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徐秀棠、山谷著的《紫砂入门十讲》共分十讲,分别从紫砂壶的选购与使用、紫砂壶的收藏意识和定位、紫砂的门类和工艺特征、紫砂装饰、紫砂老店号、明清紫砂名人名作、紫砂印记款识、紫砂近当代紫砂名人名作、紫砂壶的鉴别与收藏来阐释了紫砂的文化与知识,图文并茂,是紫砂入门经典读物。 徐秀棠,山谷 著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不错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江苏省茶文化学会名誉会长、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被授予优选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一九三七年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一九五四年师从紫砂陶刻名艺人任淦庭先生,一九五五年人蜀山陶业合作社(宜兴紫砂H艺厂前身),一九五八年参加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学习,后转入“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一九九五年创办长乐陶庄。著有《中等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看得出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它在配图上的选择,那些高清的紫砂壶照片,无论是纹理的细腻程度还是光泽的呈现都堪称一绝。对于初学者来说,光是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对紫砂艺术的初步熏陶了。而且,图片与文字的对应也非常巧妙,使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一本入门书籍也能拥有典藏级的质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第五段评价 作为一本号称“入门”的书籍,它在“养壶”与“茶养”的实践指导上,做到了罕见的全面和平衡。作者没有陷入盲目推崇某种养壶方式的误区,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泥性、不同壶型在日常使用中的变化规律和注意事项。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紫砂的新手,最怕的就是“用之不当,好壶变废”。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急救指南”,告诉我们面对突发状况(比如开片或沾染异味)时该如何应对,这种实战经验的传授,比任何理论都来得宝贵,让人拿起了心爱的紫砂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战战兢兢,可以大胆地去体验紫砂与茶汤日久生情的乐趣。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严谨得像一套精心构建的迷宫,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紫砂壶的世界,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紫砂泥料的“前世今生”讲起,那种讲述方式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客在娓娓道来,亲切又充满故事性。读完关于泥料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紫砂”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知,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作者对紫砂文化历史的梳理也做到了恰到好处,既有深度又不拖沓,仿佛是为我们这些“门外汉”量身定制的快速导览,迅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坐标。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温润如玉的文人气质。作者在讲解如何“审壶”辨优劣时,所用到的比喻和类比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他形容一把好的壶嘴出水流畅时,会提到“如老僧入定,气度沉稳”,这种将艺术审美与生活哲思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学习实操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美学教育的洗礼。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使得原本看似高冷的紫砂鉴赏,变得平易近人,让人愿意反复品味那些充满哲理的段落。
评分第三段评价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制壶工艺流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专业态度。他对于“点、拍、镶身筒、明接、暗接”等每一个关键步骤的描述,都精确到仿佛我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工具摩擦壶体的声音。那些关于“修嘴”、“安嘴”、“打磨”的细节,往往是其他粗浅读物一笔带过的地方,但这本书却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探讨了不同流派在同一工序上的细微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如何做成一把好壶”的好奇心,让我对制壶师傅的匠心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