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中国
1.非常具有话题性。引起话题是一本书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二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三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具有引起广泛话题性讨论的所有元素,无论的作者的权威性还是译者的专业性,都为本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就本书内容来讲,除了近几年引起广泛热议的的石油、货币、军事等话题,更有医药、疫苗、言论自由、西方民主等普遍读者广泛关系的问题,因此,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广泛争议,为图书的畅销奠定基础;
2.读者对象广泛。《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不仅适合中高端读者阅读,同时,对普通大众读者也非常具有阅读价值,由于作者之前多本著作畅销,奠定了一批坚实的读者群体;
3.切合当下热点。当前,由于钓鱼岛事件、石油消费税、通货膨胀、疫苗安全事件、转基因食品事件等频繁聚焦读者注意力,成为十八大后,掀起新一轮讨论的热点问题,所以,在此时机上推出本书,非常切合社会热点;从国家层面来说,《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媒体战争一章中提出的观点,也非常符合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并为我国文化单位落实中央精神指出了有效途径;
4.多个领域首次涉及。近几年,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上关于西方国家货币、粮食、石油等领域遏制我国发展的专题性图书持续热销,但在药品、疫苗、文化、环境等领域少有涉及,本书不仅在多方已经涉及的领域中如石油、货币等方面提出了**观点,揭露了美国隐秘性政策目的,在药品、疫苗、文化、环境等领域首次规模性、全面性拆穿了美国遏制阴谋,披露了西方所谓言论自由、民主自由其实是被150多个大财团操纵下的“伪自由”,所谓疫苗防止疾病蔓延实际上是利益驱使,并无确实科学证据的“伪科学”等;
5.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话题近期频频见诸媒体报道,引起的广泛的关注与普遍的担忧,大众除了被迫接受与无奈叹息外,由于不具有所有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其中真相及如何降低伤害根本无从下手,而本书,正是为读者揭示了内幕真相,知己知彼,才能躲过陷阱;
6.《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的出版及畅销,不仅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推出市场,更多承载了出版人的出版责任本书中的观点,并非为了迎合市场的一味危言耸听,挑动读者情绪化购买,作为一个研究专门美国地缘政治的有良知的学者,作者更多的是出于警醒目的,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免受利益集团的蛊惑,为了让决策层制定有效措施,远离扼杀陷阱,由于书中内容处处围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是每一个读者都不能不看、不能不认真分析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威廉﹒恩道尔继《石油大棋局》等作品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揭露中美关系的真相,新书运用详细的资料分析了美国的八大对华战略,包括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药品与疫苗战争、经济战争、军事战争、环境战争、媒体战争。新书同时分析了美国这些对华战略的软肋及制胜策略。书中提到了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如人民币升值、利比亚石油战争、转基因黄金水稻事件、钓鱼岛争端等,并将这些与美国的总体对华战略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书中还少有地分析了美国从药品、疫苗、文化、环保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隐秘策略。揭示了美国利益集团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扼制中国的真相。
作者简介
威廉﹒恩道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长期旅居德国。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新秩序研究已逾3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学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经济学硕士。恩道尔作为独立经济学家和新闻调查记者,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工作。他的研究涵盖领域极为广泛,除金融、能源和地缘政治外,还包括世界农业问题、粮食交易垄断、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第三世界债务、对冲基金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威廉?恩道尔还经常应邀在一些有关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农业、能源问题的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定期为全球化研究中心及许多国际出版物撰写文章;并经常为欧洲主要银行和私募基金经理提供咨询。曾出版的《石油大棋局》《石油战争》《粮食危机》等畅销书。
中国三部曲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货币战争:山雨欲来
如鲠在喉
幕后元凶
真相何在?
第二章 石油战争:十面埋伏
命系石油
达尔富尔真相
资源冷战
矛头直指中国
利比亚祸起石油
布局也门
步步紧逼
缅甸的油气宝库
“被同盟”的印度
★《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出版后广受欢迎,先后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等多项荣誉。
★ 各界学者及党政机关领导推荐。李君如、李世默、金仲伟、史正富、陈平、黄仁伟、姜义华、张文木、王文、萧思建、罗伯特·库恩、潘维、童世骏、王心富……均撰文推荐
★ 邓小平资深翻译、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张维为,30年来,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亲历百国现实,以全球视野比较“中国经验”——谈中国崛起,有国际比较才有说服力。
内容推荐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百姓资产、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此外,作者还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话语对西方话语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中国是世界上维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没有中断的伟大国家,历史上长期领先于世界,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中国正带着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人百年奋斗的目标,重返世界之巅。
作者简介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等。
《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出版后广受欢迎,先后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图书”等多项荣誉。
目录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引言
第一章不再误读自己
一、世界变化真快
二、这个崛起不寻常
三、从中国超越日本说起
四、GDP悖论
五、迈向
第二章中国的1+1大于2
一、"准发达国家"板块
二、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
三、"新兴经济体"板块
四、为什么中国的1+1大于2?
第三章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一、走向"民族国家"的坎坷
媒体评论
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是迷信书本,还是尊重实践?张维为的《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强烈的思想震撼:张维为亲身观察过的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我们是削足适履、屈从西方的价值观;还是实事求是,总结中国文明复兴的经验?这是张维为的观察给中外读者带来的思考。
——陈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维为教授把自己走访过的一百多个国家的事实拿来和中国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客观的。张教授既是在欧洲从事研究的学者,又有中国的生活背景,正视中国实情,他的视角可能是国内和西方学者都不具备的。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维为教授以自己亲历一百多个国家的经历,结合对中国现实的观察,提出了“文明型国家”概念,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现实,已经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模式”更高远、更人性化。
——罗伯特·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国30年》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震撼》
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
西方先是预测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中国要崩溃;苏联解体后,又预测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分崩离析;邓小平去世前后,又预测中国要大乱;香港回归前,又预测香港的繁荣将一去不复返;“非典”爆发,又被描绘成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有人预测中国将走向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又有人预测中国要出现大乱,结果这一切都成了笑话。一言以蔽之,中国崩溃论崩溃了。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一些只认同西方模式的人甚至认为:如果中国不朝着西方模式演变,只能是死路一条。其实,只要稍有一点国际视野的人就会发现:尽管中国存在不少问题,但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竞争产生的东西就是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如果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都能够延续至今,并实现现代国家的转型,那么它们今天也可能是“文明型国家”,但这种机会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当初古罗马帝国没有四分五裂,并能完成现代国家的转型,那么欧洲也可能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文明型国家”,但这只能是一种推演和假设。如果今天数十个国家组成的伊斯兰世界,能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崛起,那么也可能是一个十亿人口规模的“文明型国家”,但今天看来这也是难以实现的愿景。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这种“文明型国家”具有超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不会照搬西方或者其他任何模式,它只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在崛起的道路上它也可能经历磕磕碰碰,但其崛起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其崛起的方向已不可逆转;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因为它本身就是不断产生新坐标的内源性主体文明。
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今后也还是自成体系的。这就像汉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需要英语的认可;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就像中国的宏观调控,不需要美联储来认可。而更可能发生的倒是前者逐步影响后者的问题:汉语可能会逐步影响英语的发展,《孙子兵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西方军事思想的发展;孔夫子和柏拉图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中国的宏观调控给美国带来不少可借鉴的东西。18、19世纪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人口都是千万级的;20世纪崛起的第二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今天21世纪中国的崛起,其人口是十亿级的,超过前两批国家的人口总和。这不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不同质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超越》
西方长期以来一直误判中国,其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特别是“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历史终结论”)。为了釜底抽薪地解构西方话语,我概述了海内外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结论:首先,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绝大部分的时间内都领先西方;其次,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的一个主要动力来自东方,特别是中国;第三,欧洲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起点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第四,西方现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制度安排,如“自由放任”和“文官制度”等均源于中国,所以“欧洲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本书所讨论的中国超越,主要是指中国超越美国和美国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它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六个领域内对美国的超越,即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在百姓资产上的超越,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超越,在科技创新领域内的超越,在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上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在不少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在许多方面不久将超越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继续不断的努力,最终也能超越美国。
坦率地说,以“选举”为主的社会将竞争不过把“选拔”和“选举”结合起来的社会。以“民意”治国的国家将竞争不过把“民意”和“民心”结合起来的国家。以市场经济一条腿走路的社会,将竞争不过“市场”和“计划”两条腿走路的社会。以“政体”为导向的制度模式将竞争不过把“政道”和“政体”结合起来的制度模式。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将竞争不过能够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的社会。所以我更看好中国模式,就现在这个水平也可以和美国模式竞争,当然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我们有伟大的历史传承,有辉煌的崛起业绩,我们对此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获得了自信。我们有家国情怀、大国情怀、天下情怀,我们有“天降大任”的担当,我们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我们愿意放飞自己的梦想: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版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中国社会有可能成为真正属于绝大多数人的“活力社会”、“温馨社会”和“美好家园”。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变革,中国正在探索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继续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但不会失去自我,不会失去中国自己的许多优良传统。中国人今天进行的探索必将为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未来发展作出弥足珍贵的贡献。
“中国从哪里来,中国走什么路,中国往何处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大问题。回答对了,我们的国家将迈向第一,前途无比灿烂;回答错了,我们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前功尽弃。我们有些人只会在西方话语中打转转,在“历史终结论”的逻辑下讨论中国,所以他们解读中国的发展永远是从所谓的“极权模式”走向“威权模式”,从“威权模式”走向西方“民主化”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这种逻辑是不靠谱的,它只会导致对中国未来一个接一个的误判。
一个“文明型国家”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中国历史上长期领先于西方,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在至少3/4的时间内是领先西方的,这种领先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一。18世纪开始中国落后了,错过了工业革命,有其深刻的教训,但中国现在又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赶了上来,并正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这种“赶超”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我称之为原因二。原因二和原因一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这就是“文明型国家”的逻辑。这种逻辑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制度安排,融合了中国自己的历史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这种制度安排是超越西方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