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中國
1.非常具有話題性。引起話題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緻有三:一是資料和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二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三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嚮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具有引起廣泛話題性討論的所有元素,無論的作者的權威性還是譯者的專業性,都為本書的基本觀點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就本書內容來講,除瞭近幾年引起廣泛熱議的的石油、貨幣、軍事等話題,更有醫藥、疫苗、言論自由、西方民主等普遍讀者廣泛關係的問題,因此,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廣泛爭議,為圖書的暢銷奠定基礎;
2.讀者對象廣泛。《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不僅適閤中高端讀者閱讀,同時,對普通大眾讀者也非常具有閱讀價值,由於作者之前多本著作暢銷,奠定瞭一批堅實的讀者群體;
3.切閤當下熱點。當前,由於釣魚島事件、石油消費稅、通貨膨脹、疫苗安全事件、轉基因食品事件等頻繁聚焦讀者注意力,成為十八大後,掀起新一輪討論的熱點問題,所以,在此時機上推齣本書,非常切閤社會熱點;從國傢層麵來說,《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中媒體戰爭一章中提齣的觀點,也非常符閤中央提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並為我國文化單位落實中央精神指齣瞭有效途徑;
4.多個領域首次涉及。近幾年,我國圖書齣版市場上關於西方國傢貨幣、糧食、石油等領域遏製我國發展的專題性圖書持續熱銷,但在藥品、疫苗、文化、環境等領域少有涉及,本書不僅在多方已經涉及的領域中如石油、貨幣等方麵提齣瞭**觀點,揭露瞭美國隱秘性政策目的,在藥品、疫苗、文化、環境等領域首次規模性、全麵性拆穿瞭美國遏製陰謀,披露瞭西方所謂言論自由、民主自由其實是被150多個大財團操縱下的“僞自由”,所謂疫苗防止疾病蔓延實際上是利益驅使,並無確實科學證據的“僞科學”等;
5.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話題近期頻頻見諸媒體報道,引起的廣泛的關注與普遍的擔憂,大眾除瞭被迫接受與無奈嘆息外,由於不具有所有領域的專業知識,對其中真相及如何降低傷害根本無從下手,而本書,正是為讀者揭示瞭內幕真相,知己知彼,纔能躲過陷阱;
6.《目標中國:華盛頓的“屠龍”戰略》的齣版及暢銷,不僅作為一個文化産品推齣市場,更多承載瞭齣版人的齣版責任本書中的觀點,並非為瞭迎閤市場的一味危言聳聽,挑動讀者情緒化購買,作為一個研究專門美國地緣政治的有良知的學者,作者更多的是齣於警醒目的,為瞭讓更多的讀者免受利益集團的蠱惑,為瞭讓決策層製定有效措施,遠離扼殺陷阱,由於書中內容處處圍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是每一個讀者都不能不看、不能不認真分析的一本書。
內容推薦
本書是威廉﹒恩道爾繼《石油大棋局》等作品之後推齣的又一力作。以地緣政治的獨特視角揭露中美關係的真相,新書運用詳細的資料分析瞭美國的八大對華戰略,包括貨幣戰爭、石油戰爭、糧食戰爭、藥品與疫苗戰爭、經濟戰爭、軍事戰爭、環境戰爭、媒體戰爭。新書同時分析瞭美國這些對華戰略的軟肋及製勝策略。書中提到瞭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事件,如人民幣升值、利比亞石油戰爭、轉基因黃金水稻事件、釣魚島爭端等,並將這些與美國的總體對華戰略結閤起來進行瞭分析。書中還少有地分析瞭美國從藥品、疫苗、文化、環保方麵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隱秘策略。揭示瞭美國利益集團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上扼製中國的真相。
作者簡介
威廉﹒恩道爾,美國著名經濟學傢、地緣政治學傢,長期旅居德國。從事國際政治、經濟、世界新秩序研究已逾36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學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比較經濟學碩士。恩道爾作為獨立經濟學傢和新聞調查記者,先後在美國和歐洲工作。他的研究涵蓋領域極為廣泛,除金融、能源和地緣政治外,還包括世界農業問題、糧食交易壟斷、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第三世界債務、對衝基金和亞洲金融危機等。威廉?恩道爾還經常應邀在一些有關地緣政治、經濟、金融、農業、能源問題的國際會議上發錶演講;定期為全球化研究中心及許多國際齣版物撰寫文章;並經常為歐洲主要銀行和私募基金經理提供谘詢。曾齣版的《石油大棋局》《石油戰爭》《糧食危機》等暢銷書。
中國三部麯 目錄
引 子
第一章 貨幣戰爭:山雨欲來
如鯁在喉
幕後元凶
真相何在?
第二章 石油戰爭:十麵埋伏
命係石油
達爾富爾真相
資源冷戰
矛頭直指中國
利比亞禍起石油
布局也門
步步緊逼
緬甸的油氣寶庫
“被同盟”的印度
★《中國震撼》與《中國觸動》齣版後廣受歡迎,先後榮獲“新聞齣版總署全民閱讀辦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書(文化類)”、“第十二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中宣部、新聞齣版總署第四屆優秀通俗理論讀物推薦書目”、“*受中央國傢機關乾部歡迎的10本書”、“十八大主題齣版重點圖書”等多項榮譽。
★ 各界學者及黨政機關領導推薦。李君如、李世默、金仲偉、史正富、陳平、黃仁偉、薑義華、張文木、王文、蕭思建、羅伯特·庫恩、潘維、童世駿、王心富……均撰文推薦
★ 鄧小平資深翻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張維為,30年來,走訪瞭100多個國傢和地區,親曆百國現實,以全球視野比較“中國經驗”——談中國崛起,有國際比較纔有說服力。
內容推薦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
“中國崛起”震撼瞭全世界,“中國模式”也成為瞭國際學界、理論界熱議的話題。張維為教授通過自己走訪一百多個國傢的所見所聞,以國際關係學者的深厚學術背景,以其獨特觀察和理性分析,豐富瞭“中國模式”的深刻涵義,更提齣瞭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傢”崛起的命題。
《中國震撼》提齣,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傢的崛起,而是一個五韆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文明型國傢”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見的。這種“文明型國傢”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作齣原創性的貢獻。
《中國震撼》是“中國模式”論的最堅實有力的理論著作,其歸納的“中國模式”的八大特點和八大理念,是“中國模式”論精闢的理論總結,它將豐富關於“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同時,也讓國人以及世人更客觀地認識中國崛起的事實,理解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內涵。
《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
《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30年來,張維為教授走訪瞭100多個國傢和地區。自1980年代第一次齣國感受到的震驚,到今天在海外隨處可見的“中國熱”;從作為國傢領導人的翻譯陪同國事訪問,到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研究者參加國際交流,作者力求從一個比較寬廣的國際視野齣發,來觀察世界、思考中國,特彆是探討與中國崛起有關的熱點問題,再尖銳的問題,也不迴避。
我們正處在人類曆史上一個最激動人心的變革時代,而中國是這場曆史性變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國崛起”這四個字,國際社會已普遍接受瞭這個中國的崛起這個無處不在的事實。
中國崛起觸動瞭世界。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發展,對於國際問題的認知,應該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價值觀加以檢驗,用自己的話語加以論述,客觀自信地評述自己的國傢和外部的世界。
《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超越: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光榮與夢想》是作者走訪百國後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國觸動》和《中國震撼》的基礎上,作者探討瞭中國對以美國為代錶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經濟總量、百姓資産、社會保障、科技創新、製度安排等領域的超越。在這些領域中,中國在不少方麵已經超越瞭美國,在許多方麵不久將超越美國,在另外一些方麵,通過繼續不斷的努力,最終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義的,無疑是中國的製度安排,也就是政治製度方麵的超越。此外,作者還從“文明型國傢”的視角,探討瞭中國話語對西方話語的超越,解釋瞭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製度安排及其背後的理念,論證瞭中國許多做法的深層次的閤理性。
中國是世界上維係瞭五韆年文明而沒有中斷的偉大國傢,曆史上長期領先於世界,落後於西方是近代發生的事。而自現代以來,中國迅速“趕超”西方的背後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的總體成功,這種成功源於對中華文明底蘊的把握、對中國紅色傳統的承襲,以及對國際有益經驗的藉鑒。中國正帶著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光榮與夢想,實現中國人百年奮鬥的目標,重返世界之巔。
作者簡介
張維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春鞦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曾在上海當過三年工人。復旦大學外文係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學訪問學者、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和國內多所大學的兼任教授。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傢。主要著作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係的思考》、《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等。
《中國震撼》與《中國觸動》齣版後廣受歡迎,先後榮獲“新聞齣版總署全民閱讀辦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書(文化類)”、“第十二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中宣部、新聞齣版總署第四屆優秀通俗理論讀物推薦書目”、“最受中央國傢機關乾部歡迎的10本書”、“十八大主題齣版重點圖書”等多項榮譽。
目錄
《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
引言
第一章不再誤讀自己
一、世界變化真快
二、這個崛起不尋常
三、從中國超越日本說起
四、GDP悖論
五、邁嚮
第二章中國的1+1大於2
一、"準發達國傢"闆塊
二、中國的中産階層有多大?
三、"新興經濟體"闆塊
四、為什麼中國的1+1大於2?
第三章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
一、走嚮"民族國傢"的坎坷
媒體評論
探索中國發展的道路是迷信書本,還是尊重實踐?張維為的《中國震撼》給我們這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強烈的思想震撼:張維為親身觀察過的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傢中,沒有一個非西方國傢取得過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我們是削足適履、屈從西方的價值觀;還是實事求是,總結中國文明復興的經驗?這是張維為的觀察給中外讀者帶來的思考。
——陳平(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維為教授把自己走訪過的一百多個國傢的事實拿來和中國比較,所得齣的結論是比較客觀的。張教授既是在歐洲從事研究的學者,又有中國的生活背景,正視中國實情,他的視角可能是國內和西方學者都不具備的。這是他的成功之處。
——黃仁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張維為教授以自己親曆一百多個國傢的經曆,結閤對中國現實的觀察,提齣瞭“文明型國傢”概念,豐富瞭“中國模式”的內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現實,已經嚮全世界傳遞瞭一個信息:“中國模式”更高遠、更人性化。
——羅伯特·庫恩(《他改變瞭中國:江澤民傳》《中國30年》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中國震撼》
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給世界帶來瞭相當的震撼。
西方先是預測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後中國要崩潰;蘇聯解體後,又預測中國會步蘇聯的後塵分崩離析;鄧小平去世前後,又預測中國要大亂;香港迴歸前,又預測香港的繁榮將一去不復返;“非典”爆發,又被描繪成中國的切爾諾貝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又有人預測中國將走嚮崩潰;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又有人預測中國要齣現大亂,結果這一切都成瞭笑話。一言以蔽之,中國崩潰論崩潰瞭。
但在國內,由於種種原因,不少人對自己國傢的崛起仍心存疑慮;一些隻認同西方模式的人甚至認為:如果中國不朝著西方模式演變,隻能是死路一條。其實,隻要稍有一點國際視野的人就會發現:盡管中國存在不少問題,但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模式並非十全十美,但其總體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傢望塵莫及,西方國傢本身也因此而受到瞭震撼。中國模式形成於全世界範圍內的激蕩和競爭之中,競爭産生的東西就是厲害,所以這個模式不會走嚮崩潰,隻會進一步完善而走嚮更大的輝煌。從更為長遠的曆史眼光來看,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傢的崛起,而是一個五韆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人類曆史上聞所未聞的超大規模的“文明型國傢”的崛起。
如果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都能夠延續至今,並實現現代國傢的轉型,那麼它們今天也可能是“文明型國傢”,但這種機會已經不復存在。如果當初古羅馬帝國沒有四分五裂,並能完成現代國傢的轉型,那麼歐洲也可能是一個相當規模的“文明型國傢”,但這隻能是一種推演和假設。如果今天數十個國傢組成的伊斯蘭世界,能完成傳統與現代的結閤,並整閤成一個統一的國傢而崛起,那麼也可能是一個十億人口規模的“文明型國傢”,但今天看來這也是難以實現的願景。環顧今日之世界,數韆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傢形態幾乎完全重閤的國傢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這種“文明型國傢”具有超強的曆史和文化底蘊,不會跟著彆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隻會沿著自己特有的軌跡和邏輯繼續演變和發展;在崛起的道路上它也可能經曆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勢頭已不可阻擋,其崛起的方嚮已不可逆轉;這種“文明型國傢”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長處而不失去自我,並對世界文明作齣原創性的貢獻,因為它本身就是不斷産生新坐標的內源性主體文明。
這種“文明型國傢”不需要彆人認可也可以獨立存在和發展,它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很多方麵與彆人不一樣,過去不一樣,現在也與眾不同,今後也還是自成體係的。這就像漢語擴大自己的影響,不需要英語的認可;就像《孫子兵法》不需要剋勞塞維茨來認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圖來認可;就像中國的宏觀調控,不需要美聯儲來認可。而更可能發生的倒是前者逐步影響後者的問題:漢語可能會逐步影響英語的發展,《孫子兵法》已經並將繼續影響西方軍事思想的發展;孔夫子和柏拉圖都為人類社會提供瞭寶貴的智慧;中國的宏觀調控給美國帶來不少可藉鑒的東西。18、19世紀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國傢,如英國、法國等,其人口都是韆萬級的;20世紀崛起的第二批國傢,如美國、日本等,其人口是上億級的;而今天21世紀中國的崛起,其人口是十億級的,超過前兩批國傢的人口總和。這不是人口數量的簡單增加,而是一個不同質的國傢的崛起,是一個五韆年文明與現代國傢重疊的“文明型國傢”的崛起,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種獨立政治話語的崛起,它給世界帶來的可能是新一輪的“韆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超越》
西方長期以來一直誤判中國,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特彆是“歐洲中心論”、“西方文明優越論”和“曆史終結論”)。為瞭釜底抽薪地解構西方話語,我概述瞭海內外不少學者的研究成果和結論:首先,在過去兩韆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在絕大部分的時間內都領先西方;其次,歐洲16世紀文藝復興的一個主要動力來自東方,特彆是中國;第三,歐洲17—18世紀啓濛運動的重要起點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第四,西方現代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製度安排,如“自由放任”和“文官製度”等均源於中國,所以“歐洲中心論”、“西方文明優越論”、“曆史終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本書所討論的中國超越,主要是指中國超越美國和美國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它也代錶瞭中國對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本書探討瞭中國在六個領域內對美國的超越,即在經濟總量上的超越,在百姓資産上的超越,在社會保障方麵的超越,在科技創新領域內的超越,在政治製度和思想理念上的超越。在這些領域中,我們在不少方麵已經超越美國,在許多方麵不久將超越美國,在另外一些方麵,通過繼續不斷的努力,最終也能超越美國。
坦率地說,以“選舉”為主的社會將競爭不過把“選拔”和“選舉”結閤起來的社會。以“民意”治國的國傢將競爭不過把“民意”和“民心”結閤起來的國傢。以市場經濟一條腿走路的社會,將競爭不過“市場”和“計劃”兩條腿走路的社會。以“政體”為導嚮的製度模式將競爭不過把“政道”和“政體”結閤起來的製度模式。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將競爭不過能夠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閤起來的社會。所以我更看好中國模式,就現在這個水平也可以和美國模式競爭,當然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傢”,我們有偉大的曆史傳承,有輝煌的崛起業績,我們對此感到無比的光榮和自豪,我們從曆史和現實的兩個維度獲得瞭自信。我們有傢國情懷、大國情懷、天下情懷,我們有“天降大任”的擔當,我們主張“王道”,反對“霸道”。我們願意放飛自己的夢想:隨著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美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可能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主流版本,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有可能成為真正屬於絕大多數人的“活力社會”、“溫馨社會”和“美好傢園”。
中國正經曆著人類曆史上範圍最廣泛、內容最深刻的變革,中國正在探索全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製度,並已經取得瞭決定性的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將繼續藉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但不會失去自我,不會失去中國自己的許多優良傳統。中國人今天進行的探索必將為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的未來發展作齣彌足珍貴的貢獻。
“中國從哪裏來,中國走什麼路,中國往何處去”,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迴答這些大問題。迴答對瞭,我們的國傢將邁嚮第一,前途無比燦爛;迴答錯瞭,我們可能功虧一簣,甚至前功盡棄。我們有些人隻會在西方話語中打轉轉,在“曆史終結論”的邏輯下討論中國,所以他們解讀中國的發展永遠是從所謂的“極權模式”走嚮“威權模式”,從“威權模式”走嚮西方“民主化”模式,但是實踐證明這種邏輯是不靠譜的,它隻會導緻對中國未來一個接一個的誤判。
一個“文明型國傢”有自己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中國曆史上長期領先於西方,過去兩韆多年,中國在至少3/4的時間內是領先西方的,這種領先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稱之為原因一。18世紀開始中國落後瞭,錯過瞭工業革命,有其深刻的教訓,但中國現在又通過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趕瞭上來,並正在越來越多的方麵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這種“趕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稱之為原因二。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間是有繼承關係的,這就是“文明型國傢”的邏輯。這種邏輯意味著:我們現在的製度安排,融閤瞭中國自己的曆史基因、紅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這種製度安排是超越西方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