者,如同作者一样,选择了出国。 不少在国内的人会产生一种扭曲的心理,认为出国有什么了不起,对国外华人的发言第一个反应是反驳和不接受,认为他们在污蔑祖国和贪恋国外的舒适。作为一个在海外谋生的普通人,我可以说,大部分移民都是踏踏实实谋生,过的跟国内普通百姓没多少差别的生活。唯一的不同,可能我们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也能够比较自由去对比和认识自己的祖国。 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过去了,但是人们的不安还没有消失。国家的保障不可靠,导致个人必须要为自己存粮;办事不是靠法律,而是更多的是个人关系;人们为了权力而你争我抢,为的就是更多的生存机会。有人将中国跟台湾和香港比较,说为什么大陆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怎么素质就差那么一点点。为什么?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是内心安定满足的话,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 为什么要出国?其实出国现象的背后,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不能揭穿。如果中国真的那么美好,为什么高管们都转移家产和子女到外国,为什么普通人家那么拼命要孩子出国留学,甚至有人甘愿用犯法手段去出国?。 我感觉悲哀的,并不是中国的物质,而是中国的精神的压抑和虚伪。我们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说他们不愿意承认侵略中国的罪行。可是看看我们的国家,其实跟日本有什么不同?我们伟大的领袖还在天安门广场,深情地俯视着来往的人们,好像这个时代永远不会结束,谎言long live下去。。 但是我相信,人性可以扭曲一时,但不可能永远被压抑。理性始终会回归。为什么要追求知识,追求思想独立?只有看得清,才能抓住机遇,就如同作者一样。。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By Stephen Goldberger "the goldberger" (Belle Mead, NJ United Stat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