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台原版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書衣平裝版) 李志銘 聯經出版公司

【中商原版】港台原版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書衣平裝版) 李志銘 聯經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读书放浪
  • 藏书
  • 装帧
  • 李志铭
  • 联经出版公司
  • 港台原版
  • 文化随笔
  • 阅读记忆
  • 书衣
  • 平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44894
商品编码:1658357033

具体描述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


  基本信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2/10

語言:繁體中文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844894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李志銘作品集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愛舊成癡,收書成愛

藉由書的觀察與裝幀設計

聆聽台灣舊書趣聞,探索書籍裝幀來由

2011、2012、2014三屆金鼎獎得主──李志銘

開啟圖書舊時光的閱讀奧秘,掀起台灣新一波「讀書」時代!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是李志銘作為愛書人對於閱讀與藏書風景的作品。本書以熱愛的舊書為主題,進一步探索書籍雋永的裝幀形式與藝術風華,除了年少孩提時代的閱讀樂趣與早期台灣書籍版本,還有因戀物萌生的種種現象,暗藏書裡、書外的文化觀察,隨書衍伸的趣事軼聞,與過去台灣書市的盜版歲月等,都涵括其中。誘發閱讀者無窮盡的想像力,帶領熱愛閱讀舊書的讀者,一同進入耐人尋味的紙本書舊時光。

 

《讀書放浪》充滿古早味的書香趣味,從翻開舊書回憶的話題,人物廖添丁、亞森?羅蘋、野台的戲尪仔彷彿躍然紙上,構成輯一「書話童年」的主軸。輯二「戀物執迷」談愛書人的癡行偷盜之舉,早期以未授權翻印作為振興文化的必要手段,盜版竟也成了傳布異端思想的有力媒介。而一本書有好的封面裝幀往往能誘發想像力,輯三「裝釘浪漫」所談橋口五葉、杉浦非水、藤島武二、竹久夢二等一批明治大正藝術家及文學家嶄露鋒芒的風雲時代,深深影響早期日治台灣社會書籍出版,本書試圖探索台灣早年書籍裝幀發展史的開端,豐富的舊書故事,令人玩味!

 

名家推薦

  

翻譯家、作家邱振瑞、舊香居店主吳卡密 特別專文推薦

 

李志銘藉由絕版或散佚的文本,努力勾勒出時代的印記,重述往昔的台灣歷史記憶,用文字為讀者召喚流逝的美好時光。──邱振瑞(翻譯家、作家)

 

深信隨著閱歷、經驗、際遇的積累,能讓志銘開拓出更鮮明的觀點,以更嶄新的方式和行動力,將我們熱愛的舊書、舊物,「舊是美好」的想法,介紹給更多人了解。──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以及台語老歌。

 

著作獲獎眾多,備受肯定,《半世紀舊書回味》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獲2012年金鼎獎、《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獲2014年金鼎獎,以及談黑膠的《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目前專事寫作。

 

目錄

 

推薦序一──走出「放浪」的邊境/邱振瑞

推薦序二──永不停歇的寫作浪人/吳卡密

輯一:書話童年

俠魂義膽少年夢──台灣舊書尪仔冊裡的廖添丁傳奇

久違了,怪盜與名偵探──閑話早期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在台灣的版本閱讀史

台灣歷史上的「海賊王」傳說

那些年,在運動場上的民族記憶

懷念兒時學校音樂課本裡的點點滴滴

戲尪仔、干樂、竹節蛇──台灣土俗玩具中的童玩文化

刻繪百步蛇的祖靈神話──茅野正名與《高砂族の彫刻》

  

  
纸页间的哲思与匠心:一部关于阅读、收藏与书籍形制的深刻探寻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作家的阅读历程或某一套藏书的物质流转,而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讨阅读行为的本质、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多重意义,以及传统装帧工艺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学的独立论述。它以一种兼具人文关怀与专业审视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纸张、油墨、线绳与胶水构建的微观宇宙,探寻阅读体验的深层维度。 第一部分:阅读的本体论——在文本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结 本书首先探讨了“阅读”这一行为的哲学基础。阅读并非简单的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它关乎个体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构建自我认知,以及如何理解他者所处的语境。 一、阅读的“在场性”与“缺席”: 作者剖析了在数字媒介日益主导的时代背景下,纸质阅读所特有的“在场性”。书页的厚度、油墨的气味、翻页时指尖与纸张的摩擦感,这些感官信息共同构筑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读者得以暂时脱离纷繁的现实,完全进入文本所构建的世界。 然而,阅读的魅力也体现在其“缺席”之处——即文本的开放性。好的书籍如同一个邀请,邀请读者在空白处填补个人的经验与情感。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装帧形式(如精装、平装、线圈装)如何影响这种“在场性”与“缺席”的平衡。例如,硬挺的精装本往往提供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感,暗示着内容的严肃性,而轻便的平装本则更适合随身携带,鼓励即时的、碎片化的沉思。 二、藏书的意义:超越占有的仪式: 本书将藏书行为提升至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层面进行考察。收藏绝非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一种筛选、分类和自我叙述的过程。每一本书的摆放位置、磨损程度,都成为个人思想轨迹的无声注脚。 作者区分了“工具性收藏”(以备查阅)与“象征性收藏”(以构建个人知识的版图)。前者关注内容的实用价值,后者则更看重书籍作为文化符号的地位。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年代出版物在收藏谱系中的地位差异,探讨了版本学如何介入个体藏书的价值判断,以及“初版”、“签名本”等概念如何重塑我们对“原件”的依恋。这种依恋,实则是对作者原初意图或特定历史瞬间的渴望。 第二部分:装帧的物质叙事——书籍作为工艺品的复兴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于书籍形制、材料与工艺的详细考察,旨在揭示装帧设计如何成为文本的第二重表达。 一、材料的叙事学:纸张的选择与命运: 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其纤维构成、酸碱度、重量与纹理,无不影响着阅读的寿命与体验。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不同纸张的选择对书籍主题的烘托作用:例如,使用道林纸来展现现代文学的轻盈,使用手抄纸来模拟古典文献的厚重。 此外,本书探讨了纸张的“衰变美学”。纸张因光照、湿气而自然泛黄、变脆的过程,被视为书籍时间维度的外化。这种物理上的老化,恰恰记录了书籍被使用、被阅读的历史,形成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辅相成的“物质时间”。 二、装帧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从线装到胶装的演变: 本书详细梳理了西方与东方书籍装帧技艺的历史脉络。 东方传统装帧(线装与经折装): 重点解析了线装本的结构,包括封面、护封、勒口、包角等部件的功能性与美学意义。线装的穿孔与穿线不仅是固定书页的手段,更是一种几何美学的体现。它要求读者以特定的方式翻阅,强调了“次第展开”的仪式感。 西方现代装帧: 涵盖了平装(Paperback)与精装(Hardcover)的结构差异。精装的书壳、衬纸、书脊的处理,体现了对书籍持久性的承诺。书中特别比较了“书衣”(Dust Jacket)的设计职能——它既是保护层,也是最直接的营销和主题浓缩的媒介。书衣的设计元素(如字体选择、色彩搭配、留白处理)与正文排版之间的呼应关系,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三、字体排印学的内在逻辑: 字体(Typeface)的选择被视为装帧设计中的核心“声音”。不同的字体家族(如衬线体、无衬线体)带有不同的历史基因和情感倾向。本书探讨了字号、行距(Leading)、字距(Kerning)等技术参数如何影响读者的视觉疲劳度与信息接收效率。例如,在长篇叙事中,适度的行距能有效避免视觉粘连,使阅读流淌得更顺畅;而在引用重要格言时,字体变化则提供了必要的强调。 第三部分:书籍的生命周期——从出版到被遗忘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野拓宽,关注书籍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流通与存续。 一、封面作为知识的入口: 封面设计被视为一种复杂的视觉语言学实践。它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多重任务:吸引路人注意、准确传达内容类型、符合出版社的品牌调性,并与内文设计保持风格统一。书中分析了当代书籍封面设计中,极简主义、拼贴艺术等不同流派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它们对读者预期的塑造。 二、书籍的再流通与二手生命: 二手书市场不仅仅是价值的转移,更是阅读轨迹的延续。每一道折痕、每一处批注、每一块污渍,都是前任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证明。本书认为,二手书携带的“使用痕迹”赋予了它们比全新书籍更丰富的情感密度。对这些痕迹的解读,构成了阅读体验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维度。 三、未来的形态与不变的核心: 最后,作者展望了在电子阅读器和有声书普及的背景下,实体书的定位。实体书不会消失,而是会向着更强调体验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方向发展,专注于那些需要被“触摸”和“珍藏”的文本。核心始终在于,无论载体如何变化,书籍作为人类知识、想象力与情感的最佳容器,其结构之美与思想之重,将永远值得我们细致地去考察与珍视。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次对阅读媒介本身的深刻致敬,它将对“读了什么”的关注,扩展到了对“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载体如何存在”的严肃思辨。 它为所有热爱纸张、珍视工艺、并对知识的物质形态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份详尽而富有启发性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像是跟随一位资深藏书家进行了一场漫长的精神漫步。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迷人,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他对书籍的热爱编织在一起,读起来流畅且充满人情味。你会感受到他与每一本旧书、每一件装帧设计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结,那些零散的记忆片段,经过他的笔触组织后,竟能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又充满诗意的脉络。这种写作的温度,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专业的“藏书”和“装帧”话题,变得平易近人,甚至能激发普通读者对自身阅读习惯的反思。可以说,作者的文笔功力深厚,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根植于深厚的港台文化土壤,对于理解那个特定区域的出版生态和阅读风气,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对待知识的载体,以及出版业在变迁中如何坚守或妥协自己的美学标准。尤其是在数字阅读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重温这种对纸质书的执着与敬畏,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传统工艺和匠人精神的坚持,无疑是对当下速食文化的有力反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早已逝去的书店和出版场景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复杂情绪,既有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和章节过渡处理得极为精妙,丝毫没有散乱感,反而有一种精心策划的层次感。即便是涉及装帧技术和材料学的细节,作者也能用生动的比喻将其转化,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摩挲自己的藏书,试图从中寻找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故事感”。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它不像一本工具书,也不像纯粹的散文集,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而又温柔的长者对饮,在轻松的谈笑间,不知不觉间拓宽了自己对书籍世界观的边界。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充实和平静,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大扫除”。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次捧起它时,那种厚实而又精致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震。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质感,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重,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小的仪式。尤其是书衣的处理,那种微妙的光泽和触感,仿佛在讲述着它自身的生命故事,与内页的排版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我想,对于那些对手工制品和细节有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书籍本体艺术的致敬。这种用心雕琢的感觉,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个行为本身,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种对实体载体的珍爱与守护。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关于“时间”和“记忆”如何在物理载体上留痕的深刻体悟。它不仅仅是谈论书本的历史,更像是在探讨一种“物的生命周期”。书页的泛黄、折角的磨损、甚至曾经被读者留下的铅笔批注,在作者的描述下,都活了过来,成为了历史的切片。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书架,那些被我忽略的角落,是否也藏匿着不为人知的往事。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从一个纯粹的智力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具有多重感官参与的怀旧体验。它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微缩的时间胶囊,等待着被重新开启和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